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来常熟和常思进博(博会常来笔者效应同济大学)

如今正值第二届进博会在青浦国家会展中心大获成功,且沪通高铁明年即将通车营运。
同济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就相约笔者通往北翼考察。
我们选择的考察点是历史名城、县级经济强市常熟。
交通方面,目前沪常两地的往来还是依托二十年前即上世纪末打造的高速公路。
如果以进博会场馆为目标,常熟各镇抵达所耗时间均为一小时左右。

常熟已具备亚洲中等城市的实力

我们一行在常熟考察了两天,像走亲戚一般和当地经济界、文化界的代表人士进行了深入交流,主题就是进博会的溢出效应。

常来常熟和常思进博(博会常来笔者效应同济大学)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左起:金福安、王泠一、陈强

常熟人的热情,在江南地区是出了名的,双关语“常来常熟”就是他们口头禅,这回也对我们这三位上海客人反复提起。
关于进博会,常熟市商务局的姚志明先生说他刚从青浦国家会展中心赶回来呢。
他告诉我们:从去年首届进博会开始,他和同事们就在悉心体会国家贸易战略的转轨新思路。
因为,把握好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博览会机遇也是他从业以来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在去年以前,常熟以及周边地区的商务重心则都是出口。

笔者理解,这是由对外经贸历史传统因素积淀而来的。
常熟市政协的蒋伟国先生早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对这一历史传统因素及沪常交往关系就特别熟悉。
笔者在和他交流中也感慨地引起大家的共鸣:地处上海之北的常熟和太仓,早就被投资者们誉为长三角的钻石地带。
这两个城市和上海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在明清两代就已经十分紧密。
那时的地方志记录的盛世:常熟,常年稻谷秋熟而丰收;太仓,四季丝绸充盈而为仓。

而这两个丰衣足食的地方,也自然是江南地区对外贸易的先行者。
商人们和当地产业大户联合起来,往往通过发达的水运系统将货物运行到青龙港,然后再销往南洋、东瀛等海外。
换言之:在上海南市的十六浦兴起之前,这青浦的青龙港就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枢纽站。

长三角区域著名湿地公园常熟尚湖

初冬时节来尚湖安营扎寨的鹭鸟

蒋伟国先生认为,沪常都属于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区域、有着共同的思维方式,他还向我们赠送了其学术著作《常熟文化的专属表情》。
书中,提到了一个两地因人脉优势互补、市场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产业合作佳话。
即本世纪初已经在上海服装市场打拼出“人立”知名品牌的企业创始者恰恰是常熟杨园镇人,为了家乡也为了产业链的系统延伸、自然再投资家乡办厂,形成了前店后厂效应,不过这些产地家乡的服装产品主要还是通过上海的外贸便利条件、尽可能销往海外。

对此,陈强教授认为长三角区域的外贸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他的研究显示:常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势头积极,其常住人口在进博会举办之前就超过了150万、人均GDP也超过了15万人民币,是典型的中国沿海发达地区而购买力强劲。
海外高品质、多品种的商品通过进博会渠道,进入常熟等江南经济强县和强市是必然的目标。
而常熟市商业系统及市场主体,选择品牌海外企业谋求进口合作也是水到渠成。
同时,对于常熟新型专业市场的培育及周边居民的消费升级也是一种催化作用。
只是,我们目前还不是很熟悉扩大进口的益处。

关于扩大进口的益处,同济大学经管学院金福安院长已经观察多年。
他结合自己对进博会以及德国商会的了解、告知常熟同仁:

选择适用良品进口,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项。
如常熟以及太仓等地区土地资源紧张、包括阳澄湖在内的养殖面积也在管控中,大匣蟹之外的生鲜鱼类、高品质猪肉以及牛肉其实选择进口更为合理。
如果因猪肉价格上涨而在寸土寸金的常熟郊区扩大养猪,还不如扩大进口猪肉。
只要食品安全检疫工作紧紧跟上、通关手续继续进行便利化改革探索,在常熟谋求消费升级和新型连锁商业销售是完全可见的进博会溢出效应。

那么,除了经济领域的溢出效应,文化领域是否会产生此类效应呢?

常熟市文联的李向东先生如此发问。
他很自豪自己的家乡常熟是吴文化主要发源地,也是江南古琴的著名收藏之地、同时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丰富。
笔者回答,积极把握文化的溢出效应当然是进博会题中之义,尤其是进博会各主宾国在推介自身优质商品时,首先就是以特色文化为媒介的。
而第二届进博会,上海郊区的金山农民画也以非遗身份直接进入国家会展中心。
进博会结束之后,又有海外商会的高级专员们特地赶往金山实地考察洽谈业务;这就是文化方面的溢出效应。
所以,对于上海人来说可以是“常来常熟”,但对于常熟人而言应该是“常思进博”。

我们一行还遇到了常熟的企业家徐军民,年过半百的他经营着当地很有口碑的旅馆和餐饮业。
徐军民很自豪地告诉我们:自己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同时也见证了常熟从脱贫到小康再到全面小康。
具体点而言就是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品牌汽车
但他坦陈自己对进博会的了解远远不如其三十而立的儿子,如儿子告诫他如今的八零后、九零后并不喜欢老款式的江南黄酒,而西欧国家如意大利、法国以及智利的红葡萄酒确是真爱了,如果不懂葡萄酒,就会失去年轻人!

进博会上,一批客商

在法国葡萄酒展台前闻酒、品酒

笔者一行、以及喜欢思考未来的当地杨园中学校长高峰,和徐军民都是同龄人。
我们认为:不懂葡萄酒就会失去年轻人的说法有些夸张,但进博会活力确实是属于年轻人!
本届进博会签下大单的中国客商基本上都拥有年轻的面庞!
他们的实力及消费倾向代表着中国市场的活力和消费升级的潜力,他们迎接着新时代!

作者(左)与杨园中学高峰校长合影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王泠一(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图 片 | 采访者提供 孙中钦 周 馨

编 辑 | 梁 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