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地铁可以算得是神秘工程。北京地铁一期工程于1965年7月1日开工,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试运行。北京地铁二期工程于1971年3月开工,1984年秋建成。在参加修建的几家单位中,铁道兵第12师是其中的主力。
1973年秋天,王万隆和800名兰州青年报名参军。当兵,在许多人眼中是扛枪站岗守卫祖国。谁知,他们却成了一名铁道兵,参加北京地铁建设,在工地上的摸爬滚打中度过了他们的军旅生活。几年后,随着施工项目逐渐完工,他们陆续复员了。然而,参加北京地铁建设的这段往事,却是他们人生最为荣耀的一页。
如今随着兰州轨道交通从梦想中逐渐走向开工。一批参加了北京地铁施工的铁道兵也再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当年的铁道兵王万隆曾讲述了他和战友曾经亲历的北京地铁建设。
列车呼啸中,数百位兰州青年去了远方
当兵是我们那个时代青年的理想,我也不例外。我当兵是在1973年10月。那时,我是榆中城关镇的一个普通青年。听到招兵消息,毫不犹豫地报名当兵了。至今,我还记得当兵离开家乡的情形。那天,我们乘坐县上组织的公交车,在乡亲们的欢送下出发了。公交车拉着我们直奔兰州火车西站。
我们这批兵大部分是兰州兵。听说兰州没有招够人后,才在靖远等地招了一部分(老兵张发元回忆,当时兰州各县区平均招了百名,总数约800人)。那时,能当兵就好,哪里还管什么兵种呢?集合地点是火车西站,等待我们的是一列长长的闷罐车,大约有15节,一个排一节,我们就上了车。
火车呼啸着离开了兰州,把我们拉到北京长辛店的八一靶场。我们的新兵训练营地就设在那儿。三个月的新兵训练,非常辛苦,但大家非常开心,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入伍梦想。作为一名铁道兵,我们不仅要学习军事技术,而且要学习掌握一些基本铁道修筑常识。
1974年2月底,新兵训练结束了,我们全部分到了铁道兵十二师。我和一批战友们分到了六十团。到了部队,我们才明白了铁道兵的特殊性。铁道兵一年四季跟随着工程走,住在板房中,经常处在流动中。各个连队都分散在工程沿线,这里一个连,那里一个连。部队上本来让我去当汽车兵。司机那时是个非常风光的工作。可是,我对汽车有种天然的畏惧感。没有当兵前,我家紧挨着西兰公路,经常看见汽车出事故,所以,我就不愿意学车,部队上就把我分去学修车,这样,我就到汽车连。
那时,北京地铁的一号线已经竣工了。二号线正在火爆施工中,正好被我们赶上了。我们连驻扎在石景山八角村,住的依旧是板房,地方是借的北京锅炉厂的院子,我们在空地上搭建起板房,分成了宿舍、车间等等,就算是安置下来了。
相比较而言,铁道兵的装备比较好,团里有大翻斗车连、翻斗车连、解放卡车连、沃尔沃车连、五十铃车连等等机械化连队。我们汽车连的任务是负责对车辆进行维护修理,确保他们运行。我们这些新兵,都是边干边学中成长起来的。为了学习,基本上没有上下班的区别。给我安排了师傅,办了各种培训班。上班我就跟着师傅学,下班就到汽修班学知识。可以说,上班实习,下班学理论。
我们这些兰州兵的1974年大多时间就是在昼夜学习中度过的。一年后,我算出师了,定了汽修二级,能处理解放车的一些故障了。
修地铁,并不是挖洞子
说起来,铁道兵十二师是专门为修建北京地铁组建的部队,也叫北京地下铁道兵。部队是在1964年组建的。随着工程的进行,不断有新部队加入铁道兵第十二师的序列中。部队在1964年9月扩编组建,辖第56团-第60团5个团。随着北京地铁任务的结束,这支部队被改为基建工程兵,后来变为北京城建集团。
修地铁,在人们看来就是在地下挖洞子,然后敷设铁轨。其实,我们亲历的修地铁并不是这样的。我亲历的地铁建设中,就挖过一个洞子,那就是八角村的地铁出口。这是我们刚到部队的任务,挖洞子对施工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挖隧洞时最主要的工具就是风枪、洋镐、手推车,其他的大型机械够不上。隧洞很少,但却是卡工期的环节。施工到紧张时,自然全团动员,我虽在汽车连,没有修理任务时,我们也被拉到施工现场。不仅调我们上去帮忙,就连团长都提着风枪干活了。团长姓张,大个子,很魁梧,经常拿着风枪,和我们一起干活。算算岁数,现在估计也不在了。
隧洞内光线昏暗,我们用手推车,把爆破后的碎石装车推到洞外。这段记忆我们这些人很难忘却。
修地铁本来是地下作业。而这时,我们建设地下铁道的技术和设备不足,没有盾构等先进设备。咋办,只能采用大开挖技术。北京地处华北平原,这种方法也适合,北京地形平原多,地势平坦,部队分段施工,机械设备全部派上用场,能充分提高施工效率。我们从地面直接往下挖到了一定的深度,然后用钢筋水泥箍起来,再进行回填。难度最大的是应对源源不断涌出的地下水。这时,连队上的老兵都有一号线施工的经验,用水泵抽,用水泥堵。因而,对付地下水并不存在多少困难。
大开挖施工就要看机械设备的了。团里的翻斗车、解放车等就派上了用场。这时,任务最重的是我们汽车连。那时,一个连有80台车,四五个机械连队,就有数百辆车,而且车辆处在高负荷运转中,故障率非常高,修理任务重得很。
团里提出的口号是“人歇工程不能歇”。 连里也实行了分工负责制,我们那个班,专门修理解放车。战友们分成三班,施工昼夜不停,我们也昼夜加班加点,来确保完成修理任务。
施工严格要求,螺纹钢都要除锈
这时,虽然北京地铁的一号线已经竣工了,但对我们来说,修建地铁仍旧是刚刚开始。工程质量抓得非常紧。战友们也很紧张,都觉得修建地铁非常神圣,质量不敢有丝毫马虎。
大开挖后,箍好隧洞,这才是第一步。隧洞上方要铺设多层油毛毡,再在油毛毡上浇筑水泥,然后填平,修路面。这些过程要求严格得很。隧洞内施工更加复杂,在不大的空间内放置众多电缆、线头,对我们是个重大挑战。据战友们说,一个信号楼内焊接点就多达10万个。
我们忙完修车的任务后,经常被调到工地上帮忙。一次,把我调到了捆扎钢筋的班组。捆扎钢筋我没有学过,这种活自然不让我干。我被分配去看钢筋除锈机。除锈机操作比较简单,有个放钢筋的孔,我们把一根根螺纹钢抬起来,放入孔中,里面好像是个类似钢丝球之类的东西,不停转动。钢筋从这头进去从那头出来,斑斑锈迹就没了。按照施工规定,只有除锈以后的钢筋才能使用。那时,施工要求非常严格。不说别的,就连砂子的清洗都有规定的标准,达不到清洗标准的砂子,一律不让使用。正是这些严格要求,才有了可靠的工程质量。
我在铁十二师干了七年后复员回兰州了。从一个二级汽修工,成长为四级汽修工。我复员后不久,铁道兵也撤销了。后来,我们这支部队改为北京城建集团。和我一起入伍的数百位兰州兵,有些早就复员了,有些则在北京城建集团干了几年,调回了兰州。
地铁作为城市最为现代的交通工具,也象征着一个都市的发展水平。然而,人们在享受地铁高速快捷的同时,却少有人关注地铁背后的故事。如今,很少有人知道40多年前,数百位兰州兵曾奋战在北京地铁工地上。但我们这些为之奉献过青春的老兵们,没人能够忘记这段人生的经历。
讲述人:王万隆 兰州维尼纶厂退休职工 原铁道兵十二师六十团汽车连老兵(时在2013年)
王文元(兰州老王)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欢迎朋友们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