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广川门外(石碑城墙西门运河门外)

德州城的小西门名曰“广川门”。
明朝时,这里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旅游区。
它的范围大体包括米市街、桥口街、小锅市街,即天衢路以北、迎宾路以西、运河以东的这一区域。

广川门(小西门),面朝西南,没有瓮城、没有城门楼,但在城门上的平台上,明早期曾修了座小“关帝庙”,民国时虽已破旧,但轮廓还可见,故不少人误认为是城门楼。
1937年日本人轰炸德州城时,与振河阁同时被炸毁。
拱形的城门洞子虽然还存在,但也被炸出了一道缝。
德州城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百姓的安全,于1947年将拱形的顶子给拆毁。

故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小西门已是一个上无顶、边无框的土豁口了。
因小西门坐落的这段城墙,是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画弧而行的,故这个豁口略面向西南方向,它距离德州城的靴子尖(遗址今还在)最多30米。

德州广川门外(石碑城墙西门运河门外)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进了豁口是凹凸不平的庄稼地,曾名曰“小西门里街”。
出了豁口是一望无际的芦苇塘,在豁口和芦苇塘中间是一条窄狭、凹凸不平的公路。
这条路出小西门向东南,经由顺城街、剪子股街,通到大西门口。
向西北过广安桥经小锅市、北厂街,是通往老虎仓皇粮库的官道。
它是从城里通往御粮仓的官路。

豁口外名曰“小西门外”街。
在路两旁有开饭店、茶馆、小卖部的四五户人家。
由于进出城的人和车辆都要经过这里,且满家的火烧特好吃,故解放初此处仍是比较热闹地域。
后来,北门开了此处行人少了,这几户人家多数搬进了小锅市街,常家搬到了北小市。

从小西门顺着城墙向南走,在不足百米处的城墙上,就是古“镇河阁”的遗址。
该墙台的顶部整体向西突出约5到6米之间、南北向宽约10米左右,在顶部看它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型平台,很像城墙上的一个拐弯处。
城台的西边缘,还存有城墙垛口的残迹,有的地方还能看出垛口的迹象,中心位置还可看出亭阁的基础,四周是灰土夯实的面层。

站在镇河阁的遗迹上向下看,城脚下有数块残破的巨型石碑、石王八(赑屃)和散碎的瓦砾砖头,零零落落的散落在芦苇塘边,这就是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济南府同知、德州知州孙森重修德州城时,修的德州著名的回龙坝遗址。

60多年前回龙坝的遗址,在城墙下公路西沿的芦苇塘边上。
它向芦苇溏里突出去约一米多,长大约二十多米,路边能断断续续的看到条石。
如果不知道此处是回龙坝的遗址,人们会疑为是路边的路牙子。

长方形的条石里面是凹凸不平的三合土地面,个别边沿处还可看到残碎的方砖。
在它的周围到处是散碎瓦砾、破砖和碎石碑,在它的南半部还散乱的丢着几个大小不一的石王八(赑屃),它们有的没有头、有的断成了半截、有的埋在土里只露着一点圆弧。
那些破碎的石碑,最大的一块约一米多长,中间是一个完整的“瀧”字,上边是“辶”的尾部,下边是半个“雨”字头,估计是“壩”字的下半部、“廻”字的上半部被砸掉了。
浑厚有力的笔画深凹宽厚,儿童的小拳头能放进去。
据老人们说,这是“廻瀧壩”上最早的石碑,它双面都有字,背面是碑文。
实际这些残缺不全字迹,根本看不出是什么意思。
只有知道了此处是廻瀧壩的遗址后,才能想象的出来。
据史志记载:这里的主石碑就是“孙森”笔迹。

站在廻瀧壩的遗址处向西看,在芦苇塘的西边,是德州人引以为荣的九达天衢古牌坊遗址。
破旧不堪的广宁桥,虽然桥面的条石已被磨损的不成样子了,但它还顽强的为过往的行人、车辆服务着。
那七只石蛤蟆还在海子边,交流着对古运河的回忆。
在九达天衢牌坊以北,还可见到“将军庙”的大门楼,它是德州城的第一座电报局所在地。

站在小西门顶的土堆上向西看,古运河的故道还历历在目,广安桥连接着通往北厂的官路。
清·乾隆年间被毁坏了的德州城最大的寺院,慈氏寺里的那块“修在河西、倒在河东”的石碑,还屹立在田间。
据传在立这块石碑时,慈氏寺的方丈预言,这块石碑将“修在河西,倒在河东”。
并在石碑的底部刻上了这八个大字,此事在德州城流传了几百年。

无情的历史证实了这句预言。
这块石碑它确实随着运河的改道,由河西岸落到了河东岸。
清乾隆年间,慈氏寺(银瓦寺)也因多种历史原因被毁了,遗留的残根断壁和众多的文物,在日本人修德石铁路时,因取土垫路基也全部给毁灭了,唯有这块石碑却侥幸的被保留了下来。

石碑坐西面东与小西门面对面,它的顶部是雕刻精致的盘龙碑帽,碑帽的中间有个长方形的框,框中是篆刻的碑名,因是篆书加之太高,当时看不清是什么字。
石碑上雕刻的均是人名和数字,这肯定是一块捐款修寺的功德碑。
碑下是一巨石王八(赑屃)驮着整块石碑,该碑宽约90厘米、厚30余厘米、总高4米以上。
直到“文革”时期,此石碑还立在它的原位上。
此处除了它之外,还有倒在地上的两叁块破损的石碑,遍地是碎砖和瓦砾。

在“文革”后期,“农丰”生产大队(小锅市街在“文革”中,改名为农丰生产大队)修“大寨田”时,将其推倒砸毁。
人为的实现了“修在河西、倒在河东”的预言。
从此,这块见证了德州城几百年历史的古石碑,就下落不明不知去向了。

至于古石碑下面,有没有“修在河西、倒在河东”这八个大字,据当时参与推、砸石碑的人们说“没见到”,可“文革”结束后,又有传言说,他们都看见了,当时不敢说而已。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谁也弄不清、也无法考证,就算是一段美丽的传说吧!

可这块石碑距旧运河道不足50米,它与小西门面对面的状况可以说明:银瓦寺的山门肯定是朝东的,这就引出了在此处修“浮桥”的原因了。

为何在此修“浮桥”众说云云,这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谜团。
因为,从九达天衢牌坊下的广宁桥,到小西门外的广安桥,虽然两桥间的河道较长,可两桥间的直线距离最多两百米左右,在这两百米之间,而且是距广安桥仅三十米左右的地方,又修了座“浮桥”。
这么近的地方为何有三座桥哪?

慈氏寺系唐朝修建的千年古寺。
在明末清初,是德州城较著名的大寺院。
据传它很有来头、有好多美丽的传说,故它的香火也十分旺盛。
它的建筑规模绝对要比永庆寺要壮观。

城里的官员、富户、居民如要到银瓦寺去敬香,就必须经九达天衢,从广宁桥过河。
从城里出大西门的路很顺,可走小西门的肯定就不方便了,德州卫衙门就在小西门里。
由于到慈氏寺烧香拜佛的人员众多,为此,官家才在此修这座浮桥的理由就充分了。

此举,证明当时的小西门外,河东有董子书院、甘露庵等建筑群,桥西有银瓦寺、将军庙、文庙等景点,运河两岸不仅是旅游区,而且商业繁华来往人员众多。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它周围街道的两旁,还多是“板打门”的商店模样。
官家为了交通方便才修了这座“浮桥”,就没有奇怪之处了。

闭目遐想:站在高高的古城墙的靴子尖上,手扶着城墙的垛口顺着蜿蜒的城墙向南眺望,不远处的城头上是巍峨靓丽的镇河阁。
微微低头:壮观的广安桥与广川浮桥紧紧相连;广宁桥头金碧辉煌的九达天衢牌坊亭亭玉立,历历在目;在城墙脚下,那座坚固厚实、且数块石碑高耸的回龙坝下,发出有节奏的水花撞击堤坝的优美旋律;银瓦寺、将军庙、董子书院、甘露庵等古建筑里,香烟缭绕、磬响钟鸣、阵阵颂经音伴随着朗朗读书声,伴随着巨浪冲击回龙坝旋律,这里是多么的优雅靓丽、古朴典雅。

再看运河中,滚滚的河水、条条运粮船、片片白帆影、声声号子声,它们与岸边的美境汇合而形成了迷人画卷,能让你不痴醉吗?就是因此处风景秀丽:明·万历四十年(1612),知州孙淼之,才在广川门南的城墙上增修镇河阁;

清朝江南才子诗人李雯,才在登德州城看到小西门外的美景时,情不自禁的写了:

“地尽东藩接北平,高楼南望暮云横。
天波近落明河水,飞鹢斜临却月城。

冰雪寒深迟禹贡,鱼龙夜水卫神井。
故乡粳稻参差发,为想来年春草生。
”的佳句。

所以,笔者才敢冒然说出,古时候,德州小西门外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旅游区和商业较繁华的地域。

注: 1、城台:城台是城墙向外突出,较为宽阔的一个部位。
它相当于一段城墙中的一个据点,城台向外突出的设计目的,是在于对两侧城墙造成侧射火力,消灭城墙下的死角。

(初稿于2011年11月28日)

马惠彬,男,1944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区桥口街,大学文化,企业退休员工。
由于我生在运河边、长在德州城,对运河、对德州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后,便介入了对德州地域历史及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先后写出了有关德州历史和运河文化的文章350余篇、200万余字。
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发表了260余篇。
写出了各种类型的诗词歌赋等近300余首,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里发表了百余首。
已出版《德州史话》 一、二集,《北厂志》、《桥口街志》、《水兽旱船》等书籍。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求发布、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