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温州商人,
他们被称作全世界
最能创业的人,

“走出去”的温州人,
带着敢于冒险、
善于变通、勇于创新的初心,
正无孔不入地影响着世界,
协众国际的创始人
陈存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们到达协众国际时,陈存友刚刚从车间回来,风尘仆仆,脸上却丝毫没有倦意,他未作片刻歇息,亲自领着我们参观展厅,创业史、核心技术、关键荣誉……他如数家珍,每每说到重要节点,都是言无不尽,他的眼里有光,那道光映射着企业家的风度与努力。
说起协众,多数人最先想到的是4S店或者二手车中心,对于它的另一个身份——集研发、生产汽车空调于一身的专业汽车配套厂家,我们知道的并不多。1994年,陈存友白手起家,凭借浙商“五个千”的创业精神,在最短时间牵手大品牌跑上国际赛道,“协众就像是我的孩子,最初的想法就是一定要把他养大。二十多年间,我走过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用尽千方百计、受过千锤百炼,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这条路上的荆棘坎坷”。
创业故事
传统贸易转型实体经济 小白领变身企业家
有人说过,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气质,整洁或凌乱、宽敞或压抑、繁复或极简,办公室是什么样,企业就是什么样。一个企业家的办公室,最容易暴露企业家的层次。环顾陈存友的办公室,你会情不自禁地被其中的空间格局所打动,高端大气的红木长桌、古风古韵的中式沙发,还有颇具设计感的摆饰、放满书的书架,无一不透露着这位企业家的品位与积淀。
一排大大的落地窗旁,明媚的阳光洒进来,西装革履的陈存友坐在沙发上,目光中写满坚定的信念,他沉稳的外表下,积蓄着无尽的力量。时间不停向前奔跑,二十多年如弹指一挥间,迎着初升的旭日,他回忆起创业初期的往事,思绪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1993年,大学毕业后的陈存友进入进口贸易行业,过着朝九晚五的小日子,偶然机会,他遇到了生命中的一位贵人,自此改变了原本的人生轨迹。“我原来做的是进口烟机配件,别人需要三个月找到的配件,找我们公司十天就够了。近万元的月收入,其实在当时看来已经不错了。到后来,有个朋友告诉我,实体经济才是未来趋势,一定要转到制造业”。
协众国际的创始人陈存友。
最终,朋友的一句“上班更多是为别人创造价值,创业才是实现自我价值”,彻底点燃了陈存友那颗早已蠢蠢欲动的心,“在血气方刚的年纪,还是想有一番作为的。朋友是做皮卡车制造生意的,他就想着,我也可以从汽车相关的产业入手,找个有前景的项目”。
几番交流磨合,陈存友将目光锁定到汽车空调产业。彼时,中国汽车工业并不发达,跟欧洲、美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严格来说,汽车在当时的南京市场还不够普及,不像现在基本家家户户都配备,而汽车空调行业更是谈不上发展,国内除了上海,几乎没有几家专门做汽车空调的企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素来敢为人先的陈存友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汽车行业是世界的自主行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弄潮,我坚信在未来5-10年,汽车行业在国内会稳步持续发展,那么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当时中国的汽车空调基本都靠进口,我觉得是有商机的”。
不止步于想象,不沉湎于空谈,干脆地走向答案,是陈存友的性格。第二年,他带着东拼西凑的30万,还有12名员工,创办了江苏汽车空调有限公司,采购零部件、组装汽车空调,这是协众国际最早的雏形。
四大创新理念
创新要靠自己:
从组装走向自主生产
有的人做生意,总是看到什么生意好做就做什么;但有的人做生意,起初讲求灵活,慢慢专注一个目标,然后尽最大努力,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头羊,陈存友无疑是后者。创业之初,他从安徽滁州的皮卡、重型卡车、工程车等汽车细分市场入手,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公司年产值达到了数百万级,一度占到这些领域七到八成的市场份额,站住脚跟的陈存友开始寻求创新,“一开始就是购买零配件自己组装,但我觉得这样很被动,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国内汽车工业开始发展,相关产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其中的核心零部件基本依靠进口,陈存友对此忧虑重重,“跟国外遥遥领先的技术相比,中国企业乏善可陈,但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中国制造必须提上日程”。1997年,陈存友拿出所有积蓄,在江宁开发区买了20亩地,开始自己生产汽车空调部件,比如散热器这些,“当时资金还很有限,所以生产设备都是比较原始的,但好歹能自给自足了”。
往后几年,协众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生产,技术上的确取得了不小进步。“有些技术原本我们想都不敢想,更别说自己做出来了,不过距真正的‘专业化’仍有差距,主要就差在了核心技术”。2002年,陈存友投入1个亿,在科宁路购置100亩地,引进国际化设备,将自主生产之路推向了另一个制高点,“这个算是我们企业的一大创新,可以自主生产蒸发器、冷凝器这些核心零部件了,而且技术水准不比进口的差,毕竟依靠别人永远无法赢得市场”。
坚定所坚定的,梦想总会闪光。2008年,意气风发的陈存友趁热打铁,开始向轿车市场渗透,协众逐步与国内和合资品牌合作,先后成为神龙汽车最佳供应商,北汽、北汽福田、长城、东风集团、长安标致雪铁龙、一汽、吉利、众泰、华晨等车企的优秀供应商。
创新要坚持落地:
ERP系统不能停留在口头
所谓的创业成功,并不是后来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支持时对梦想的执着。协众是一个传统企业,为了坚守市场,陈存友一直坚持创新,除了技术,他在管理层面同样寻求改变与突破,也一度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抵触。
“企业一路走来,真的遇到了很多困难,但第一次让我感到有压力,就是上ERP系统的过程”。当时是2006年,陈存友意识到传统企业各个环节不联通造成的人员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希望跟国际先进企业接轨,推行集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于一体的ERP系统,从供应链范围优化企业资源及企业运营模式,但却遇到了管理团队的不同意见。“因为他们没了解过,觉得系统学习很麻烦,但我认为创新不是嘴上说说的,必须要落地,不然企业没法进步”。
后来的一年半,陈存友不断与管理团队加强沟通,让大家了解并认可系统优势,终于成功推行ERP管理系统。“我很庆幸当时的管理创新,不然现在更智能的MAS、WMS更难推进,要知道,在没有上线这些管理系统前,公司整个管理流程都是不完善的;现在不一样了,所有环节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温文尔雅的言谈间,掩藏不住陈存友迎难挑战、坚定实干的企业家个性,他将敏锐的行业洞见,融汇于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的战略之中。
创新要敢为人先:
新能源市场是未来趋势
多年来,协众的创新之路,始终坚持两个不动摇原则,其中一个就是新能源市场。“好几年前我就跟员工说,中国越来越重视环保理念,低碳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要抢先打入新能源市场”。
陈存友的前瞻思维,在几年之后得到了市场的印证。面对当下这个火热的战场,陈存友显得信心十足,“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加上国家政策补贴,新能源汽车一定会火,而且我觉得这一天不会很远了”。陈存友认为,在未来5年内,传统燃油车将逐步减少,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将逐年增加。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对于新能源市场,协众早早做好了准备。“各项技术研发进行储备,先占市场,未来一定商机无限”。
陈存友执掌下的协众国际,一路走来,创新是他的最大武器。
创新要以人为本:
用企业文化留住功臣良将
陈存友说,他比谁都珍惜当下拥有的,因为初创时期的艰辛犹在眼前,“最早我们在赛虹桥租了个厂房,2000平方米不到,没有技术、没有设备,从各地购买各种零部件然后人工组装。问题是我们缺乏检测设备,有时候出厂的100台空调可能将近10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漏氟,为了如期交货,最难的时候我们一群人待在50℃高温的车间里返工,一熬就是两天两夜”。
老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能重来,陈存友还是会选择这种滚烫的人生。那时候,他把所有的资金、心力都扑在公司里,全家老小租住在杨公井一套几十平方米的老破小房里,“白天是老板,晚上睡地板,说的就是我当时的处境。”再回首那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陈存友开玩笑说,“眼泪都能说出来。”但于他而言,最庆幸的是,始终有一帮志同道合的人陪伴他共同战斗,“从最初的12人,到如今的3000员工,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协众。我始终坚持做一个专心为员工服务的老板,比起管理,我更喜欢说自我管理,员工有归属感,这个企业才有未来”。
在人才引进上,陈存友始终有自己的坚持。他任人不唯亲,这在协众整个集团都是出了名的,“我十年留学归来,进入家族企业,父亲并没有立马让我接手,而是要我从一线开始接触生产、销售等业务,甚至每年都给我定利润指标,完不成只能拿基本工资。”儿子陈浩直言,没有抱怨,正是这种创新的务实作风,才有了协众的今天。
对于人才,陈存友素来不吝啬自己的诚意,三顾茅庐求贤才,在他看来,真诚永远是打动一个人的最佳武器,“有一位高管得来不易,他原来在德国一家汽车企业从事空调研发工作,前景广阔,几个老总轮流去请都没能成功,后来我又去了好几次,最后用感情打动了他,为我们在欧洲市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比起招揽人才,陈存友认为,留住人才更重要。为了回馈那些曾为企业付出青春的老人、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这位有远见的企业家早早在公司附近购置了100亩地,拿出其中40亩盖了福利房,“根据工龄、贡献,给不同的折扣,有的员工1800元一平方米,现在房价10倍也不止了”。
元老说创新
【技术创新】
5亿研发中心为国际化铺路
正如协众研究院院长郭贞军所说,创新有很多种,从0到1是创新,从1到1.5也是创新,甚至是更加重要的创新,因为这0.5的微创新或许才是颠覆性的技术革命。经过多年努力,协众于2012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回忆这些辉煌的时刻,陈存友的脸上是一如既往的平静、淡然,没有一丝波澜,“当时我们觉得国内汽车市场已经相对饱和,国际化道路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只有不断创新技术、累积经验,才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走得长远”。2012年,陈存友投入5亿人民币成立研发中心,引进世界一流设备和高端人才,为日后的国际化和新能源汽车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6年11月,协众抓住合作契机,带着公司自主研发的空调系统产品第一次迈出国门,在与日本和德国知名零部件供应商的竞争中,依托技术优势,以及生产能力和物流能力的领先,成功获得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PSA)以及神龙汽车有限公司(DPCA)的配套供货权,单笔订单近50亿元人民币,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树立了标杆。自此,协众的业务版图扩展至全球。另外,协众还投资1.3亿人民币于摩洛哥建厂,为拓展欧洲市场积蓄力量,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实力,以期赢得市场的认可。
但是,这笔50亿订单让协众一度“心惊胆战”。“2016年我们拿下这笔订单,对协众来说这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实话实说,当时我们的研发能力跟国际还有些差距”。此后的两年时间,郭贞军带领项目团队,在陈存友董事长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攻克技术难关,一步步向着最初的目标迈进。但是,这条进阶之路并不好走,无论在产品性能还是舒适度方面都是跨越式挑战。经过团队两年努力,攻克一道道难关,员工付出的汗水与艰辛言语无法形容,从此也提升了协众的研发能力。郭贞军说:“我们一直秉承陈董事长的创新理念,若要让自己强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风雨中历练,有了真枪实弹,也就无惧荆棘密布了。变革与创新考验不仅提升了我们团队的研发技术,对于员工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锻炼,未来不论国内还是国际市场,我们都充满信心。”
目前,协众已经实现技术国内领先,具备年产300万套汽车空调的生产能力,戴姆勒、大众、日产尼桑等国际大牌车企前来洽谈业务并表达强烈合作意向。“一路走来,协众从无到有,从购买配件到自主研发,再到国际化道路,每一步都离不开创新思维,这才是商业变革的中坚力量”。
【经营模式创新】
汤山打造汽车主题公园
多年一线的历练,让陈存友、陈浩父子一直在尝试求变和创新,江苏协众汽车集团总裁助理何凯说,在汽车4S店运营方面,他们重点考虑的是如何做好客户维护、增加服务附加值。比如,为吸引年轻车主,协众举办了时下流行的“吃鸡”游戏主题车友会。去年,他们利用互联网思维推出4S+应用软件APP,车主可以通过APP实现3D鉴车、预约接送车辆保养等功能,这不仅仅是一个汽车服务的APP,而且将逐渐渗透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让用户动动手指即可享受便利。
无独有偶,为对抗单一的4S店模式风险,何凯和团队在陈存友董事长的带领下,正积极向5S+N经营模式转变,分解起来就是客户体验升级以及二手车业务转移两大板块。前不久,协众在汤山拿下200亩地,计划和目前落址汤山的协众四家品牌——宝马、奥迪、雷克萨斯、一汽-大众4S店共同打造协众汤山汽车主题公园,并成为协众经营升级的最重要载体。“融于文化产业,涵盖汽车博物馆、老爷车、露天影院、亲子试驾、乐高乐园、汽车餐厅、温泉等环节,吃喝玩乐于一体,预计在2022年投入运营。”陈存友直言,最初也是在国外看到了汽车主题公园,想起汤山的优势资源,便萌生了这个想法。
同时,曾经在国外学习和工作过的陈浩,深入了解国外汽车市场成熟业态,意识到二手车必定是未来业务的新支撑。在他的蓝图里,协众汤山汽车主题公园还将做成南京最大的二手车市场,在二手车领域大显身手。“我们在售后服务上可实现客户远程监控,车主可边玩边完成汽车保养”。
如今的陈存友已经年过五十,他腰杆笔直、目光灼灼,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雨砥砺,把人生的厚度和高度呈现得淋漓尽致。“创业离不开天时,我的天时绕不开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中国汽车行业从坎坷发展到逐渐壮大,汽车从奢侈品变成工具,本土汽车企业从一穷二白到蒸蒸日上,都得益于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机遇”。在时代沿革中,陈存友始终具有超前的意识,以市场为主导,不断寻求突破,才有了今天的协众,“创业需要精雕细琢的坚守,当然还离不开持续创新的决心”。协众国际,从最初十来个人的小厂成长为全球主要的汽车空调生产商,对于陈存友来说,这都得归功于团队和创新的力量。
南京晨报/爱南京见习 周敏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见习 范俊彦 摄
编辑 晨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