我们采访了来自公安战线不同岗位的民(辅)警,听他们讲述在过去的一年里记忆最深刻的那些事。
市交警一大队副教导员曹延忠:
用脚步丈量每一寸道路

“停车难”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通病”。2020年,为切实解决这一“老大难”,让公共空间真正姓“公”惠“民”,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市公安局把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摆在了首要位置。
市交警一大队辖区是我市中心区域,共有15条主干道,18条次干道,22条支路,113条胡同里巷,存在着人口多、道路密、交通流量大、易堵点位多、停车泊位少等诸多交管难题。
从2020年4月14日起,我和同事们停止了休假,全员上岗,不分白天黑夜,全力以赴解决停车难题。
可能有的人觉得施划停车位就是“在地上画个框、喷下漆”的事,没什么难的。可是人们不知道,在画这个框之前,需要民警进行大量的前期走访、调查和踏勘工作,这其中的辛苦难以言表。
由于需要集中施划停车位的区域多、时间紧、任务重,我和市交警一大队100多名外勤人员每天加班加点清理停泊车辆,经常碰到联系不上车主情况。有时候,我们在车位旁一等就是一晚上。还有的时候,用叉车移动一些车辆,可能会给车辆造成损伤,我们只能先用小型移车器把车推走,等画好车位后,再把车移回原地。
自2020年4月14日至今,我和同事们在辖区施划停车位4万余个,大大缓解了停车压力。同时,按照我市出台的惠民政策要求,我们还协调了辖区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免费开放内部停车场。目前,市交警一大队辖区有115家单位内部停车场免费对外开放。在此期间,我们在工作中取缔了12个私设的停车场,清理了821处私设的地桩、地锁,进一步扫清了市民停车的障碍。
前些日子,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人们都在转发沧州市获评省级文明城市的好消息,我开心地笑了,可笑着笑着鼻子就酸了。
在我和同事们的心中,时刻装着“招即来、来能战、战必胜”的铮铮誓言;在我们的肩头,始终担负着“站好每天一班岗、守好身后一座城”的光荣使命。看着狮城日新月异的变化,看着人们幸福喜悦的笑脸,我感觉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任丘公安局交警大队辅警刘潇:
五昼夜为受害人讨回公道
2020年4月8日,任丘市青塔乡青双路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位骑电动自行车的老人被撞伤,倒在血泊中,肇事车辆逃逸。
接到报警后,我和同事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将伤者送上救护车后,我们立即对现场进行勘查。
事发地是一条僻静的乡级公路,附近没有监控,没有目击证人。现场遗留下的线索很少,只有一些车辆的碎片和一个大众汽车的标志。
为确定肇事车辆,我们扩大了走访摸排的范围,在距事发地约1公里外发现了一处民用监控。在调取的监控视频中,我们发现了一辆可疑的黑色大众牌捷达轿车。从车辆经过监控的时间以及车头上的痕迹来看,我们初步确定这辆车就是嫌疑车辆。
围绕嫌疑车辆进一步核查后,我们发现这辆车挂的是一副假牌照。另外,我们还查到,这辆车是2002款捷达轿车。这款车在任丘市状态正常的只有十几辆,且都被排除了嫌疑。在向受害人家属通报案情时,我们得知受害人已经不治身亡。
受害人平时为人很好,在案件发生后,村民议论纷纷。有人说:“被撞的老人脾气特别好,到了该享福的年纪却出事了,太可惜了。”也有人说:“撞人的车是辆报废车,不好找,警察也不会费那么大劲儿。”有些话我们听了,感到不是滋味,不管是为还老人一个公道,还是给警察正名,我们都必须把这个案子破了。
在理清侦查思路后,我们决定采用最原始的方法,挨家挨户走访,顺着捷达车的行驶路线,把沿途的监控查个遍。一路查下去,沿途的民用监控虽然不少,但是像素都很低,存储时间也很短。
那几天,我们都忙“疯”了,每天吃在车里,住在单位,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我不记得跑了多少户人家,查了多少个监控,说了多少话。白天,我们尽可能地顺着肇事车辆的逃逸轨迹调阅监控视频,一帧一帧地查看,一公里一公里扩大搜索范围。一到晚上,我们就扎进档案堆里查询相关车辆。
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搜索到距离事故现场10公里左右的一个水泥砖厂时,案件终于有了突破。在水泥砖厂调取的监控视频中,我们之前发现的那辆嫌疑黑色捷达轿车再次现身,可以确定这辆车是从厂里驶出的。
经过询问,我们得知了这辆车的信息。原来,嫌疑黑色捷达轿车的司机是王某,保定人,在水泥砖厂打工多年。近几天,他一直没上班,也没有请假,手机始终关机。
对王某的抓捕并不顺利,此人在案发后已经外逃。为此,我们给他的家人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第二天,王某迫于压力投案,交代了他驾驶报废车肇事逃逸的过程。
案子终于破了,受害人的家人特别激动:“都知道报废车不好找,我们也没抱什么希望。可是,你们一趟一趟查监控、找线索,我们都看在眼里,辛苦你们了。”
五昼夜的奋战终于有了回报。听了这些话,我和同事们心里特别欣慰,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一名交通辅警,我会始终坚持努力工作,为群众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青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辅警张广进:
下班路上“紧急换装”
2020年11月22日下午下班后准备回家时,一个朋友想搭我的车走。这个时段正是下班的高峰期,我带着朋友开车经过青县北环路时,发现一条通往新华路的小路被车辆堵得死死的。
这条小路只有四五米宽,200多米长,位于青县城区中心地带,是连接北环路和新华路的一条重要的道路。道路两边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盖的平房。我经常在这一带执勤,对这一带的路况非常熟悉。我知道。这条路看似不起眼,却是当地很多人回家的必经之路,一旦堵车,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通行。
我赶紧下车,脱下身上穿的棉服放到车里,换上后备厢里的警服、警帽,转身向拥堵的小路跑了过去。
“前面怎么啦,前面怎么啦……”“你先停一下不行吗?你一停我不就过去了……”在这条200多米长的小路上,汽车刺耳的喇叭声,人们的抱怨声混成一片。有的司机正打开车窗张望着;有的司机已经下车,正与对面车上的司机理论……堵车,让所有人的心情一下变得特别糟糕,人们的情绪像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
“大家都别着急,听我指挥!
”我大声说着,示意大家都冷静下来。“对,对,大伙都听交警同志的。”看到我出现,现场很快安静下来,有的司机和过路行人还主动配合我一起疏导交通。
我一边疏导交通,一边查看堵车的原因。我发现,路边停放着一些车,还有的住户在门口摆放了石墩子,这些都是导致堵车的主要原因。
为了尽快把路疏通,我快速跑到新华路上,一面阻止车辆进入小路,一面指挥堵在小路里的车辆尽快离开。就这样,每次绿灯亮起,小路里都能有四五辆车驶离,这条小路慢慢“活”了。
当时气温在零下四五摄氏度的样子,我一路跑前跑后,直到道路畅通后,才发觉身上的内衣都湿透了。
第二天,我换警服的视频火了,我才知道有人拍下了我换上警服去小路疏导交通的一幕并传到了网上。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通讯员王迎杰、本报张楠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