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菏泽学院开设了哪些专业

院系设置所有专业 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牡丹学院) 生物科学 园艺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药品生物技术 种子生产与经营 园林 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 粮食工程技术与管理 设施农业与装备 食品科学与工程 生物工程 园艺技术 生物教育 商学院 经济学 大数据与会计 现代物流管理 金融工程 电子商务 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 物流管理 经济信息管理 药学院 药品质量与安全 制药工程 动物科学 畜牧兽医 药学 生物制药 动物医学 药品生产技术 化学化工学院 应用化工技术 能源化学工程 化学 应用化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学教育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电子工程 机器人工程 自动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智能制造工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 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学 环境设计 书法学 动画 视觉传达设计 产品设计 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 历史学 小学语文教育 现代文秘 汉语言文学 广告学 广播电视学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含包括智能物联系统设计与应用、智能终端设计与开发和移动云通信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 物理学 城市建设学院 土木工程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建筑工程技术 建筑学 城乡规划 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小学数学教育(师范类) 统计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外国语学院 商务英语 小学英语教育 日语 英语 商务英语(海乘) 音乐与舞蹈学院 戏曲表演 音乐学 音乐教育 舞蹈学 音乐表演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 物联网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网络工程 教师教育学院 心理学(师范类) 学前教育(师范类) 小学教育(师范类) 特殊教育(师范类) 政法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 法律事务 行政管理 体育与健康学院 体育教育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健康服务与管理 院校介绍

菏泽学院坐落在美丽的“中国牡丹之都”——山东省菏泽市。

菏泽古称曹州,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曾数度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是全国闻名的“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

菏泽学院是山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2024年菏泽学院开设了哪些专业 学类资讯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49年初的冀鲁豫区第二师范学校,1958年8月改建为菏泽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教育部批准菏泽学院为普通本科高校;2012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历经7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高校,是教育部“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试点学校、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立项单位、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全省高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1B1DC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逐步完善。

现有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436亩,建筑面积63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亿元。

学校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学生公寓、图书馆、实验大楼、工程实训中心、艺术演播中心、各类报告厅、体育场馆等。

图书馆馆藏丰富,纸质图书231万册、期刊279种,电子图书252万册、数据库40个。

校园环境优美,春华园、秋实园、芳华园、牡丹园、银杏林、木瓜林等景观园分布错落有致、各具特色,亭台水榭、鲜花绿树交相辉映、赏心悦目,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建校以来,已向社会培养输送了21万余名高素质人才。

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趋于优化。

设有21个教学单位,拥有66个本科专业,涉及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

拥有山东省文化艺术重点学科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山东省高校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业中心6个,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省非遗研究基地等6个;形成九大应用型专业群和十大跨学科平台,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等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5个,生物工程等省一流本科专业8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项目2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一流本科课程18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省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3门。

面向29个省、自治区招生,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6万余人。

学校师资队伍力量日益壮大。

坚持“人才兴校”战略,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

目前在职教职工1696人,其中专任教师1211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733人、博士学位教师335人,高级职称教师近500人。

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培计划专家6人,省突出贡献专家、省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教学名师等9人,获批省高等学校“人才引育计划”团队、“青创科技计划”团队、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建设团队、“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4个,聘用“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等高水平专家15人。

常年聘用高水平大学教师和地方高水平人才200余人担任兼职教师,拥有“双师型”教师707人。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坚持“质量立校”战略,大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创新构建“一体两翼三经五纬”育人模式,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四维协同”机制、“五育并举”体系。

加快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成立中德智能制造、睿鹰生物医药、山东大健康等6所产业学院,推进协同育人。

强化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实施“金课”建设工程,获批省级教改项目16项、教学成果奖5项。

重视实践教学,建设实习实训基地600多个,获批省级实验室和实践基地5个。

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顶层设计,支持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每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700多项;狠抓教风学风建设,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学生就业和升学质量稳步提升,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

学校科技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坚持“科研强校”战略,大力实施校城融合发展,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科研创新应用效能。

校地校企共建了大健康研究院、菏泽乡村振兴学院、牡丹研究院、黄河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药物研究院、高端化工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研平台。

着力实施校城融合发展十大工程,推进学校学科专业与地方行业产业紧密对接,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协同创新。

选派优秀教师191人挂职企业科技副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近五年来,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600余篇,出版著作126部;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1项,省部级项目151项,获批专利722项(发明专利130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20项;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明显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14DB3学校开放合作办学取得突破。

实施“开放活校”战略,以开放促新局,以合作谋共赢。

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开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合作新领域,加入了泰中教育联盟和“中俄(山东)教育国际合作联盟”,国际友好学校达到81所。

与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联合申报的物理学本科专业合作办学项目顺利招生,填补了学校本科专业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空白。

加强“海智工作站”建设,海智专家总数达60人,开展海智专家系列讲座活动。

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新机制,实施研究生联合培养。

积极开展国(境)外访学、学术交流和对外汉语教学等工作。

推进理事会、基金会、校友会建设,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在扩大开放中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立足新发展阶段,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修德、笃学、求是、创新”校训精神,按照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实施“四大战略”“十大工程”,坚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推动学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向着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