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无聊的时候会逛进一些充斥着浮夸风的直播间。
嗯,很热闹。
论演技,比不少国产剧好。
以前在课文上学过,浮夸是一种修辞手法。
李诗仙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想象力丰富的夸张。
但夸张得有bigger,有浪漫诗情画意。
茶界的浮夸派,比这差远了,仅是自欺欺人。
每当喊麦式的快节奏上链接后,短短几秒钟,瞬间清空。
千人在场,百人疯抢,好不热闹。
只不过,店里的货,并没有卖出多少。
得来一个漂亮的纸面销售数据,又有何用?
动辄一晚上卖茶,售出过万份,销售总额上百万。
啧啧,阳明心学被他们歪学的很厉害。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一心想爆卖上万件,就敢宣传售空上万份。
心想便事成。
用演技来为自己许愿,难么?一点都不难。
逛完一圈直播间,渐渐发现一个规律。
浮夸风茶界直播间内,无处不是夸张。
浮夸的低价,浮夸的噱头,浮夸的销量。
连卖茶话术,也频频充斥着夸张。
一度还扮演工艺创新者角色,连制茶工艺过程,也一并浮夸化。
一场热闹浮夸大戏看下来,低头一看才发现。
嚯,满地鸡毛。
《2》
“科技恒温发酵红茶,每款发酵足足48小时”
听上去特别厉害!
有技术含量。
(李麻花歪评:突然想吃酸奶了,这恒温发酵的宣传,咋和她下单的酸奶机一样?)
额,还是回来继续聊茶吧。
大家都知道,红茶是发酵茶。
不论金骏眉、烟小种、滇红、祁门红、宁红、九曲红梅、坦洋工夫…任意一种红茶,加工期间都绕不开发酵。
那么,红茶的发酵是怎么一回事?
茶叶的发酵,本质是多酚类氧化酶的酶促氧化。
红茶鲜叶经过萎凋后,会加入揉捻,经历一番搓揉后,茶叶表皮破裂,用植物学的观点,叶片植物细胞发生破壁,再下一步,便是静置发酵。
细胞壁破损后,氧化酶会促使大量存在细胞液内的多酚类物质发生氧化转变,将多酚类物质,陆续氧化发酵成茶黄素、茶红素等物质,促进红茶特征成型。
发酵后,茶叶会发生一系列改变。
未发酵的茶呈现绿色,这是茶本色,而发酵程度越重的茶,颜色越红。
香气也会因为发酵度递增,呈现鲜叶阶段所不具备的果香、甜香、蜜香。
红茶揉捻后,静置发酵期间,为了达到更理想的发酵效果。
的确要留意周围温度、空气湿度、氧气含量的变动。
温度太高,或者太低,都不妥。
合理控制发酵环境温度,的确有必要。
但发酵足够48小时,如此一刀切的数据,显然与制茶现实脱节。
经验再丰富的厨师,都不敢笃定,一条鱼蒸够10分钟就会熟透。
背后有大鱼小鱼,温度高低差异。
做茶亦然,假设3月29日,日均温不到18℃,阴天北风,将一批嫩采芽头初展的红茶送入发酵。
对比一个月后,日均温上升,发酵一批小开面三、四叶的红茶。
此时,哪怕没做过茶,也能看出来,两者的发酵时长不能直接划等号。
看茶做茶,看天做茶,才是王道。
《3》
“延长萎凋时间,白茶口感更甘甜?”
白茶工艺在六大茶类里算最朴素的。
比绿茶都简单天然,没有杀青,尽可能保留下天然原味。
大道至简,大抵如此。
然而,有人觉得做白茶没有技术门槛,没有难度,体现不了水平。
一位随便一位制茶师,都能做好白茶。
甚至连普通人,跟着网上的视频,随便将采下的鲜叶晒一晒,晒干后做出来的也叫白茶。
更有甚者,有人嫌白茶太素,太简,体现不了差异。
硬生生另辟蹊径,非要给它添东加西。
比如,延长萎凋时间。
想到这,突然香气东方不败的出场穿搭,红配绿,然后还要搭一条粉不粉,绿不绿的薄纱。
连任盈盈都挑战不了的清新少女风,硬是要秀上一把。
额,光从描述,就能看出这身穿着有多辣眼睛。
想追求个性,出发点固然是好的。
但奇装异服,另辟蹊径,则是行不通。
因为,白茶的萎凋时间,也是看具体情况而定。
看青叶的老嫩厚薄,看茶芽肥壮程度,看天气,看风向……
而不是想当然的“延长时间”,就延长时间。
萎凋时间长,做出来的茶叶品质未必好。
白茶品质衡量,看的是终极效果。
产区环境,决定品质上限。
制茶工艺,影响质量底线。
先有了好产区,好材料,再辅以精湛制茶技术,由经验成熟的老师傅亲自操刀,拿捏萎凋细节变动,以及烘干过程。
面面俱到,才是真正好。
至于萎凋时长,不过是制茶工艺当中的小插曲。
单独拎出来,将长时间萎凋视作高品质白茶的宣传卖点是外行所为。
对白茶的认知,根本不深入。
《4》
“挑战高难度焙茶,十道焙火,十焙成金”
这是从某篇卖岩茶的软文看到的。
看到这一幕,不得不说,对方的卖茶套路太过时了。
即便是骗纸,骗术也要与时俱进才是。
要知道,岩茶圈内,自从“八道火肉桂”掀起过轩然大波后,没几人再去照搬焙茶次数越多越好的老旧套路。
因为,茶友们已经得到普及。
判断岩茶品质,不是看焙火次数。
而是山场环境,做青效果,焙火技术。
况且,单论焙茶,次数多不代表效果好。
正常焙火,用不着这么夸张的数字。
控制在两、三次左右,达到焙茶所需效果,不需反复盲目再焙下去。
因为,焙茶需要成本,打一次焙,单个焙窟内放足20斤果木炭,还要请焙茶师看着火候,材料费与人工费支出可不小。
因为,焙茶会有碎茶损耗,上焙-翻焙-下焙,几经波折,平均算下来,焙茶一斤,碎掉半两很常见。
还因为,盲目多次焙下去,茶叶一早焙焦。
按正常焙火温度、焙茶时长,岩茶经不起短时间内反复、多次、来回焙茶。
一旦将茶味彻底焙空,或者是干茶焦化,焙出焦糊味,彻底变成焦炭。
意味着整批茶彻底报废,此前的付出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横竖看去,对待此类焙火次数浮夸的岩茶。
有心人一看就知背后全是“吹牛”罢了,不能当真。
《5》
岩茶圈,有一个古早版笑话。
某天,几人聚在一处喝茶,席间有位喝茶高手。
喝到一款肉桂后,剑眉一紧,徐徐片刻,缓缓出声。
“此茶山场极好,可惜做青差了点,制茶师摇青到一半出去接了电话,做得稍微熟了点。”
偶买噶,这堪称神算子。
话说,现实中,喝茶水平神乎其神的人,能不能喝出制茶师在做茶中途接了电话?
当然,不能。
这种江湖神算子的浮夸套路,一看一个假。
演戏演过头,只会带来一场笑话。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