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地名

1.市民政局召开地名清理整治及有关史料编录专家论证会
根据民政厅联合五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浙民区〔2019〕18号)精神,结合浙江省持续推进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有关要求,10月30日,市民政局于市文化中心召开了地名清理整治及有关史料编录的专家论证会。
会议邀请了市志办张伟、市公安局人口支队流动人口信息中心副主任陆旭军、市建设局城建处处长刘庆德、市自然资源局(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技术中心主任卓劲、市文保所文博研究员蒋金治等专家对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清单、《金华市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第一批)》、《金华古城老街巷》、《金华地名中的清廉故事》进行论证。市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余伟华,市文广旅游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曹兆和,市地名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晓明等领导参加会议。
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分别由市民政执法支队支队长章跃宏和市地名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沈新宇主持。
论证会上,相关负责人依次对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情况以及《金华市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第一批)》、《金华古城老街巷》、《金华地名中的清廉故事》编录情况作了汇报。
听取汇报后,与会专家认真审阅资料,就相关内容进行了询问、研究、讨论,并结合各自专长、工作职能分别谈了对地名文化以及相关书籍编辑出版的认识和意见建议。
余伟华最后作总结发言,对专家们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会议表示感谢。他指出,地名寄托着人民群众的情感,是乡愁是情怀;地名连接着古今文化,是桥梁纽带。地名既是经济社会生活的媒介,是必需品;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是纪念品。因此开展地名文化研究是一项很重要、很有意义的工作。
他希望地名专家们能够继续保持创新精神,从珍视地名文化价值、注重地名文化资料收集、关注地名文化含量、加强地名文化宣传、提升地名文化影响力等多方面入手,做好地名文化的挖掘、利用、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并创出一条金华特色之路。同时希望市地名文化研究会能够更加明确工作思路,对各类地名进行系统分类挖掘整理,加大宣传,充分利用研究成果,使地名文化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成绩。
来源:金华市民政局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3日
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276684287293685&wfr=spider&for=pc
2.《汕头市标准地名录》编纂工作即将进入印制阶段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工具。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加快,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宽广,尤其是进入当今信息化时代,地名的基础性信息作用在传输和交流中更加凸现。
利用汕头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资料编纂而成的《汕头市标准地名录》,采用表格化处理方式,配以区(县)政区概况的形式编纂成册,着重反映各类地理实体的标准名称、读音、相对位置、类别等基本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汕头市的地理、城建等状况与特征。《汕头市标准地名录》的编纂印制,既可为行政机构和专业部门使用标准地名提供依据,又可为汕头市的行政管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日常交往和与国内外的地名信息交流提供广泛的地名服务。
来源:汕头市民政局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5日
链接:
https://www.360kuai.com/pc/9aa681e590649aa53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3.聊城地名文化进社区暨书画名家公益宣传笔会举行
11月8日上午,聊城地名文化进社区公益活动暨书画名家公益宣传笔会在东昌府区新区街道办事处八一社区举行。本次活动由聊城市民政局、聊城市地名文化学会、市委政研室党支部联合举办,旨在发掘和宣传聊城优秀地名文化,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聊城市民政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窦淑芬在讲话中说,地名文化作为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承载着一个地方一脉相传的文化记忆,希望通过举办活动,能够让更多的人们深入了解聊城地名文化的由来及命名特征等,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
此次活动与全市“三遍访”活动结合,邀请了一些国家级、省级、市级书画家现场创作作品。受邀书画家们现场挥毫泼墨,以书画的形式书写和讲述水城历史文脉,宣传优秀的聊城地名文化。这些现场创作的书法、绘画作品无偿捐赠给社区,用于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来源:聊城市民政局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8日
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855812465010895&wfr=spider&for=pc
4.椒江开出全市首张地名违法罚单
日前,椒江区民政局开出了全市首张地名违法罚单,某置业公司因擅自命名并使用违规地名被罚2万元。
今年8月中旬,有群众举报椒江某置业公司未经审批,违规使用某楼盘名。执法人员调查取证发现情况属实。8月21日,椒江区民政局向该置业公司开出了《责令限期改正事先告知书》,责令其在7个工作日内对相关广告进行撤除,并立即向区民政局进行楼盘名称申报。
该置业公司在8月23日对楼盘重新起名,并向椒江区民政局进行了申报。但得到新名称审批手续后,该公司未对原来的名称进行撤销和拆除,依旧在用此名称进行宣传,直到9月2日止,仍未按照要求进行整改。
椒江区民政局依照《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对该置业公司作出罚款2万元的行政处罚。这也是全市民政地名管理领域首个行政处罚案件。
《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擅自命名或者更名住宅小区(楼)、建筑物名称和未按照规定使用标准地名,逾期不改正的,最高可罚5万元,对非经营性的违法行为处2000元的罚款。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陈胡南 高啟钢
时间:2020年11月1日
链接:
news.taizhou.com.cn/202011/01/content_6392806.htm
5.《地名淮安》纪录片录制完成
为宣传推介全市地名文化资源,弘扬淮安优秀传统文化,江苏省淮安市不断加大地名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力度。
近日,由淮安市民政局、江苏大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地名淮安》纪录片录制完成,该片是该市第一部以运河元素为主线,承载淮安地名文化的纪录片。纪录片选取了七个县区85个优秀地名进行拍摄制作,详细描述了这些地名的来历、演变以及蕴含的人文典故,全面展示了淮安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运河文化、漕运文化、名人文化、美食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来源:中国社会报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0日
链接:
mzt.jiangsu.gov.cn/art/2020/11/2/art_55087_9554790.html
6.老地名 新江北!
听江北新区地名的今生前世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
古都南京首先是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往今来留下众多文人墨客的诗篇传说,用地名记载,向世人诉说。
江北新区是古都南京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重任,同样新区也是南京这座古都不可分割的文化载体。新区的新在于对未来的憧憬,而韵味却藏在了它的历史文脉里,等待人们去发掘和感受,等待新区建设者去展示和创造。
这次讲座采取开放式互动,专家主讲,观众提问的方式深入浅出,由表及里,集思广益。地名专家,新区地名工作者,地名爱好者漫谈历史文化,畅谈地名保护,对江北新区地名文化的发掘和地名文化的建设作了充分交流,为弘扬江北新区优秀地名文化,增强新区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座谈会上,江北新区地名部门向地名爱好者们介绍了新区历史地名工作进展和规划情况,为下一步开展历史地名故事收集和地名载体打造作了铺垫。
最后,符莹老师通过多年来对历史地名文化的研究,谈到了学术钻研、文化包容和处世感悟,对新区历史地名文化的发掘和建设寄予了深厚的希望。
江北新区是座历史文化的宝藏,作为新区地名爱好者,地名工作者,每每我们看到新区如火如荼的发展盛况,每每华灯初上这片土地霓虹闪烁灿若繁星,我们是否会思考历史文化的意义究竟何在?是美,是韵味,是魅力,是人文情怀,是新区建设者的使命,更是一个地域的灵魂,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而地名成为了这种精神力量传承下去的重要载体。
来源:江北新区卫生健康和民政局
编辑:郑晓阳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日
链接:
https://dy.163.com/article/FQEFPHP605349AL5.html
7.“柳州地名故事”欢迎您来稿
讲好柳州地名故事、传承柳州地名文化”征集活动启动
地化万物,名传千古。
每一方土地都有厚重的历史,每一处地名都有人文的温度。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柳州。为充分挖掘、利用、传承和保护好柳州地名文化,即日起,柳州市民政局和柳州日报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讲好柳州地名故事、传承柳州地名文化”征集活动。
市民可以文字或图片等形式,展现人与地名间的情感联系、地名背后的动人故事以及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讲述您所了解的柳州地名故事。另外如果您有了解的地名故事相关线索,也可以拨打热线电话2821100反映,柳州日报社的将与您联系,进行采写,帮您进行讲述记录。
据悉,此次征集活动内容可以是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如山川、河流、湖泊、岛屿等,也可以是人文地理实体地名,如城镇、村落、街区、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等。可以是现今地名,也可以是历史地名,市民可以根据以上内容进行投稿。所有来稿经专家组评审后,将对优秀作品按照一、二、三等奖颁发相应奖励,部分优秀作品将通过报纸进行展示,并选入《柳州市地名文化故事读本》。
【征集相关要求】
投稿邮箱:lzqhdmk@163.com,联系电话:2821100。投稿时需注明作者姓名、联系方式、单位或家庭住址等信息。
投稿日期:即日起至2020年12月1日。
作品要求:体现“讲好柳州地名故事、传承柳州地名文化”主题皆可。
奖项设置: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分别给予1000元、800元、500元的奖金和获奖证书。
其他注意事项:参赛作品一律不收参赛费,稿件一律不退;参赛者需保证参赛作品是由其本人独立创作完成的,一经发现作品涉嫌抄袭,将被取消参赛资格。已经获过奖的作品,谢绝参评。
文字稿件的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符合事件历史背景和沿革,照片作品彩色、黑白均可,但不得做合成、添加、大幅度改变色彩等技术处理。另外,手机拍摄的作品也是允许参赛的。
市民政局有权对所有入选及获奖作品用于各类对外、对内报纸、杂志、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宣传平台。
来源:柳州日报-柳州市民政局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3日
链接:
http://szb.lznews.gov.cn/lzrb/html/202011/03/content_184612.htm
8.你熟悉的这些扬州地名,源于商周!
从扬州市民政局地名办获悉,时隔4年,扬州又有276个历史地名有望进入保护名录。其中,最古老的地名出现于商周,如仪征的神墩、赵墩、郭山、龙埂等;而汪曾祺笔下的《大淖纪事》中的大淖河,也成了历史地名。
276个历史地名,最古老的源于商周
根据2015年民政部门制订的《扬州市历史地名保护制度》,扬州历史地名指具有扬州区域特征和历史、人文价值的地名。它的具体标准为:具有扬州区域地理特征、语言特征、物产特征、行政区划特征的;或史志典章中有记载、表述的;或能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变迁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的,民间广为流传、脍炙人口,且使用年代较久远(一般在五十年以上)的地名。
仪征天宁塔
据了解,扬州市对历史地名实行分级管理,对列入保护名录的历史地名实行分级保护,各县(市)也陆续公布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对列入保护名录的历史地名不得随意变更。
扬州市民政局地名处处长冯静表示,虽然此次数量上较首批历史地名810个减至276个,但是把历史地名保护档次提得更高、更加精练、更加规范,市、县、乡分级管理脉络也更加清晰。通过实地调查,补充了第一批历史名录中模糊的东西,更注重地名名字的审核,其背后的历史事件或文物价值等,堪称一项文化抢救工程。其中,最古老的地名源于商周,如仪征的神墩、赵墩、郭山、龙埂等;而汪曾祺笔下的《大淖纪事》中的大淖河也成了历史地名。
地名专家黄继林参与了这次历史地名保护名录评审工作。在他看来,地名,不仅是空间的坐标,也是文化的坐标。公布的“历史地名”反映了扬州区域地理特征,在尊重文化变迁的前提下,客观体现出扬州地名文化的特点。
仪征的历史地名达148条,占总数一半还多。
地名,承载着悠悠历史,安放着乡思乡愁,每个地名背后都有着诗意又有趣的故事。
在公示的扬州第二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关于仪征的历史地名达到了148条,占总数一半还多。仪征厚重的历史文化,都体现在那古老的历史地名中。
仪征市文化学者、地名专家巫晨先生,在收集当地历史地名方面,功不可没。他认为,仪征历史地名主要有三个特征:
一是商周地名多。扬州地区商周遗址集中在仪征蜀冈之上,成带状分布,从胥浦开始经曹山、新城、新集一线,包括陈集地区,有10多个商周遗址,如神墩、赵墩、郭山、龙埂等。
二是运河特色鲜明,闸桥特别多,这些闸不是普通的水闸,而是漕运盐运的水利枢纽。仪征四闸即响水闸、通济闸、罗泗闸、拦潮闸,就是明中期走漕船的三级船闸;潮闸、腰闸则是北宋真州复式船闸,为世界第二;东关闸,曹寅写过它的故事。
仪征运河故道遗址
三是抗战遗迹多。仪征抗战时属于淮南战略区,和扬州其他县市区属苏中战略区不同。像稻香村茶食店是潘汉年到淮南时下榻的地方;月塘老街,则为吴学谦从事地下活动地方。
第二批名录里,藏着这些故事。本批自然地理实体中的山名共有9个,除宝应有松冈外,仪征境内有8座古老的山。巫晨对此进行了一一解读。
仪征西周青铜器四凤纹铜盘
郭山
《扬州文物保护单位图录》:位于新集镇江宁村郭山组,为圆形高台地,海拔10.1米,遗址堆积非常丰富,遍布西周至战国时期生活用具陶器各种残片,对确定古邗沟的地理位置、研究扬州地区商周文化发展序列乃至城市起源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赵墩
《扬州文物保护单位图录》:位于仪征市真州镇高桥村赵墩组,为一处商周聚落遗址,圆形台地,高2.5米,文化层厚约1.8米。剖面可见红烧土块和夹砂红陶片,器型以鼎、鬲、罐残片为主,属湖熟文化遗存。现为仪征市文物保护单位。
虎山
《扬州文物保护单位图录》:位于仪征市新城镇西北2千米马坝村金二组,是仪征市一处重要的西周时期聚落遗址。遗址地处蜀冈南沿,平面为近似长方形的高台地,地势北高南低,坡势渐缓。遗址东侧为南北向的马坝河,南侧为东西向的沿山河,西侧为南北向的梅家沟河,三河相互贯通。遗址西北部因早年砖厂取土,已被严重破坏,仅余西南部长约200米、宽约40米、相对高度约3米的高台地,台地断面可发现明显西周时期文化层堆积。现为仪征市文物保护单位。
甘草山
仪征市太谷学派创始人周太谷之墓
位于仪征化纤厂区围墙内“中核华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位置。道光志:甘草山在县西十里,尝产甘草。另有城西诸坊:近城曰西门外坊,十里曰甘草山坊。甘草山还是太谷学派南宗领袖李光炘的家乡。《东南文化》1986年第一期《仪征胥浦甘草山遗址的发掘》:四层地层堆积从明清、六朝、汉代、战国、春秋直到西周,出土了大量文物。本遗址的发掘资料对研究长江下游两岸江苏境内西周、春秋、战国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分布情况,都是非常重要的。
磨盘山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下:位于新城镇马坝村刘一组南侧,沿山河以北750米处,封土墩直径为80米,形似磨盘,故名磨盘山。磨盘山封土为人力夯筑,内含有大量灰陶残片。在封土堆南侧一长1.5米、宽0.4米、深0.2米的土坑内,曾出土春秋晚期铜剑一件。
烟袋山
南京博物院《江苏仪征烟袋山汉墓》和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仪征市博物馆《江苏仪征市烟袋山西汉车马陪葬坑发掘简报》:位于蜀冈之上,海拔30米左右,一号墓相对高度4.6米,地径21.8米。1985年10月南京博物院发掘一号墓时,尚属龙河乡丁冲村;2007年10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仪征博物馆发掘车马陪葬坑时,龙河乡已经撤销,此地属新城镇丁冲村赵二组。仪征博物馆从2018年4月起,对二楼的\"泱泱汉风--仪征出土汉代文物精华展厅\"进行了升级改造,重点展出烟袋山汉墓的漆木器,车马是最璀璨的靓点。
龙埂
《仪征市水利志》:陈公塘从兴建到废毁,前后经历1300多年。直到今天,陈公塘还有“龙埂”等遗迹。在新城镇境内,从官胜村官塘组到周营村鸭赵组,有一条残存的土埂,蜿蜒曲折,长约1千米,最宽处在10米以上,大约3米多高,相传是当初陈公塘的大堤,被人们称为“龙埂”。龙埂附近有一个以龙埂为名的村民小组,上世纪70年代在开挖大塘时,从地下挖出30多个立方米的楠木,最大的一人双臂勉强能够围合,开出木板后香气浓郁,据分析这里可能是过去码头所在。塘田村民小组也发现一处方形的建筑遗址,里面有一块块粗大厚实的木板,并且有榫头互相咬合,这个地方自古被叫作“闸口”,相沿至今。
石碑山
在今石碑路。《道光志》:石碑山,元珊竹介墓所,赵子昂手书碑。珊竹介是元代江东宣慰使,其碑文由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赵孟頫书写并篆额,赵孟頫是著名书法家,所以前来墓碑摹拓者甚众,时间一长,墓碑上面的字迹就模糊了。仪征博物馆藏有珊竹介儿子珊竹带(官职为“承务郎、扬州通泰等处屯田打捕提举司达鲁花赤”)的墓碑。石碑山还是天津总兵、武状元杨谦和他的弟弟湖广提督杨凯的墓所。
来源:扬州发布
:姜涛
通讯员:民小爱
时间:11月3日
链接:
https://www.sohu.com/a/429366616_717301
9.寻根江南文脉 发现最美地名——“镇江地名之最”网络票选活动
地名,承载着社会意义,具有文化内涵。
在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镇江,地名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指称符号,它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记忆,其中蕴含着江南小城的根与魂,寄托着镇江人的情与梦。今天开始,“镇江地名之最”网络票选活动将正式上线运行。
本次投票含三个类别,每个类别中均有30个候选地名,请从中选出您心目中最符合该类别的2至10个地名,每人每天有3次投票机会,投票包括但不限于候选地名。投票结束后,每个类别将根据票数高低产生前十名。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踊跃投票!
投票时间:即日起(2020年11月3日)至2020年11月30日。
主办单位:镇江市民政局
承办单位:镇江市地名办 镇江文广集团新媒体管理中心
(由于版面有限,类别及候选地名详见原网站)
来源:金山网
责任编辑:阿君
时间:2020年11月3日
链接:
www.jsw.com.cn/2020/1103/1587792.shtml
10.扬州市第二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
承载着悠悠历史,安放着乡思乡愁,每个地名背后都有着诗意又有趣的故事。为弘扬扬州地名文化,进一步加强历史地名的保护,经地名专家组几经讨论评估,研究确定了扬州市第二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
现予公示,时间自2020年10月29日—2020年11月7日。如有建议和意见,可通过电话、邮箱等形式反映,联系电话:0514—87347692,邮箱496597962@qq.com。
(由于版面有限,附件详见原网站)
来源:扬州民政
时间:2020年11月03日
链接:
http://news.96189.com/w/2011/0f5371cb8ca44c789ad3cd04e99f9f72.html
11.洪湖市强抓时机全力推进地名和界线勘定工作
楚网讯(通讯员刘永军)今日(11月3日),洪湖市地名和界线勘定工作领导小组分成五个小队,全面深入到洪湖市峰口镇、戴家场镇、万全镇、沙口镇、瞿家湾镇五个乡镇的各村组全力展开地名和界线勘定工作。据带队负责人介绍说,经过前一阶段的精心准备和试点培训,各乡镇基础工作都做的比较扎实,且工作进展速度超出预期的要求,不仅能够按时保证完成,任务质量也可以得到了保证。据悉,洪湖市扎实地落实了市地名和界线管理工作,开展我市行政区域界线勘定核实,完善了我市界线公共服务体系,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权威的界线信息。总体来说,我市切实做好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市镇乡级村三级组建了强有力领导班子,二是认真培训了业务骨干,三是认真进行勘界工作试点,积累了相关经验。
来源:楚网
通讯员:刘永军
时间:2020年11月3日
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320471435957972&wfr=spider&for=pc
12.成都市龙泉驿区民政局勘界工作汇报会
11月3日,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副处长范炳涛、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副处长郑标等一行,到我区调研指导镇(街道)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工作,区民政局副局长聂铭陪同调研。
范炳涛副处长一行考察了我区界线勘定测绘实施单位,听取了界线勘定工作推进情况的汇报,详细了解了界线勘测、地图绘制修补等实施流程,并对我区界线勘定工作进行了现场指导。
范炳涛副处长指出:此次乡镇(街道)行政区域界线勘定是巩固去年全省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成果的重要举措,更是写好“后半篇”文章的关键一环。成都市民政局和龙泉驿区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将此项工作作为大工程、大项目来实施,做到了前头,并且把村( 社区)管辖范围核查纳入进来,是一次创新,开了个好头。
范炳涛副处长充分肯定了我区镇(街道)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工作,并对我区界线勘定工作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范炳涛副处长现场指导业务
下一步我们将再接再厉,争取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勘界工作。
做好成果验收
组织监理单位和四川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对勘界协议书及附图、纸质行政区划图、电子成果等进行验收,并做好成果保密工作。
做好成果上报
按照省市要求,将验收合格后的成果资料按时上报市局验收、省厅备案。
做好成果应用
通过“互联网+”区划地名等系统将勘界成果非涉密部分作为地名基础资料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中。
来源:龙泉驿民政
时间:2020年11月3日
链接:
https://www.sohu.com/a/429570821_100010514
13.子房墓 ●菏泽地名前世今生●
郓城县西北20公里处有一村庄名叫子房墓。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忌讳“墓”字,更何况一个村庄呢。原来,汉朝的开国大将张良死后就葬在这里。
张良,字子房,在建立汉朝基业时立有不朽功勋,被汉朝皇帝刘邦拜为大将,封为“留侯”,卒于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8年)。张良的儿子辟疆,乃汉朝大臣,被封为侍中之职,将其父葬于寿张县城南六十里处,名曰:汉“留侯”墓。张氏家族为表示纪念,用其字“子房”为村名,若干年后又改为“子房墓”村。
清朝末年,子房墓村属山东寿张县第六区,1947年撤销寿张县改属郓北县第十区。1952年属郓城县十二区,1958年属郓城县侯集人民公社,1998年隶属郓城县侯咽集镇。
《张氏族谱》序:“汉惠帝六年夏月葬于山东省寿张县南六十里,建有子房墓,南三里有子房村,是我祖之旧居也。”
子房墓村西北原立有两块墓碑,一块刻汉“留侯”墓几个大字,一块刻“张子房”葬于此。碑于“文革”时被毁坏,所幸的是坟墓至今尚存。
汉“留侯”墓南三华里处,有一座“贤圣宇”,就是现在的子房墓村址。
据张氏族人张善华介绍:原来“圣贤宇”内有一紫檀木张良雕像,就坐落在房子的正中央,雕像背后有一个方洞,原来雕刻塑像时用黄金铸成人心形状,安放于雕像腹中。燕王扫北时被匪兵盗走,故雕像背后才出现一方洞。汉留侯墓前立碑三管:中间碑明朝正德六年立(1512年),左边碑大清康熙二年立(1664年),右边碑光绪十四年立(1889年)。
张善华不无可惜地介绍说:原来在中间碑前有一石香炉,先辈花重金雇一能工巧匠,用乌金铸一金雀置于香炉之内,这金雀灵动活现,栩栩如生。后来一江南人游于“留侯”墓周围,并口中念念有词:“金漆里,银漆里,真金还在漆漆里”……反复几天,众人不解。几天后,这江南人不知去向,石香炉和金雀也不见了。事后,人们怀疑宝物被江南人盗走了。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汉朝名臣张良的故事历经了2000多年,这期间发生了多次改朝换代,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子房墓村的名字却从未更改。
来源:菏泽日报
作者:魏建国
时间:2020年11月4日
链接:
www.yybnet.net/heze/yuncheng/202011/10975571.html
14.最新版《旌德县行政区划图》《旌德县城区地图》面世
日前,最新版《旌德县行政区划图》《旌德县城区地图》(简称“两图”)完成定稿和制作。这标志着旌德“二普”第二阶段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
据悉,旌德于2015年10月正式启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简称“二普”),于2018年9月份启动“二普”第二阶段工作即地名普查成果的转化工作,这其中就包括“两图”的制作。“两图”的制作由县民政局牵头,委托安徽省第四测绘院实施制作。同时由地名普查专家组进行审核校对。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下,县民政局会同专家组结合旌德现状和发展规划,在交运、农水等10多个相关部门以及全县10个镇68个村、居相关负责人的协助下,与绘图部门上下沟通、修改、校对,共进行了10轮审核。历时两年多,完成了定稿和制作。
来源:旌德县人民政府
时间:2020年11月4日
链接:
http://www.ahjd.gov.cn/News/show/1164362.html
15.《天门市地名志》编纂完成并出版发行
11月4日下午,市民政局、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一行来到天门市图书馆,将首批50本《天门市地名志》捐赠给市图书馆。随后,将陆续向市直单位、各乡镇办场园赠阅。
《天门市地名志》以我市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资料为依据,对全市2622平方千米土地上11大类9353个地名词条,将其中具有地名意义的词条作为主要收录对象,予以准确地表述其汉语拼音、地理位置、名称来历、历史沿革及其自然地理、社会历史和经济文化状况等相关信息。
该志共设11篇,大事记置于卷首,附录置于书尾,载入的图文资料均经过认真考辨。该志是天门利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成果,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部力著,是系统记载天门市地名资料的重要文献。该志对涉及天门地名的有关事项进行深入研究与整理,使天门的地名更加标准、规范。该志信息量大、文字简约、图文并茂,部分图片异常珍贵,装帧精美,有很强的可读性、实用性和重要的存史资政价值,既是天门一部权威性地名文献,更是一部了解天门、认识天门、宣传天门、发展天门的重要地名典籍,为天门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各阶段工作的全面完成画上了圆满句号。
志书编纂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天门市地名志》是加强地名管理和标准使用地名的重要依据。它的编纂出版,有利于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掌握全市自然地理实体和经济地理实体的相互关系,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挥“资治、惠民、教化、存史”作用,同时也为侨胞归乡寻亲提供方便,将成为天门人记得住乡愁、找得到回家的路的“指向标”。
来源:天门日报全媒体-搜狐
:邓慧遐
时间:2020年11月5日
链接:
https://www.sohu.com/a/429808311_708634
16.探源庐州地名“甲”
丢盔卸甲成为地名 杨钧 摄
中共合肥北乡支部纪念馆
造甲乡、卸甲弄、甲塘,\" 甲 \" 均有甲胄、盔甲的意思,从其地名中便可窥见合肥博大精深的三国文化、成语文化;二甲王、六甲王,其地名与明初年间户籍制度有关,以甲字附加量词,反映当地早期的村落规模 …… 合肥的 \" 甲 \" 字地名,每一个背后都蕴藏着动人的庐州故事。
造甲乡:三国时屯兵造甲 今日成红色之乡
造甲素有红色之乡、文化之乡、生态之乡、长寿之乡、美丽新农村示范之乡的美誉
说起 \" 甲 \" 字地名,首先就要提到合肥著名的造甲乡。其位于长丰县中东部地区,东界肥东县、定远县,西邻下塘镇,北接朱巷镇、杜集镇,因相传三国时曹魏大军曾在此屯兵锻造甲胄而得名,是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重点乡镇之一。1926 年,此地诞生合肥地区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合肥北乡支部。作为合肥地区红色革命的策源地,造甲素有红色之乡、文化之乡、生态之乡、长寿之乡、美丽新农村示范之乡的美誉,是一个 \" 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 的地方。
中共合肥北乡支部纪念馆位于造甲乡双河社区,是为纪念合肥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在当地诞生,由政府投资建设免费向社会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场馆。
1926 年 9 月,共产党员崔筱斋受党组织委派,和曹广化、胡济一起回乡开展农民运动,成立合肥地区第一个中共北乡支部,直属党中央领导。1932 年崔筱斋被害于长丰县下塘集。
2005 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于 1932 年在双河集领导的农民暴动,当地政府投资建设了面积 213 平方米的双河集农民暴动纪念馆;2008 年,原双河集农民暴动纪念馆成功申报为第三届合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 年,原馆更名为 \" 双河集农民暴动暨中共北乡支部纪念馆 \",成为合肥市 42 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15 年,由合肥市党史办牵头,立足合肥市第一个中共党组织这一重大历史主题,纪念馆选址重建,为突出合肥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更名 \" 中共合肥北乡支部纪念馆 \"。
中共合肥北乡支部纪念馆展示了合肥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创建始末、解放前合肥党史与革命抗争史,开放部分含 2000㎡纪念馆广场与 1076㎡场馆,并成功申报为合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党史教育基地、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合肥地方党史文化研究和交流中心。该纪念馆建成后与周边地区的杜集五七干校、吴山庙武装起义纪念碑以及位于肥东的合肥市青龙厂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纪念馆等红色景点贯穿起来,全面融入长丰乃至合肥红色旅游发展。
卸甲弄:二十四骑战金军 丢盔卸甲成地名
卸甲弄村,村舍依山坡而建,四周群山环抱 杨钧 摄
丢盔卸甲,成语中表示败仗时狼狈的样子。卸甲一词,在巢湖北部东黄山地带,成就了抗金英雄以计谋取胜,同时也刻画了金兵兵败的场景。后来,卸甲成为山中地名。
巢湖市苏湾镇境内,东黄山山洼中有个地方叫卸甲弄。卸甲弄,又称为卸甲衖。一个 \" 衖 \" 字,多用在东黄山地名中,与深山大洼有着关联。
卸甲弄村,环山公路,村舍依山坡而建,整座山村位于山谷之间,四周群山环抱。箍子山,当年军营跑马之地;望湖山,登顶观巢湖之处;蜈蚣山,山岭多起伏 …… 山山之间多不同。
卸甲弄多姓苏,苏湾大姓之一,据说为四川眉山堂后裔。卸甲弄名由来,说法不一。有说,明初年间,卸甲弄为军垦之地,为明军中一支小队留守,战时为兵,和平为农。\" 卸甲 \" 归田之后,拓荒山林,后山下苏姓迁居于此。再有传说,东黄山周围自古为军事战地。南宋年间,金人南下进犯,宋名将刘锜与完颜兀术发起顺昌大战,有力挫败金军锐气。顺昌战后,刘锜由裕溪河东关,赶往毗邻于柘皋的苏湾地带,并驻军于此。在柘皋古石梁河上,与金人再次会战。由于大营之地,扎寨兵多将广,非常有气势,因而卸甲弄下有寨山,取扎寨之意。柘皋大战后,刘锜挥师而走,留有姚兴父子携二十四骑在东黄山一带抗金,势单力薄,兵力悬殊。姚兴在与金军迂回中,利用东黄山地理优势,在大洼之间,虚张声势。一日金军攻入汗山岭地带,行到卸甲弄,见衖下到处插有旌旗,山林间多见盔甲,判断为姚兴大营地,于是提马攻入。雨水后的卸甲弄,大洼泥泞不堪,在山林地又有山民事先多设捕兽陷阱器具。金军多失马下,被暗器困伤。此时,姚兴率人马刀箭齐出,完颜兀术部下大败于卸甲弄。
山林虚晃的盔甲不过是诱敌之计,卸盔甲成就了姚兴胜利一战,丢盔卸甲也成为金军当时失利写照。卸甲一词成为当地地名,用来纪念姚兴二十四骑战金军故事之一。
二甲王:自古便为隐居地 \" 甲 \" 字起源户籍制
二甲王村中的老古井是思源之处 杨钧 摄
在巢湖北部,东黄山下,分布着众多村落,不仅古老,更有历史,巢湖市苏湾镇的二甲王和柘皋镇的六甲王便是其一。
巢湖市苏湾境内,东黄山脚下,有座村落,其村名与明初年间户籍制度有关,为史上移民史缩影,折射当初社会人丁状态。这个地方叫二甲王。
东黄山地带,自古多为乡民隐居,在山一侧,相距不远,柘皋县境内有着六甲王。以甲字附加量词,反映这里早期的村落规模。
\" 甲 \" 字为户籍制度,起源明初,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元朝赋税制度上变更而来。实行里甲制度,也是对当时制度下人丁一种有序管理。
二甲王原始村貌多有植被环绕 杨钧 摄
甲字,明初有记:\" 命天下郡县编赋役黄册,其法以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之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十人管摄一里之事。\" 根据明初史料推测,二甲王在明初年间,村落应在二十户左右。
巢湖腹地远祖始民多从江西而来,二甲王也不例外。王姓源于江西,一路跋涉到此。山林虽蔽塞,却是隔绝外界良地,少于战火侵扰,处于自给自足下原耕状态。
行走二甲王,原始村貌多有植被环绕。村边耕有良田,农作物丰盛;村中下藕塘,是水泽之地;村中老古井,是思源之处。包坝路贯穿村外,是二甲王与外沟通的主道。
二甲王有王汉亭烈士纪念碑。王汉亭,生于二甲王,早期投身革命,英勇牺牲。1938 年,年仅 18 岁的王汉亭参加了江北游击纵队。后来纵队改编北上。1940 年在池河瓦屋刘地带,他与敌人激战,不幸牺牲。1953 年,二甲王人缅怀先烈,让烈士遗骨重归乡里,立碑以示怀念。
变化中的二甲王人,越来越多走出山村,谋求发展。而二甲王中,依然有人驻守村中,归田荷锄,忙于农活与生计。阳光明媚,莲叶田田,二甲王乡村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六甲王:姓氏变迁有故事 \" 六甲 \" 显现人丁旺
美丽的六甲王 方华 摄
六甲王剧场 方华 摄
巢湖北部,东黄山脚下,有着一座村落,参天古树,碧水池塘,环境优美。这里的姓氏转变反映了一段历史事件,保留下来的村名,又可以追溯到明初的户籍制度演变与改革。这里就是巢湖市柘皋镇的六甲王村。
六甲王村位于巢北黄山山脉石马山下的一处山洼里,甲与保是旧时的一种户口编制单位。村中王姓,故名六甲王。百多年前,村中有地主王自九和王立根,当时富甲一方。并堪舆风水,在村口植树,以祈福一地发达。若干年里,六甲王村走出一位位显贵才识之人,回报乡梓,让这座大山深处的乡村延续生机。
六甲王村里为王姓家族聚落,延续起一代代后人。旧时的六甲王有家族规定,生前姓王,逝后姓朱,原来家族以朱姓开始,王为改姓而来。
据传,六甲王村的王姓原为朱姓,祖居皖南。元末,朱元璋起义,其朱姓受牵连,举家北迁,落户巢北山野之地。东黄山下这族朱姓因与王氏家族联姻,遂改王姓,以避株连。后渐繁衍,形成村落,纳入保甲编制,称六甲王。六甲王村 \" 生前姓王,逝后姓朱 \" 的成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已不存。
六甲王村地名也渊源已久,透露出明洪武年间早期的户籍制度。明初,朱元璋登基,便开始重新建立户籍与赋役制度,在元朝户籍制度上实施改革,建立里甲制度。
里甲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属于明朝最小地方机构,它的最高长官是里长,里甲主要负责行政管理,包括管理辖区内人口,检查督促里甲人员生产。里甲制度,其目的是保证赋税的正常征收,里甲制度内的编户除了缴纳各种名目的税收外,还要承担里甲正役和杂役差役之类的工作。当时的六甲王,根据明初的里甲制度,从 \" 六甲 \" 可以看出当时这里人丁兴旺。
如今,走在六甲王剧场门前,可以感受到当年这里喧闹繁华。在物质匮乏年代,一座村落有剧场,反映出六甲王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座片岩堆积的院落,再现当年六甲王村的建筑风格,也是过去山民就地取材的生活体现。
古时,荒野之地往往是世间的避难所,承载人类的苦难。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曾经偏僻闭塞的六甲王村在新世纪里已建设成一座美丽的家园。美好乡村建设,不仅让陈旧的山乡面貌一新,也在改变一地的思想观念。从六甲王走出,又回到六甲王,不仅是六甲王人的乡愁,更是六甲王人建设家乡的夙愿。
甲塘:古井遗迹有历史 神话传说添人文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刘街道长岗店有处甲塘古井群,被誉为当地第一名胜古迹!
七十二根银针、张果老井、稍北塘 …… 这些古迹的背后都蕴藏着动人的故事。
相传,明朝开国军师刘伯温路过长岗店,发现街西甲塘岗(今贾郢村夹塘郢)有 \" 王气 \",近观原来是一处龙脉。为了防止此地出反王与明朝争天下,刘伯温派人在雷郢与甲塘之间挖一条长沟,意欲割断龙脉。这条沟就是今天宝教寺水库下游的 \" 小黄河 \"。因为真龙所居,大地具有灵气,白天挖出的沟,一夜过后竟然恢复原状。一天,有个疯疯癫癫的道人(史称周颠)在长岗街头念念有词:\" 不拍担!
不怕挑!
就怕七十二根银针钉它腰!
\" 刘伯温受启发,命令士兵在甲塘岗打七十二口井,泄掉了甲塘龙脉的王气。
甲塘古井所在地高刘 周文松 摄
另有传说,咸丰六年,天下饥馑(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江淮战乱。据《肥西乡镇春秋》记载:咸丰十年(1860 年),捻军将领孙葵心率部驻扎长岗店 70 余日。可能是捻军为解决饮水问题,在甲塘岗凿井数口。\" 甲塘 \" 就是因为在塘中经常发现盔甲而得名,后来口语念白了称作 \" 夹塘 \"。
肥西县人民政府和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分别于 2010 年 12 月、2014 年 10 月,对甲塘古井群进行了立碑保护。
甲塘古井中最出名的是张果老井。民间传说,八仙中的张果老有一天路过长岗店,歇脚在甲塘岗。他刚把毛驴折叠好准备往巾箱中收藏,忽然看见一对行乞母女在路边依偎,形象十分可怜。乞妇约四十来岁,蓬头垢面,气息奄奄;女孩约八九岁,瘦骨嶙峋,口唇干裂。女孩趴在即将冻死的母亲身上哭泣,情景非常凄惨。正在此时,一个弹棉絮的老汉经过,见此惨状立即过去将自己刚刚弹好的新棉絮覆盖在乞妇身上,并以所带干粮倾囊救济。乞妇母女本来就口渴,虽然腹中饥饿,但是咽不下干粮。张果老被眼前的一幕所感动,立即吹口气将毛驴恢复原状,让毛驴去找水。那时甲塘岗尚无人家,岗上虽有七十二口井,但都是遏制龙穴的旱井,没有水源。毛驴在甲塘岗正东方的一块棉花地停了下来,以蹄击地,然后昂头向张果老 \" 吭嘿——吭嘿—— \" 直叫。张果老心中明白,走到驴蹄击地之处,用手中拐杖猛戳地面,竟然戳出一口井儿,水如泉涌。女孩取出水瓢,从井中搲水让母亲解渴。张果老又从稍百裢(一种跨在肩上前后对称的行囊)里拿出药丸为乞妇治病,直至乞妇回暖病愈。明代进士朱诰过甲塘岗时,曾留诗赞张果老井:蕴隆饱学下江南,天际栖霞探涌泉。稍百行囊祷有应,甘霖信手救相怜。毕寻民瘼参古井,诚为苍生化今川。十里长岗听澍雨,纸驴原本有真元。
据传,那位慷慨捐絮捐粮救人的老汉,看到张果老以杖戳井冒水时,自言自语道:\" 要是我们郢(合肥方言,村庄)也有这样一口井就好了。\" 原来,那年长岗地区大旱,\" 天下饥馑 \"。张果老掐指一算,已明就里,于是走到井前,捧了一捧水放到稍百裢里,再将稍百裢放到驴背上,然后对老汉说:\" 好心必有好报,让我的驴儿陪你把这捧水送到你家村庄。\" 老汉心中嘀咕:\" 这捧水只够我一人点咽喉,哪能救济全村人?\" 张果老猜透老汉心思,主动解释:\" 我这个行囊可装着五湖四海,这捧水足够你们村全年饮用啦!
\" 老汉不信,尝试从驴背上把稍百裢拿下来,结果没有试动,只好听话牵着驴往自己庄子走。老汉庄子前有口大塘,已经干得底朝天。毛驴下到旱塘里不走了,在塘里打个滚,放出稍百裢里的水,瞬间奇迹出现,原来的旱塘顷刻间变成披溜满的满塘水。后来,老百姓就把这口塘叫做 \" 稍百塘 \",叫白了才叫 \" 邵白塘 \"。其实,清嘉庆《合肥县志》管这口塘叫 \" 稍北塘 \"。《合肥县志》这样记载:\" 稍北塘,在城西六十里六十庙东,灌田四百亩。\" 六十庙就是民间所说的六申庙或六神庙,在今高刘街道连环居委会境内,位于机场高速之东 500 米、团肥东路之南 200 米。
(除署名图片外,其余均为资料图)
来源:合肥
:秦鸣
通讯员:杨钧、方华、方庆宗、周文松
时间:2020年11月6日
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572154845851934&wfr=spider&for=pc
编辑:黄馨烨
资料收集:袁云 孙欣仪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的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的信息,部分素材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其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01
● 2019年11月地名资讯汇编(下)
► 点击阅读
02
● 2019年11月地名资讯汇编(中)
03
● 2019年11月地名资讯汇编(上)
04
● 2019年10月地名资讯汇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