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小伙宅家搞室内盆栽新贵育种每年杂交上百种

这是一间4平米的空调房,乍看上去有些凌乱,让人联想到经典故事中收藏癖和科学怪人的房间。
实际上,正如雷雨阳告诉

在这里,雷雨阳(下文称小雷)正悉心培育着数百个品种的秋海棠科和苦苣苔科植物,其中有一种苦苣苔科植物由他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而另一种苦苣苔科新品种“紫玉簪”,由他培育出来并于今年4月获得国际登录。

小雷在拍摄他发现的苦苣苔科植物野外新种

获国际登录的苦苣苔科植物新品种‘紫玉簪’

95后小伙宅家搞室内盆栽新贵育种每年杂交上百种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起初,

原产自中国的黑峰秋海棠,叶片上的黑色突起疑似模拟虫瘿以避免昆虫啃食

神奇的室内开花植物

种花的朋友都知道,在室内能开花的植物少之又少,因此,原生自森林阴暗角落的秋海棠科和苦苣苔科植物,成为了室内盆栽“新贵”,受到众多花友的喜爱。

秋海棠和苦苣苔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室内开花”,在人工选育和温室种植下,它们的花期长达8个月,且花量丰富;此外,花友可以通过叶插、茎插、球茎、播种的方式繁殖、分享、交换,十分方便。

苦苣苔科小岩桐属植物迷岩,只有拇指大却花量丰富开花不断,图片自小雷

据小雷分享,有的苦苣苔科植物,从扦插的一小部分叶片到长出新株并开花,只需要短则3个月、长则8个月的时间!

苦苣苔科大岩桐属植物,左边为该品种叶插,右边为叶插养护6个月后的样子

秋海棠科植物也可以通过扦插的方式快速繁殖,但它的特色在于园艺品种极多,总数可能超过1万个,是植物里园艺品种最多的类群之一。

竹节类秋海棠,没有明显的根状茎,但是有非常发达的像竹节一样的地上茎以及较为狭长的叶片

根茎类秋海棠,它们的叶片的形状、大小、颜色变化无穷,图为小雷养的秋海棠

四季秋海棠,中国最常见的一类秋海棠品种,特别皮实,常用作花坛植物

对小雷来说,这两类植物的神奇,并不在于某个品种或特色,而在于它们赋予他一种神奇的能力。

收藏家,育种师,还是画家?

植物赋予小雷的神奇能力是什么?

据研究表明,中国拥有非常多的苦苣苔野生植物,已知的有59属、460余种,其中28属、377种为中国特有,而且近年来一直有新种被发现。
但长期以来,我国对苦苣苔科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比较薄弱,存在“重引轻育”的现象,因此我国大量的优异资源仍然处于野生状态。

不幸的是,苦苣苔科植物大多生长在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石缝中,密林下阴湿处或者熔岩洞穴入口处,分布生境相对较隐蔽,很难发现,而且生境一旦被破坏就难以生存,所以很多种类都因人工建设正处于濒危状态,甚至已经灭绝。

高一时候的小雷,正在野外观察秋海棠,叶片比他的脸还大

这时,像小雷一样的育种师们挺身而出。

但小雷并不这样认为。

小雷觉得育种师更像是画家,而秋海棠和苦苣苔的不同品种就像不同的颜料,每当画家按部就班地取材创作时,不同品种的基因就像颜料一般互相交融,发生绚丽多彩的变化。

小雷在给秋海棠人工授粉

小雷的秋海棠叶插苗

通过不同品种之间的授粉杂交,自然界中形成丰富多样的秋海棠和苦苣苔品种,我们走在野外,或许翻越一块大石头,就能见到一种全新的杂交种。
因此小雷还曾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周收集一种自己没有的秋海棠或苦苣苔。
实际上,这并不难。

正如古代谚语所说,龙生九子各不同,这句话用来形容杂交育种再贴切不过,而这,正是植物赋予小雷的神奇能力。

育种的路上也有酸甜苦辣

每当看到国外的苦苣苔科杂交新品种,小雷的心情只有一个字能描述:酸。

国外苦苣苔科杂交品种洛基

在采访中他说道:“其实国外育种师们可用的杂交母本并不如我国丰富,为什么中国却培育不出那么漂亮的品种?”

因此,他每年都在跟国外的育种师“赛跑”,逼自己每年杂交多少种,在更短时间里杂交多少代,而这,更像在跟时间赛跑。

育种的目的是什么?对于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来说,是致力于对中国的苦苣苔科植物进行保护和利用。
为此,他们选育了适合作为盆花的观叶新品种;同时对其繁殖、栽培等生产关键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为新品种的商品化生产与推广奠定扎实基础。

对小雷来说,是培育出心目中最美的秋海棠和苦苣苔:首先是抗病能力强,其次要更小巧、更圆润、更可爱。

小雷朋友圈出售的红点秋海棠

小雷最近播种的苦苣苔品种

朝着期望的目标不断前进,或许,这就是育种的甜。

然而,育种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首先要有足够的收藏,而为此的花费,小雷自高中到现在待业在家,累积起来可不是个小数目。
其次,要有合适的环境和悉心的培育,为了再现原生环境的气候,空调得时刻奋战;因为花架空间太小电路复杂,小雷不敢用自动灌溉系统,只能手动浇灌,所以不能出远门。

小雷培育苦苣苔科植物的环境

最糟糕的情况已经遭遇过,不知何时带入的蓟马(一种园艺害虫),几日之间让小雷损失惨重——因为是密闭空间,气候环境适宜,虫害爆发得猝不及防。

而这所有的酸甜苦辣,每日都在那个不到4平米的小房间里上演。

结语

正如上文提到,小雷的育种之路其实是按部就班的,他所做的,只是一直在小房间里默默地杂交、繁殖、选育,其间的酸甜苦辣,还有来自远跨重洋的较量,鲜为人知。

在中国大地的不同角落,像小雷一样的事迹在不断演绎,他们将自己的喜欢依托于自然,用神笔马良般的神奇手法,书写着神奇植物的新篇章。

当被问及以后的打算时,小雷满怀期待:“希望有一个更大的场地,可以培育更多品种,好的品种会获得国际登录,之后就可以去扩繁和商品化销售。
当然,更理想的想法是,有一个类似植物园的地方,能把我的东西都接收过去,让我在那里专门做育种,那就太好了。

(本报墨言听风撰稿)

声明:本文版权归属《中国花卉报》社,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篡改,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若需转载,请提前与本号联系。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