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小印帆的建筑笔记
你是否也是误打误撞,进入了建筑学苦海天涯?你是否也经历过熬夜做功课,反而成绩越来越差?你是否也犹豫过转专业?你经历的这些,她也经历过。但这样的她,最终保研第一,拿奖拿到手软。除此之外,她也尝试过乙方、甲方,最终从建筑设计师迈向公务员。下面,就让我们走近看一看,她化茧成蝶的故事~
唐萌
南京大学本科保研本校第一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交换
台湾淡江大学交换
本科和硕士3次国家奖学金
连续三年研究生奖学金一等奖
第十届园冶杯国际竞赛一等奖
第六届“紫金奖”学生组一等奖
01
从自我怀疑到成功保研
她用了一年的时间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学建筑并不是计划中的事情,误打误撞,她也一样。高考以前她从未有过学建筑的想法,机缘巧合填报志愿时被南京大学建筑学专业录取了。
所以刚进入建筑学习的时候她对建筑并不感冒,甚至一窍不通,大一大二成绩都在中等甚至偏下的位置,也产生过转专业的念头。
大三那年是她学业的重要转折点。
南大建筑本科是四年制,大三结束就要面临保研或者其他的选择。唐萌也进入了背水一战的学习状态,只想通过大三一年的努力拿到一个保研名额。
而南大的保研机制是所有必修课成绩算出一个学分绩,再单独把专业课成绩算出一个学分绩,然后两者除以二得出保研学分。
在没有加分项的情况下,她放掉所有社团活动和学生工作,全身心扑在了学习上,过着那种只是不用刷题的考研生的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的绩点。
最后她通过大三一年的努力赢得了学年4.5/5的学分绩,意外地成为保研学分绩排名第一。
台湾交换工作坊@唐萌
02
建筑学习是场持久战
化被动为主动
大三确定保研目标后,唐萌心态也随之转变,她开始反思自己:到底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适合自己的?
因为大二经常熬夜,唐萌身体出过一些状况,请了一个多月假,为此也耽误了很多功课。付出了时间,却不进反退。所以大三她开始追求高效率学习,不再因为设计课任务重就熬夜通宵,不然会恶性循环,影响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尤其是在第二天有早课的情况下。
大三课程比较多,所以那段时间她的作息基本都维持在每天2点睡觉,9点起床,尽管睡的比较晚,但睡眠时间还是足够的,她的身体也慢慢习惯了这样的作息,不再有心脏难受的情况。(科学证明,正常作息不是必须早睡早起,而是固定时间睡觉起床!
)
这样的作息维持了一学期,设计课的集中周也保持这样,最后她非但没有通宵,还提前两天完成了工作,并且是超量完成。所以学习还是要打持久战,画三周的工作量肯定比突击一周的工作量多很多。
南大外教设计课评图@唐萌
方案两次被毙,她在思考中求进步。
大三开始设计课要求独立完成,所以没上课的时候她就在工作室推敲设计方案。做社区中心设计方案的时候,除了每周两节设计课,她开始课下主动找老师看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唐萌也曾因为自己两次做了整整一周的成果都被老师毙掉,而委屈地哭过。但努力总不会白费,这次设计课她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在设计上也得到了快速成长。
基地调研@唐萌
03
技术图纸硬核表达
效果图是锦上添花
最开始画图的时候她曾走进过一个注重表现轻视技术图的误区,直到后面整理作品集的时候才发现技术图纸才是硬核。
尤其是在自己低年级本身效果图也画不太好的情况下,更应该多花点时间好好画平面剖面立面图,技术图纸的表现力适当注重就好。
也因为偏好比较耐看型的纯线条图纸,她的图纸风格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采用日本犬吠工作室那样的出图风格,对方案细节的深度表达非常有用,多次获得了的赞赏。
意大利交换作业@唐萌
04
建筑的灵感源于积累
多看多想多摸索
在设计方案没有思路的时候,唐萌会利用手上所有的资源搜索相关案例,总结归纳出案例中一些基本的设计思路。
然后她会对案例的亮点加以学习转化运用,并慢慢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再自己尝试做一些设计,摸索出一条自己的设计思路。
她平时的学习,融入在旅行看建筑中,也融入在实践工作营和实践项目中。她还喜欢看一些艺术类的展览来积累个人的审美。
因为唐萌比较喜欢和擅长记忆图形和场景,所以一般出门时,她会带一个微单拍拍建筑还有一些城市街道,用来记录自己的想法。
旅游记录@唐萌
总结归纳是梳理思路的不二法门。
在实习的时候,她接到一个海边酒店的项目。因为对这种项目类型很陌生,所以她就先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相关案例梳理,归纳出几种常见的类型。
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她快速直观地了解酒店类型的建筑设计,另一方面她也在梳理案例的过程中,拓宽了方案思路,并做出一些自己基本的判断。
分类总结@唐萌
案例研究@唐萌
05
偶然踏上竞赛之路
失败多次终于报奖而归
除了只用一年便保研成功,唐萌还有丰富的竞赛获奖经历,但她竞赛之路的开始,源于一次偶然的获奖。17年的中国建筑新人赛举办时,她在截至前一天,才在公众号上看到相关信息。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将大三下完成的五塘新村社区中心设计,稍微排了下版就递交了作品。没想到这份作品入围了前一百,她也正式开始了她的竞赛之路。
把竞赛作为方法
研究生阶段,唐萌和队友一起参加“天作奖”。当时她们都在各自导师工作室做实际项目,她们白天“上班”,“下班”过后利用晚间时间再加上不那么完整的四个休息日一起完成了“栖作之间”。
采访时她说:“在做这个竞赛的过程中,并不只是抱着获奖的目的,是觉得在接到这样一个设计命题的时候,自己就又开始了一段学习,想要通过竞赛把所学转换成一种表达。”
18年华工坊.创想青年家@唐萌
那些没有得奖的经历,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得奖并不像我们看起来那么一帆风顺。在她的名字能出现在获奖名单之前,她其实还参加过很多竞赛,但是直到研一才开始拿一些奖项。
对她来说,在竞赛中的思考过程是更加珍贵经历,让她也从最开始不懂得如何在有限的图幅里鲜明地表达设计意图,到后来可以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考逻辑。
把竞赛当作一种学习的方法,在竞赛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是她参加竞赛的意义所在。
天作奖@唐萌
紫金奖@唐萌
06
尝遍千山万水
从容不迫选择
专业学习之外,唐萌对于未来的就业方向选择也非常迷茫,于是她从低年级就开始尝试各个方向。
大二寒假,为了提前感受工作的状态,学习一些电脑建模作图的基本技能,她开始了第一次实习,也是她第一次接触到su、天正这些软件。
在此之后从乙方到甲方,竞赛到交换,工作营到实习,真题假做到真题真做,能尝试的她都尝试过,她也在这一段段经历中发现梦想、看清现实。
因为实际项目中方案设计的过程往往很短暂,取而代之的是后面漫长且枯燥的施工图阶段。唐萌说,“实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打破自己对建筑师幻想的过程,但最后看到模型效果图变成了实景时感动是难以言说的,这也许正是建筑的魅力所在。”
虽然第一次接触那些在学校没经历过的工作,多少都会觉得有些困难,但她觉得凡事都有学习的过程,办法总比困难多,因为不怕遇到困难,所以她喜欢先去经历。
实习工作模型@唐萌
无论建筑师还是公务员,不留遗憾就好。
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唐萌,选择了考公。这是她结合自身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在谈她面对从建筑师到公务员的人生转向时,她说她是幸运的。
幸运的是即使未来的自己可能不再是一名建筑师,但能够在研究生期间有过一个建筑建成落地;能够在今年如此严峻的内卷形势下跻身上岸,她对这些都心存感激。
政府实习实地调研@唐萌
07
学姐寄语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走出来的,经历过一些过后再回过头看,确实会发现一条捷径或者说更顺坦的路径,但前提也是要经历过。
所以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不要犹豫,多去试错,只要是努力的,走点弯路就当是欣赏路上的风景了~希望学弟学妹们也能够在不断的经历和试错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意大利交换@唐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