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古以来道路有其演变历史。尧帝时称衢,西周时容三车行为路,容两车行叫涂,一车行叫畛,田间小道川径,秦汉后,京都至地方的官道称 “驿道”。到元代称大道,清代称官道。清后称道或路,至今。 一、村外路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元二庄向外界联系的交通线路是大车道和人行小道。均为土路。村外路十六条。
马投涧路:土马路,旧称马投涧集,赶集上店车马路。 潘家庵路:走亲访友人行土路。 高家窑路:人行土路。由南大岷西路中段向西北。 南大岷东路和西路:土马路。 何大岷路:人行羊肠小道,走亲访友、步行去安阳的捷径路。 杨大岷:土马路,去安阳的必经。由元二庄——杨大岷一何大岷-—上毛仪涧西-—红土坡一一候七里店——六孔桥——井楼子——安阳南关市场。 大屯路:土马路,由元二庄一一杨大岷村北一一大屯南河桥——大屯村 丁家庄路:土马路,铁路东去鹤壁买煤路。 王二岗路:士马路,至北田村去汤阴-—浚县路 港里路:士马路,可至楼湾一一康洼一—韩庄一一汤阴——浚县。 王佐路:土马路。 杨白塔路:士马路。 崔白塔:人行小道。 下洞路:土马路。西去下洞一—高白一—二郎岗西头道洼一一二道洼——赖家河一一贾家一一鹤壁集(此路从安阳南关一一鹤壁集。听村中长辈说,经常有煤车、山货车、百货、杂货车来往)。 上洞路:人行土路。由西北沟至西岭西村地界处跌折腰为土马路,向西为人行路。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元二庄的十六条对外老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部分士路变为水泥路,久之又有变 路况:马投涧路:水泥路过期仍如土路。潘家庵路:西路正南成水泥路。高家容村依旧土路。南大岷西路,由人行道变成水泥路。 南大眼东路,原车马土路,现为耕种路,北段几报废,南段由王合印修为水泥路。何大岷人行路,几乎废除,无人行走。杨大岷路变为耕种路。丁家庄路,地界内变为耕种路,以东皮除。王二岗路变为水泥路。港里路,以王二岗中段偏西、港里村正北新增水泥路,双向路。港里老路依旧,王佐路依旧日。崔白塔路依旧。杨白塔路依旧。下洞路依旧。上洞路依旧。(新增路段一,元二庄村北新增341国道,东西双向6车道,东至中华路,途径马投涧镇多村。西至安阳绕城107国道,途径马投涧西北多村—王潘流107国道交汇。)(新增路段二,元二庄村东新增太行南路(双向6车道)与341国道交汇,途径马投涧镇多村,太行路北—安钢大道,南—元二庄村)。

二、村内路 村内道路变水泥路。(路名为临时拟称)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村内路都是土路,以后随着地方建设的推进,村中主要街路逐步修成水泥路,大致共有二十四段水泥路。杏树坪(李福海厂〕南一后街东头;李恩会院外至新建大仙庙(便民路);马海港幼儿园至大崖口东十字路(东海东路);十字路至东岗(东小庄北路);十字路口至马保国门前(东河东路);东岗嘴至王二岗路〔村东路):村委会门前至 G341 国道(畅通路);村内南大岷西路(西小桥北街),马投涧路东头李春成院向北(春文街);炳喜门前《炳贵街),李大星院西《西沟路);关帝庙东(关帝路):北大街路,菩萨庙至西井坡(马鞍路):崖口路:小庙口路:二道街路;老爷卷北路;前街路:西井坡南路;杏村坪至盘古庙(村西路);三成小店至盘古庙(圪挡西路,三成小店向东(全华街);老村南街。
三、近村市级国级道路
马宝公路:马投涧一潘家庵一一王小营—一南大岷北一北大岷一—孙大岷一何大岷一一大屯—一柏家村北一一宝莲寺。 马投涧至安阳公交公路:中州路、南大岷东 G341 至市中州路。
太行路:马投涧一-一齐村一一活水一一红旗村一一市太行路。 G341 路:由 S301改为 G341,2019年9月1日通车使用,全程 6 车道,连接七省,由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甘肃、宁夏直达青海省界。元二庄村北头紧靠 G341 国道。
四、运输工具 运输车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大型运输车辆主要为两个木轮铁护条马车,也称大车。根据运量多少,可套 1-3头牲口。另有四轮大车,由于笨重,不灵活,少有使用。乡间短途运输主要用手推独轮车(见文前),牲口驮运和人力担挑、肩扛。五六十年代,开始使用胶轮大车、胶轮平车和自行车,逐渐成为主要运输车辆,以及人们的交通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摩托车、汽车进入元二庄农户。先后购进货运汽车、农用小卡车以及小汽车。至2003 年全村共有货运汽车13辆,四轮拖拉机 160 辆,农用三轮车400 辆,面包车90辆。摩托车 367辆,轿车 412 辆,此后又有公交客车、电动车进村。全村交通运输状况大为改观。
第二节 通讯邮电 一、 通讯 中国历史上通讯、邮政有其演变过程。 商代,边疆上以通讯兵 “做”传递军事。周朝利用烽火传讯(或烽火合),后风行 2000 余年。周朝以驿马、驿车通信。秦朝,在全国修筑驰道。唐朝邮驿由水马、陆驿、水陆兼办。邮驿速度有明文规定。每天马行七十里、驴行五十里、车行三十里。元朝设驿站、换马不换人,昼夜行四百里。清代军机要务三百里、六百里、八百里。清中叶设邮政,代替了古老的驿站制度。民间私人通信只能托人捎带。 1878 年清政府开始发行邮票,称“大龙邮票”用以寄信。 1911 年辛亥交革命后改为“中华邮票”。中国最早的电报,出现在清同治年间的 1870 年。主要为官用、军用。邮件的信封在秦汉时期刻在竹、木上,信封是上、下两块鱼形木板 相合,外刻三道线槽,绳绕三圈,然后穿一方孔缚住,封以粘士,上盖印章,以防私拆。魏晋时期,用纸或帛上书写,信封用厚茧纸两片,泥封后发信。这是用纸作信封的开端,宋时,信封上就出现了收信人的地址、姓名。 解放前和解放初,元二庄和其它农村-样信息闭塞。近村联系靠托人带口信。与外地联系到安阳邮局寄信,或打电话。1958 年,马投涧乡专设邮递员,外地来信方可送到村民手中。1975 年,马投涧乡设邮电所,方便了村民寄信和收信2010 年村民张随喜超市,设快递业务。
二、电讯 1929 年(民国十八年)安阳始通长途电话。1956年,马投涧乡设电话总机,各村置电话一部,电话始进元二庄。改革开放年代,电话进入村民家中,安装固定电话人户很多。
随着国家电讯建设的飞速发展,网络通讯逐渐在村民中流行。首先在建筑队工地上使用。李大星建筑队在天津施工时,为工作方便买了一部“大哥大”,成为元二庄第一部手机。随之工地上使用BB 机,小灵通、传呼机者逐渐增多。 21 世纪初,出现视频手机,逐渐在元二庄成年人中普及,并应用“支付宝”、“导航”,查资料于工作和生活之中。随之,在村民中使用电脑的人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