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他,走上“上海工匠”自荐通道(工匠自荐手语理发师自己的)

摘要: 他,叫李栋,这一次他鼓足勇气,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29年了,自己能够得上“上海工匠”的称号。

头图:李栋在手语翻译刘一民的帮助下进行评审环节 摄/庄从周

一个普通,但对某些人来说又不普通的周四上午,新一届“上海工匠”的首轮自荐评审会正在进行中。
人群中,一位选手有点显眼:别人都是独自一人,唯独他身边陪着两个人。
一问,心里一惊:陪伴他的两人里,一位是他的妈妈,而另一位则是手语翻译。

“沉默”的他,走上“上海工匠”自荐通道(工匠自荐手语理发师自己的)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是“上海工匠”自2016年选树以来,出现的最为特殊的选手——聋哑人理发师。
他,叫李栋,这一次他鼓足勇气,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29年了,自己能够得上“上海工匠”的称号。

手语翻译帮助下

顺利完成自荐

李栋身边的手语翻译叫刘一民,来自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
他说,自己和李栋在2004年便有过一面之缘,20年前,两人都在学习手语。
没有想到,20年后,他俩会以这样的方式再遇见。
“我接到职工技协老师的电话,说有一位自荐的职工是聋哑人,需要手语翻译。
我没想到竟然是他。
”刘一民告诉。

当天九点半至十点是李栋的面试时间段,李栋很早来到了现场,并准备了厚厚一沓材料。
坐在位置上,他时不时闭上眼睛,思考应该如何回答评审的问题。
李妈妈今年已经72岁了,下着大雨依然陪着儿子,看起来比儿子更为紧张。
她叮嘱着儿子应该如何表达,并和手语翻译刘一民老师反复交流着,生怕漏了什么关键的话语。

早上九点半,准时轮到了第五位面试者李栋,工作人员引导李栋进入会议室。
在写着“上海工匠个人自荐面试会”大屏幕前,坐下后的李栋转身看了眼屏幕,深吸了一口气。

按照规定,自荐人自述时间不能超过6分钟,在李栋开始前,市职工技协工作人员贴心地告知李栋,放心表述,时间没有关系。

“我叫李栋,是位聋哑人理发师,在半岁的时候,因为链霉素使用不当,失去了听力……”在刘一民手语翻译的帮助下,李栋开始了自荐。

不言放弃

四次备战技能大赛

李栋说他16岁学习理发,至今已经29年。
出生在“理发世家”的李栋,爷爷、叔叔、婶婶都是理发师,面临择业时自然而然地拿起了发剪,成了家里的第三代理发师。

学习理发时,李栋是和普通人一起,所以他付出的努力是别人的数倍,挥剪子、拿梳子、举吹风,听不到师傅的要领,动作要全靠自己琢磨和千百次地练习,练得手臂都发麻。

刚入行时,一些客人不愿意让一位聋哑人剪头发,这让李栋很着急。
为了和客人更好地沟通,他自学掌握了唇语,配合书写沟通,努力消除了沟通障碍。

李栋透露,自己曾四次备战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参加全国技术能手的选拔。
四年一届的比赛,对他来说就是一场场奥运会:2003年,北京,没有名次;2007年,江苏,第7名;2011年,西安,第13名。
前三次的失败,一度让李栋想过放弃,但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梦想。
在冲刺第四届选拔的时候,李栋再一次给自己上了上强度,他练得更辛苦更卖力。

就在李栋自荐时,室外的李妈妈也向讲述了当时的情景:儿子手上都是伤口,一到冬天就裂开许多的口子,“我看得心疼,想劝他算了,但他每次都是和我做手势说,妈,我可以的,再坚持一下就行了。

2015年,武汉,李栋终于凭借出色的临场表现、扎实的基本功打动了评委,最终获得了比赛的第二名,并成功获评全国技术能手。

一般情况下,理发师只有一把梳子,而李栋发梳袋里有三把。
不同尺寸的发梳,从特定的角度使用,配合发剪就能剪出不同的风格。
李栋正是靠着这样的技艺打动了顾客,留住了顾客。

把微信名改成“发匠”

向“上海工匠”努力

评审现场,当李栋完成自述部分后,评审会代表对他说:“我代表所有评审老师向你表示深深的敬意。

李栋告诉,自己已经完成了力所能及的部分,接下去会耐心等待各位评审老师的意见。
虽然此前在2017年获评过普陀工匠,“但这一次通过上海市总工会官方微信‘申工社’自荐通道申报‘上海工匠’,我也是鼓足了勇气。

今年年初,李栋把自己的微信名字从“杰夫发艺”改成了“杰夫发匠”。
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想再努力一把。
他一直关注着关于上海工匠申报的,消息发布后,第一时间填报了相关信息。

上海工匠的后续评选还有多轮,李栋表示,无论结果怎样,这段经历已经弥足珍贵……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