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饭没得?(电话没得打电话妈妈刨花)

阿克哈拉村实在太偏远了,最早出现在这里的电话是所谓的“卫星电话”。
这种电话不但贵得无法无天,而且通话质量极差,一遇到刮大风天气和阴雨天就卡壳了,打不出去也拨不进来。

后来有人开始使用移动公用电话,也就是无线座机电话。
形状和一般的座机一模一样,有话筒有机座有拨号盘,只是没有线牵着。
隔两天充一次电。
这种电话非常方便,刮风下雨都能用,而且在汽车上也能用,带到两百公里以外的县城也还能用。
其实呢,就是座机模样的手机吧。

这种电话是电信局免费赠送的,话费又相当便宜。
于是我家也办理了一部。
我妈喜欢极了,把这部硕大的话机揣在一个硕大的挎包里,整天挂在胳膊上,走到哪儿带到哪儿。
有时候去县城,在大街上走着走着,电话响起来了,她赶紧从包里取出来,摘下话筒若无其事地接听,不管周围行人如何大惊小怪。
他们可能在想:“干嘛不带个手机?”

吃过饭没得?(电话没得打电话妈妈刨花)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哪怕是偏远的阿克哈拉村,手机也很快就要开通了。
新公路正在修建,据说光缆线已经铺好,座机电话也正在普及。
我家商店打算再装一部有线的公用电话。
无线的移动公用电话方便是方便,毕竟还得充电。

公路修好了就要沿路架起新的电线杆,另外路边还要修排洪渠及其他基础设施。
于是这几年有好多内地民工来到荒野深处的阿克哈拉村干活。
每天一到休息时间,大家就全跑到我家商店排队打长途电话,挤了满当当一屋子。
害得我们每天晚上十点以后才能回家吃饭。

打电话的大多是第一次出远门的小伙子:“是我,妈妈。
吃过饭没得?你那边天黑没得?我这里还没有黑,新疆天黑得迟些……我在这里很好,吃得也可以,天天都有肉,有时候一天两顿都有肉……老板对我们好,活路也好做,早早地就下工回宿舍吃饭了……妈妈,我不给你讲了,快三分钟了,我挂了啊?”

下一个立刻拿起电话,拨通后说道:“妈,吃饭没?天黑了没有?我们这里天还大亮着。
新疆天黑得太晚了……这里一点都不好!
一点都没有肉吃……噫!
老板尽欺负人哩,干活把人累得!
天黑得看不到了才让人回家吃饭……妈,我不给你讲了,快三分钟了,我挂啦!

令人纳闷的是,这两个人明明跟着同一个老板干同样的活啊,为什么说起来竟天差地别……

有一个母亲给孩子打电话:“……娃儿啊,我说的话都要记到起,每天都要记到起。
妈妈的话要听,幺妈的话要听,老师的话也要听……”——就数她说得时间最长,都过了十分钟了还没交代完第三个问题:“……娃儿啊,生火的时候,要先在灶里搁小柴,底脚架空呷,搁点刨花儿引火。
没得刨花儿拿点谷草也可以。
要好生点引火,等火燃起来呷了再一点一点地往高头搁大柴。
将将开始要搁点小柴。
要是燃不起来就吹一哈,里头的柴禾莫要堵到烟囱洞洞。
将开始的小柴底脚要架空,再搁刨花儿,没得刨花儿拿点谷草也可以。
燃不起来就吹一哈,好生点吹,莫吹得满脸都是煤灰灰。
将开始要用小柴,莫用大柴。
底脚要架空,没得刨花儿拿点谷草也可以……”

我妈在旁边小声对我说:“这才叫做千叮咛万嘱咐……”

还有一个给老婆汇报情况的,也拉七扯八说了半天,后面排队的等得不耐烦了,就一个一个凑到话筒前乱打岔——

这边正说着:“我下了工哪里也不想去……”

那边:“乱讲!
他一天到黑不做活路,老板天天骂他!

这边:“我自己洗衣服……”

那边:“他天天打牌赌钱!

这边:“当然洗得干净了……”

那边:“都输呷两百块钱了!

这边:“就是水不好,碱重得很……”

那边:“快还给我两百块钱,输呷不认账!

这边:“我没有赌钱!

那边:“赌了!

这边:“我没有赌!

那边:“快点还钱!

这边:“莫听他们乱讲!

那边:“嫂子,陈三儿找小姐了!

这下子,话筒另一头立刻警觉起来,女方是嗓门尖利了八度,我和我妈都听得一清二楚:“哪里哩?你还有钱找小姐嗦?”

陈三儿又急又气,说话越发结巴了:“莫莫听他们的,他他们乱讲,乱讲……”

一屋子人都开始起哄:“陈三儿还钱!
还钱!
陈三儿快点还钱!

陈三儿赶紧“再见”,挂了电话就扑过去和那几个坏小子拼命。

总之我们家的电话生意实在太好了。
虽然这一带的商店都装有公用电话,但就数我家最热闹,连当地哈族老乡都更愿意到我家耐心地排队。

后来才知道,来我家打电话的哈族人全都是正在恋爱中的姑娘小伙儿。
因为这一带就我们一家汉人,当着我们的面谈情说爱也方便点。
语速稍微快点、含糊点,就会非常安全。
可是,我们就算听得懂也

我是笑着读完李娟的这篇《打电话》的,读得爽还不够,又把它打了一遍,一边打字,又一边笑。

李娟的妈妈应该是位勤劳、乐观的女性,想象他在大街上拎着一个无绳电话的模样,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出门打工给家人报平安的小伙子们的电话,虽有一点点的辛酸,但也有生活的踏实、关切和拮据。
我是模仿着四川口音读完的,仿佛我就在那个排队打电话的队伍中。

“不说了,快三分钟了”既是请远方亲人放心,又是现实生活中的斤斤计较,写得非常到位。

儿行千里母担忧,我读的时候是把一个母亲教儿子生火的情节跳过去的,直到自己亲手打一边时,才真正懂得了李娟妈妈对她说的那句:这才叫千叮咛万嘱咐啊。
哪个娃不是妈妈的心头肉啊。
要不是这一别山高路远,这个母亲恨不得赶来为儿子生火做饭。

最有意思的陈三儿的电话,人家明明要向媳妇报告生活的好习惯,安心工作不出门,完了还自己洗衣服。
由于稍微腻歪了点,就被工友捣乱,插科打诨地说他赌钱误工赵小姐。
害得远方嫂子干着急,把三儿气得都结巴了,挂了电话就找这几个臭小子算账。

年轻哈族老乡来打电话的为了怕被别人偷听自己的甜言蜜语,用土语应该方便点。
这让我想起了大学宿舍里,常常有人在煲电话粥,这个词现在看起来也有点土了。
这几个同学就老是这样,用自己家乡的话和远在他方的女朋友谈情说爱,害我们还等很长时间才能轮的到电话,有时候只能采取非常手段,拔电话线,那小子也学陈三儿,过来和我们拼命,我就是想不明白,你们老是红着脸在那里磨蹭,还不如早点说晚安嘛。

我有点慢慢喜欢上李娟了,刚读了开头几篇,我会慢慢把《我的阿勒泰》读完。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