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常武地区唯一一个茶楼书场,鼎盛时期每天有近200名“粉丝”从四面八方赶来听书;它也是唯一一家由苏州评弹团连续19年派出400余人次评弹演员的常州书场,至今在苏州评弹界享有盛誉;它更是改革开放初期常州基层党组织为百姓打造群众文化阵地的生动写照……它,就是位于常州市钟楼区五星街道新中村委的新中书场。
诞生于1985年的新中书场,曾于2005年关闭,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新中村委在钟楼区五星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让这座令不少常州听书人魂牵梦绕的书场重新开放。
红色基因: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

上世纪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评弹艺术作为始于宋代的古老曲艺,深受江浙听众欢迎,鼎盛时期仅上海一地的茶楼书场就多达百所,弦索铮铮、流派唱腔在大街小巷回荡。当时的常州,书场“票友”众多,但大多数只能抱着收音机过过“耳瘾”。
据75岁的原新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蒋根晓回忆,1982年前后,在村党组织的支持下,新中村老年协会开办了棋牌室、台球室、录像室,到1985年有了一定积累,就在老年活动室2楼辟出5个房间开办了茶楼书场,这就是后来名震常州的“新中书场”。老书场可容纳约130名票友,工作人员除了负责人、老党员吴国光,还有1名售票员和2名服务员,都是上了年纪的本村村民。
“当时整个常武地区只有这一个书场,吴国光作为老共产党员,一个人挑起了书场运营的重担,前期办营业执照、文化许可证、治安、消防手续都是他一个人办下来的,他还多次跑苏州,用诚意感动了苏州评弹团,答应派评弹演员来。”蒋根晓回忆道,老书场开放时间是每天下午1点半到3点半,一个评弹演员围绕一个故事讲半个月,内容涉及历史、神话、文学和革命故事,“刚开办时只有周边几个村的老人来听,后来书场名气越来越大,有好的说书先生来时,每次都要加座,甚至有人站着听,甚至有票友从湖塘骑自行车赶过来!
”
1999年,蒋根晓接过吴国光的“接力棒”,成为新中村老年协会会长。这位1972年在部队入党的老党员退休不褪色,努力维系书场运营,可到2005年,由于票友断层等原因,书场连年亏损,一场演出往往只有20多名票友观看,不得不关闭。
红色文化:“书场+”升级惠民
今年,新中村村民发现,在村委隔壁的大院里,“新中书场”的牌子重新挂了起来,每周六晚书场内灯火通明,新中书场重开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常州曲艺票友界激起了波澜。
毕竟,新中书场见证了一个时代。
如今,新书场里弦索铮铮、掌声阵阵,由江苏常朗盛文化传媒为百姓带来的文化惠民系列活动定期在此开展,蝶恋花、王孝和选段——党的叮咛、大渡河、紧握手中五尺枪等群众耳熟能详的红色评弹片段吸引了不少观众。
孟新,“常乐州”常州相声大会牵头人,新书场的运营负责人。她一直从事演出表演、曲艺运营、曲艺培训等,致力于本土相声人才的培养。她表示,“常乐州”常州相声大会将以“书场+”模式,将书场打造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阵地,“在展现常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将各类党课、廉洁人物、政策法规,以曲艺形式在舞台上呈现出来。”孟新说,新书场将在保留传统曲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比如定期邀请业界“大腕”,以普通话说书为主。新书场白天排练、培训,晚上定期有相声、戏曲、舞蹈等惠民节目,平时还组织一些文艺团体来书场进行红色主题宣传活动和文艺活动,做些公益活动专场。
对新中书场“重启”的进一步打算,孟新也有自己的想法:“未来我们‘书场+’会嫁接红色文化、餐饮文化(早茶、下午茶)、曲艺沙龙(业界交流会)、曲艺培训等内容,赢得更多‘粉丝’,把书场做大做强。”
红色传承:打造文化党建阵地
“今年是‘十四五’关键之年,中央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郑玉平表示,在此背景下,新中村将借助老城厢复兴的东风,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不断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以书场重开为契机,将其打造成常州传统书场复兴的新样板和传承红色文化的党建新阵地。
“打造新中书场也是彰显区域经济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双核’优势的迫切需要,更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惠民之举。”郑玉平说,新中书场将成为群众性开放的大舞台,成为弘扬主旋律、讲述好家风、廉洁故事的红色宣讲阵地。
在新中村,有不少红色宣讲员常年活跃在村委、学校、企业,86岁的沈近泉就是其中一位。沈近泉曾在北京军区雷达部队当兵,在大西北戈壁滩保卫过我国首枚原子弹研发基地。退休后,他多次给新中村党员上党课,去芦墅小学讲部队的故事,虽然患有轻微脑梗,但老人至今还做剪报、抄资料。他说,我是共产党员,不能停止学习。听说新中书场重开,他很开心,作为红色宣讲员,他说这是一个讲好党的历史和廉洁故事的全新舞台。( 龚励 通讯员 史译舒)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