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再接再厉,用Xmind(思维导图软件)对装修全过程进行一个细化拆解。
从第一步了解市场开始,到最后的软装配饰采买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扒一扒装修预算到底是怎么超支的。
emmmmm...讲实话,全部拆解完的时候,我也是吓了一大跳,竟然有这么多需要注意的。

通过整个框架我们很容易发现以下内容:
1、全程至少需要9个协作方
2、开工前至少需要确认13类产品
3、材料采购至少需要6次
4、至少有5次测量人员上门
5、至少有12批安装人员上门
6、至少需要4次项目验收
而导致预算超支的秘密我们整理所有的环节,发现一般会是这几个原因。
前期准备不足计划朝令夕改,牵一发动全身
●准备阶段规划不全面,筹备不细致,导致施工时各种不顺利。
从整个思维导图来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
装修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施工落地,准备阶段同样重要,而大多数都忽略了准备阶段的重要性。
这就是为什么设计师总是告诉你,装修计划一旦制定,开工后尽量不要做改动。
因为牵一发动全身,在打乱计划的情况下做的改动,会引起整个过程陷入混乱,产生许多不必要的支出。比如一个插座的位置来回改动了3次,还没有最终确定下来,浪费材料不说,施工方倒是从中捞取不少油水。
装修中各种增项装修加了十次钱,报价坑我千百遍
●报价一拆多,看似便宜其实贵!
什么叫一拆多呢?拿卫生间贴砖举例,一般报价是XX元/m²,但是有的公司会把贴砖一项拆分成抹灰、拉毛、铺贴、界面剂等等十多个小项,每个小项单独看价格确实低,但是整体加起来远超过按平米报价的价格。
在此不得不佩服某些装修公司缜密又清奇的思路,如此一拆多大化小 1+1>2 的秘籍都被他们参透!
●传说中的多退少补,结果一直在补!
很多装修公司在报价的时候都爱备注一项“多退少补”,但是只要协议一签一付款,用脚趾头想也知道,退是不可能的了!
装修行业常有的猫腻是报价明降暗升。举个栗子,小伙伴们家里装修明明有十项内容,甲乙两家装修公司在竞争。甲公司为了签单,只给大家报了十项中的七项,价钱自然就低。
大家以为自己挑到了物美价廉的好公司签了单,到了实际装修过程,各种加钱,算下来还不如老老实实十项内容都报的乙公司。
还有比如说最常见的纠纷问题,卫生间防水。标准的卫生间防水,要求涂料十字涂抹,高度在1.5米~1.8米,这里是容易出现问题的!
第一种情况,只做了地面防水,到墙面的时候问你:做吗?能不做吗?!
不做都不敢在家里洗澡好吗?!
你在前面洗着澡,后面噼里啪啦掉砖掉皮!
做的话,老套路,加钱呗!
谁让你不仔细看施工报价!
第二种情况,报了防水但是高度做不到位!
只做1.2米的防水,再高就得加钱,不加钱不做emmm。
工期安排挤一挤干一天就要给一天工钱啊
●交叉安排工期
从思维导图里,我们发现,全程有9个协作方需进场,5次测量人员上门,12批安装人员入场,这里面工期要交叉进行,不能做完一项才去做下一项。比如在拆除阶段,可以联系一些设备的厂家,比如窗户、暖气、新风、中央空调,包括水电,橱柜等。这样厂家和施工队就可以做好交接,提前去预留水电位,插座的位置,为水电工程做准备。拆除完了,水电马上就可以入场了。瓦工中后期阶段可以找木门、衣柜的厂家上门测量尺寸。提前买砖,给下个阶段施工留足余量。
●不耽误工期
比如空调管线没拉好,木工师傅来了也无法封吊顶。若师傅采用工时制,来一天就要给一天的工钱,即使没事做,只要错不在他,你的钱还是得照付。
钱花不在刀刃上该花的花,不该花的别花装修当然什么都想要最好的,质量最有保障的,但是苦于预算有限,又不懂得哪个环节用普通产品“凑合”一下就行,而有些环节和产品坚决要用最好的。其实装修中最不值得花钱的有贵且难打理的实木家具,轨道总是坏的移门,华而不实的吊灯,过分苛求环保的涂料,花样繁多不实用的吊顶等。
装修中最值得花钱的地方有隐蔽工程水电、厨卫家电、马桶、淋浴花洒热水器、地面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