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是我们的初心使命,坚持承古出新,实现课程多元,积极培养阳光、健康、智慧的少年。今年,我校继续落实“双减”政策,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拓宽渠道,延伸课后服务宽度
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积极拓宽课后服务渠道,整合校内外资源,包括教师、家长、社区志愿者等,共同参与课后服务的组织和实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1.家长是学校的亲密伙伴。
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担任辅导员或讲师,比如:医生、消防员、交警、厨师、公安人员、律师等。学生学到了更多书本上接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带来新鲜的学习体验,弥补了学校教育的短板;另一方面,更好的促进了家校沟通。
2.社区是学校良好的合作关系。
跨越学校的“围墙”,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充分利用优质校外教育资源,引导广大少先队员了解自然,增强探索自然科学的能力,五月,我们走进植物园,共赴一场植物王国的研学之旅。
3.社会资源最大化。
通过与社会资源合作,引入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如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组织校外实践活动等,丰富了课后服务的内涵。与大鲨鱼游泳馆合作,倾力打造学生专属游泳课程。针对学生制定专业的训练计划,开展专业技能训练。构建体教融合新样态,提升了课后服务课程品质,促进了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课后学习途径。
二、整合资源,丰富课后服务广度
学校充分发掘本校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特长突出的特点,鼓励老师根据自身优势开发多样课程,开设兴趣社团和特色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聚焦提升学生素养,不断完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实施“一+X”模式,设置了模块化、体系化和多元化的课程套餐。一是课后的“自主作业”,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针对学困生进行“零距离”的辅导,实现作业不回家,进步你我他的目标。“X”是课后的“自主活动”,指坚持“五育并举”,开设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素质拓展课程。
“X”采用“一体双翼”——班级社团+校级社团同时推进的方式,班级社团采用走班制,校级社团打造精品。打造“基础型+拓展型”相结合的学科群课程育人体系,基础型课程突出趣味性,重在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开发了课本剧、经典诵读、思维拓展课、绘本课堂、科学小实验等学科类课程;拓展型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特长,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服务,课程涉及学科类、艺术类、语言类、智能类、非遗类、科技类等。校级拓展型课程涉及领域广泛,有球类、轮滑、合唱、舞蹈、演讲与口才、创客、编程、棋类、种植等,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大大丰富了课后服务内容。
三、开发教材,丰厚课后服务深度
针对“双减”政策下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后服务教材。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同时融入趣味性和实践性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为了编写好课后服务教材,各学科备课组所有成员利用假期,认真思考,精心设计,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需求,秉承教育服务育人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了课后服务课程内容。目前,课后服务校本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总结审核通过的有《我的趣味数学》《心理健康日记》《足球训练营》等。
我们还鼓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设计课后服务的教学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优化项目,创建课后服务品牌
为了提高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我们不断优化服务项目,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课后服务品牌。
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段,依托“红领巾试验田”,开设种植劳动课程,优化学校校本课程结构。积极学生开展“红领巾农田”实践体验活动,让孩子们“零距离”体验农耕生活,学习农耕文化,亲身感受丰收喜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真知,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美好品质。
在“红黄蓝”创意美工社团课程中,我们打开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去感知世界,并运用多样化的材料,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运用点、线、面进行构图造型,感受线、形、色的神奇美感,淋漓尽致地展现我们内心的多彩世界。
我们还注重课后服务的……
通过拓宽渠道、整合资源、开发教材、优化项目以及成果展示等措施,不断提升课后服务的品质和影响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课后服务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实现“五育并举”与“双减”政策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