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枣庄《市中区志》记载:"庙前村东北有一处商周时代安城故城。″另据市中文史资料第十五辑《文化自然遗产》一书讲:"安城故城无文献记载,据对出土的陶片标本分析,当为汉代,亦或更早······安城故城是市中区少有的汉代故城遗址。″在没有更多出土文物的情况下,安城故城究竟是商周故城,还是汉代故城,暂时不会有定论。千年故城没记载,埋在地下无人知。笔者妄言,两千多年前的安城故城未被后人所知,或者说知道的人还很少,说明这个地区古今未出过名人,文人亦很少,口传常被失传在所难免。目前,虽然安城故城已失去了她的文化或利用价值,但是她必竟是安城当地人的骄傲。正如市中区《文化自然遗产》十五辑中讲的安城故城"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笔者就出生在北安城,生活在冯庄,小时候就常听这一带的人们絮絮叨叨地说,沂州城原本要安在我们这里,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只神鸟,整天叫着"可东可东再可东,这里跑不开马,拉不开弓,练不好兵,安不下沂州城。″南(难)安城在古代就犯了地名,也被后来知道的事实所证明。小时候不懂还当真,现在看来什么神鸟叫,话虽这么说,事却不可信。
那么当地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安城故城在历史上是事实存在的,但是究竟建于何时,又毁于何时,有什么故事,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谁也说不清楚。但也不是最近出版的书上说的东西长8000米,南北宽1000米,事实南北要比东西长。安城故城北至吕庄、张庄南百米,在冯庄北,东为河,西是岭,小时候在这里干农活,经常拣到灰褐色瓦片,有的大如巴掌,但却砸碎或随手扔掉。1958年深翻土地,庙前和宋庄村的村民还翻出过零星的青铜器,也不认识是什么,没有人当好东西。宋庄、庙前村河东的东岭,全是冯庄村的土地,到处都有用大薄石板扣成的墓葬群,经雨水冲刷里面还有残存尸骨,小时看到真的挺瘆人的。后来队里整理大寨田都被毁坏了。

庙前村的东北角有一座古庙,据说是唐代早期庙,没有名,当地人都说庙上。庙紧靠安城故城东临,庙的左前方植有两颗白果树,一大一小,大树高数丈,要有三个大人手牵手才可将树干搂过来,上世纪七十年代早期,树被伐了,木材拉了十几汽车。距庙南百多米有一块冯庄的地,叫石墙子,常有瓦片被种地时翻出,从没有人当回事。解放初期,庙里安有庙前小学,笔者就是在庙的正壂三间大堂教室里上的小学一至三年级。后来学生招收的人多了,庙前小学撤销搬迁到北安城庄前,改名为安城学校。
据《市中区志》记载,安城故城东南方向有一"烟墩″,此名不知怎么来的。"烟墩″座落在冯庄村东北方岭头上,夯土堆成,高十多米,顶部平坦,呈东西长方形,墩顶有50多平方,生产队隔年在上面栽地瓜,隔年种花生。我们都叫"古秃子″,也可能叫白了,实为"孤秃子″吧,但从未听说叫"烟墩″的。"古秃子″座北朝南,东南方百米处有一土台,高三四米,人说是文将台,西南方亦有一土台,人称武将台。现三个大土台子都被村民使土铲平了。前些年"古秃子″平地掘挖丈深,据说夜间有人挖出不少文物,不知散落何处。在从北山绵延来的东岭,在"古秃子″南几十米处为止,再向南便是平原地。"古秃子″南的岭头上,丛迭错落遍布着几十个墓碑,文革期间拆倒后,有的做了垫桥石,有的凿沟成碾,有的砸断垒了猪圈,据说其中还有两块探花碑。十多岁之前我都见过,好不气派,可惜没有留下任何资料或图片,有些历史就是这样被无情的岁月遗忘了。
安城故城西南角宋庄家西是平原好地,过去村民曾在地里挖出不少条石盖屋,后被公社知道制止。安城故城地下究竟还有什么宝贝,没有人知道,相信也难见天日。
六十多年前,安城故城区域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据说国家准备在安城建设第二个鞍钢,先在安城的冶钢埠(野岗埠)建了钢铁厂,后又迁至北安城。在王庄村南的安城钢铁厂,上百台炼铁炉同时吐着铁花,仅耸起的烟囱就达49个,铁石由排成长龙的大汽车从北部山上拉来。北安城村前建起了工人俱乐部,厂外还有大礼堂,男女宿舍几十排,厂西边有大型变电所(当时当地农村夜间照明还是煤油灯),修了较目前抱犊旅游大道还宽四倍的沙石公路,铁路铺到厂区,两台蒸汽机火车头在厂区西货场放了十多年,目前铁道痕迹仍存。炼铁厂投产后不知从哪里又拉来了几十台炼铁炉,炉膛贴着耐火砖,放在公路两边,每到晚上,北安城、王庄、冯庄、郭庄同龄的男女儿童在炼铁炉里钻来钻去藏猫猴(捉迷藏),好不快乐。
与铁厂配套的还有医院、水库、炼焦厂、工人食堂,男女宿舍建在方庄西和北安城东南,学校建在冯庄东,当时说是第九中学,有十多排瓦房。枣庄市第九中学的初中部,最初真的是1966年建在市中区胜利西路北侧吗?
安城铁厂生产时可用车水马龙,铁花四溅,夜夜灯火通明,工人成群结队,干劲用热火朝天去形容。炼出的生铁块,摞的一垛一垛的。不因什么原因,那么大的炼铁厂没干几年停产了,工人们被分流到矿务局各煤矿和十里泉铁厂等单位,说起来这些前辈们活着年龄已达九十岁左右了。这些现实存在,时间并不算太久远的历史,没有人记载,难道曾经在安城钢铁厂干过的老人们能忘了吗?
安城炼铁厂停产后,烟囱被炸倒,烟道被拆除,废砖和大块的黒铁渣块被附近农民拉去盖屋、垒院墙,盖猪圈了。我们家六十年代盖的五间屋和院墙就是用铁厂的废砖和渣子块砌成的。
时光荏苒,历史永恒。发生在安城故城的这些经历,安城古城成了故城,安城炼铁厂成了故厂,都没有文字记载,难道都不值得记载吗?由此思之,还有多少地方值得记载的历史无人证载,都被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如若微游枣庄能够备书"安城寻古忆今″这篇小文,算是对安城故城先民的追念,也是对目前生活在故城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心理慰藉,舒缓安城一带百姓“难”安城的心结。
作者:王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