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周刊 蒋云侠
汽车维修是个技术密集型行业。以一辆中型卡车来说,拥有上万个零部件和数万个螺钉螺栓,密如蛛网般的电线路、油水空气管路,任何一个细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车辆不能正常工作。
那么一旦发生故障,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车辆“病症”并解决?将这个问题交给长沙一汽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沙一汽”)服务经理杨先友,或许他听声就能辨别出故障。在入行近20年的时间里,杨先友主动钻研汽车前沿技术,在汽车综合检测与诊断、电器故障分析与排除等方面练就一身硬功夫,摸索总结出修车的“望闻问切”法,能够快速判断汽车各系统的故障,排除和解决疑难问题。今年,他被聘请为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致力于为行业培养一支技能过硬的人才队伍。

华丽转身
从一线维修工到技能大师
从一线维修工、仓库管理员、销售顾问再到服务经理、高级技师,入职长沙一汽17年,杨先友似乎启动了“开挂”模式,成为全公司少有的“通才”。但是他自己清楚,17年专注如一地做一件事,才让他完成了从维修工到技能大师的“华丽转身”。
而这份专注,与他早前的辍学经历息息相关。原来,高中求学阶段,杨先友曾因家庭原因短暂辍学,在一家汽车修理厂当学徒。修车又脏又累,因为自己技术不熟练,时常被车主说水平太差,赶紧回去叫师傅过来。“这段经历点醒了我,一定要学好技术。”
之后,杨先友顺利考入岳阳师范学院(今湖南理工学院)机电系汽车应用与检测专业,系统学习了汽车修理方面的技术,并在2002年毕业后应聘长沙一汽成为一名维修工。
有了实践与理论加持的杨先友,很快在长沙一汽脱颖而出。由于表现出色,2009年,杨先友被调任到服务站担任服务经理。在这个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从零开始,通过摸索、学习和积累逐渐进入角色。
服务站主要负责卡车的维修与售后。“有时司机遇到棘手问题时,很难清晰描述所遇到的故障详情。每次接电话我需要帮助他们还原故障发生场景及具体表现,用个人经验初步判断故障点,并迅速将情况反应至维修及备品部门,以提高服务效率。”杨先友说,通过第一时间接触故障,自己慢慢形成了将故障现象及处理方法收集并整理成书面案例的习惯,为后续整理培训资料、向厂家反馈产品改进建议提供依据。
攻关克难
向更高目标发起冲刺
2009年,是杨先友担任服务经理的第一年。当时服务站碰到了一个难题:一位客户的卡车无法启动,维修人员整整花费了11天的时间去检查、更换配件,可还是查不出问题所在。最终,杨先友出面,根据相关零部件控制的工作原理一一排查,很快查出原来是离合器出现了问题。那次事情之后,杨先友在服务站的威望顿时建立起来。
“过去大多是燃油车辆,现在增加了更多的新能源车,车辆的电气结构也变得更复杂了。”杨先友告诉,近几年,随着汽车技术标准不断升级,燃油、燃气、电力等多种新能源汽车不断出现,为了做到行业内“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每个汽修人员都要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
目前,除了厂家定期组织的培训,他还组织公司内部成立了技能学习小组,繁重工作之余,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案例,交流心得,并带动公司高级维修技工逐步将自己的案例形成内部技能培训教材,带领团队在技术上不断深入探索。
“一个人的技能只有在生产过程中体现价值,只有为企业培养了后备人才,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才能增值。”采访当日,已是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的杨先友刚从学院“校企合作班”完成实操课回到工作岗位。在他看来,技术工人走进校园担任客座教授,对自己来说是莫大的幸运和荣耀,更是肩上的一份担当,“意味着我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刺。”
因为如何实现角色转变,将长期工作经验转化为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知识,这对长期在一线摸爬滚打的杨先友来说不亚于一道新的技术难题。
为此,杨先友采取了最直接也是最笨的方法——自己动手整理厂家各类技术文件、资料,和其他服务站交流技术知识,总结工作中遇到过的困难……把这些零散知识进行归纳,形成个人的知识结构体系。
随着时间推移,杨先友渐渐适应了新的身份,也不断完善教材编写思路。“这是一段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获取了新的知识,我的能力也在教学‘拓荒’中得到了提升。”杨先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