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银(或曰“秦光”),当时在山东省冠县北部担任八路军马颊河支队的政委。1917年出生的他,原籍湖北红安县。
13岁那年,他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安独立师,14岁加入了共青团,是经历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七七事变”之后,秦昌银还参加了鲁西北抗战,他身经百战,九死一生,被誉为“抗日活烈士”——即“不死的战士”。
1995年,时值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李笃才拜会了当年的抗日老战士秦昌银,并就当年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采访。在采访中,秦昌银带众人回到了那段艰苦的岁月。

一、抗日遭遇灾荒,敌人“铁壁合围”
1940年,山东省聊城市堂邑县的警卫连与游击队组建了堂邑县大队。梁向明任县长兼大队长;李善亭任副队长;秦昌银、刘洪源任政委。
为了抗击日寇,1942年春,堂邑县成立了马颊河支队,并由李善亭接任队长,秦昌银担任军政委。后马颊河支队又奉命调到冠县北部一带,以加强我方的战斗力量。
秦昌银在《马颊河支队战斗片断》一文中记叙了其当年抗战的艰苦日子。1942年的鲁西北地区遭遇干旱,许多粮食颗粒无收,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大灾荒。当地的老百姓把树叶和树皮都吃光了,很多地方饿殍遍野,白骨满院,一片凄惨景象。
连普通老百姓都这么苦,我方部队的困难可想而知。据秦光回忆,马颊河支队到了一个村庄,村干部则挨家挨户地敛一些糟糠给他们吃。
这些糟糠是用玉米芯、花生壳、红薯藤以及杏树叶、柳树叶、棉花籽等碾压而成,被称为“团子”。这些“团子”用手一抓就散,吃起来满口是渣,嚼不烂也咽不进。
很多战士吃了之后胀肚子,拉不了大便,得了肠梗阻。再后来,旱灾愈甚,连糟糠都敛不到了,所以战士们也经常饿着肚子打仗。
为了解决部队的生存和给养问题,我方曾连续三次将山东莘县县城及城外炮楼的伪军包围起来,封锁住城门。几次从城郊区运回粮食三万六千多斤,使部队1942年冬天的吃饭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
然而不久,敌人对山东地区持续施加压力,我方的抗日根据地持续缩小,敌后斗争形势更加恶化。许多部队都聚集在了冀鲁豫中心区,不但回旋余地小,吃饭也更加困难了。
为了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解决我方部队的生存和给养问题,我方决定集中马颊河支队的力量,配合其他兄弟部队开辟冠县北部的根据地,主要是冠县八区,其次是馆陶县南区及堂邑县西北地区。
因为这些地区村庄稠密,土地肥沃,粮食丰富,又是地主等封建势力和顽固势力统治比较严密的地方。那里村村设寨,乡乡联防。有的勾结伪军,以求苟安。
1943年1月13日,马颊河支队联合几个兄弟部队,一起冲破敌人封锁线,一举攻入冠北。
几支兄弟部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在夜幕掩护下,我方接连攻克了冠县多地,并打死了恶霸地主兼伪副区长刘悼、反动头子韩翼屈等,随即解放了孔村、张柳邵村、范庄村、朱庄等村寨。
总之,经过3个多月的奋战,我方基本上将冠北的敌方势力摧毁。然而,敌人并没有善罢甘休。4月中旬,敌人调动了冠县周围13个县的兵力,逐渐向冠北地区合围,企图以“铁壁合围”的残酷手段,消灭我方的抗日军事力量。
4月17日,敌人的包围圈基本形成,他们以1500多名日军、2500多名伪军(或曰“汉奸”)的兵力,开始了对冠北地区的“铁壁合围”。
敌人缩小包围圈时,一般是按照原来制定的目标夜间奔袭,清晨则发起进攻。组织极为严密,相互联络时用骑兵摇白旗,如果白旗指向我方则向前推进,如果白旗插在地上则停止前进。
当时,我方驻扎在冠北包围圈内的部队有1000多人。其中,基干团驻扎在孔村,马颊河支队(下辖5个中队,共300多人)驻扎在张柳邵村。
二、敌人凶暴残忍,秦率部队突围
一天清晨,山东馆陶县、临清县方向来的敌人包围了基干团,基干团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
听到枪声之后,我方马颊河支队的秦昌银欲率部队前去支援。然而,刚要出发时,张柳邵村的东面和南面也来了敌人。
与此同时,张柳邵村的村民们决定同仇敌忾,杀敌保村。有的村民誓言,“拼者荣,退者耻!
”“宁当英雄鬼,不当可耻人!
”“为国尽忠,为家尽忠,为父老尽忠!
”村民们奋然,愤然,皆以死待敌。
有的村民自愿捐献门板数十扇,急堵围墙。众人还在残缺处搭上门板,运载土方,又在敌人容易攻破的墙根处挖枪眼。
秦昌银组织马颊河支队的战士上围墙抵抗,从枪眼里向敌人扫射,给进攻的敌人以杀伤。然而,敌人抬来了大炮,将张柳邵村的围墙打了一个洞,准备从洞那边冲进来。
秦昌银回忆:“……我们命令部队准备反击。这时,东南面出现更多的敌人,打着日本小太阳旗,十来步远一个人,排着队形像拉网捞鱼一样,向我们合围而来。我们分析,这不是一般的行动,而是‘铁壁合围’。”
敌人入村时,凶残百倍于虎狼。他们组织了一支30多人的“敢死队”队伍。
据中共冠县县委党史《血火春秋:冠县革命史料选编》里的描述,“爬于云梯顶端二三“敢死”者,赤臂噙刀,头扎毛巾,其躯壮,形凶,手举冒烟手榴弹,欲抛我阵地。”
敌人与“敢死队”十分凶残,其实行的“三光”政策使得张柳邵村的妇孺老幼无一幸免。家家户户都是血雨横尸,惨不忍睹。敌人点燃了一大堆麦秸垛,将八旬老妇抛掷于熊熊燃烧的烈火之中,老妇发出声声惨叫,令人撕心裂肺。
村中两个不过10岁的小男孩,也先后被尸分两截,于血泊中挣扎丧命。村中有男子被敌人杀害毙命之后,其妻大骂,敌人则用刺刀猛力穿去,腹部腰部都被刺穿,最后倒于血泊之中。
日军不仅对我方残忍,对己方也异常残忍。对于每次冲锋陷阵但败退下来的人,敌方都会鞭打促使其再上战场。如遇见投井自杀的,敌方军官就会把未溺死的人打捞起来,鞭打至死,以示惩治,凄厉之声不绝于耳。
眼看进村的敌人越来越多,秦昌银与李善亭同志分析后一致认为,冠县敌人的兵力比较薄弱,离根据地较近,应向西南方突围。
然而,在突围过程中,部队突然遭到伪军的堵截和敌人各种火力的侧击,以及毒气弹的施放,被封锁了去路。
秦昌银见敌人火力太猛,担心部队过于集中会遭到更大的伤亡,便和李善亭商量,是否可以分散突围。李善亭对秦昌银说:“分头突围比较好,你带二中队继续向南突,我带其他部队绕道向西南方向突。”
三、伪军打扫战场,秦装死后逃生
决心下定之后,秦昌银便指挥二中队继续向南突围,想努力打开缺口,消灭敌人势力,同时也想吸引敌人火力点,掩护整个部队突围。
当秦昌银率领部队到一个距十字路口五六十米的地方时,遭遇到了几十个日军、伪军用步枪、机枪和掷弹筒的猛力阻击,东边的敌人也不断用枪炮向这边扫射和轰击,部队伤亡在剧增。
秦昌银命令二中队的副队长王左英冲锋,王左英立即带几名战士勇敢地蹦出道沟,从左边向敌人冲去。冲了十几步远,身中数弹,光荣牺牲,几名战士和警卫员冯立功也英勇牺牲了。
正在这时,正面的敌人遭遇我方火力的杀伤,两个掷弹筒和一挺轻机枪被打哑了,只剩一挺机枪和一些步枪还在咔咔地响着,大部分日军和伪军趴在沟里不敢抬头,受伤的敌人发出狼般的怪叫。
秦昌银见时机到了,从一个战士手中抓过一颗手榴弹,喊了一声:“同志们,跟我冲啊!
”说着一个箭步飞快地蹦出道沟,带领一群战士,猛虎一般向左边敌人扑去。
离敌人还有三十来米时,秦昌银将那颗手榴弹向敌人扔去。只听轰隆一声,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了,日军、伪军一片吱哇惨叫。
二中队长高玉山趁着烟雾的掩护,带领战土一冲而过,突破了敌人的合围圈。李善亭支队也打开了缺口,从范庄以北冲出敌人的合围圈。
然而,敌人封锁严密,秦昌银没有突围成功。他的腰部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后,倒在了地上。
战斗结束之后,日军派伪军留下来打扫战场,只听到一个伪军大喊道:“把没死的该补枪的补枪,该补刀的补刀!
赶快收敛武器弹药!
”
这时,秦昌银躺在地上装死,耳边传来一阵阵“卜卜卜”、“嚓嚓嚓”的声音,夹杂着我方战士的惨叫声。随后,伪军到尸体前纷纷收敛武器。两个伪军来到了秦昌银的面前,踢了他一脚。他们见身负重伤的秦昌银没有死,非常惊讶。
秦昌银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两个伪军对看了一下,说:“你躺着不要动,一会儿我们就走了。”
敌人走后,秦昌银忍者伤口的剧痛爬了起来,只看到了满地都是被敌人枪杀、捅死的尸体。秦昌银一个一个去辨认,一共有七十七具尸体。
马颊河支队二中队一共九十多人,只有十多人突围成功,幸免于难,但这十来人之后也都致残。
他们都是在被枪击中后受伤,又被敌人补上几刺刀,有的被捅了四五刀,有的被捅了十几刀。现场血迹斑斑,惨不忍睹,空气中的火药味、血腥味杂夹在一起,十分刺鼻。
秦昌银回忆道:“……李参谋长(李善亭)率领的机关和部队也打开了缺口,从范庄以北冲出敌人的合围圈,并缴获了敌人的一部无线电台的小型发电机。……突围中,我腰部负了重伤,战斗结束之后,在老乡的帮助下,安全地返回部队。”
秦昌银腰部的炸子碎成二十多片,后来野战医院给他做了手术,但不能取出残碎的弹片,只能全部缝在腰中,致使终生致残。
四、时隔多年回忆,老人愤怒控诉
刀光渐暗,烽火远去。1945年,我国终于取得了抗战胜利。1995年,时值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李笃才拜会了当年的抗日老战士秦昌银,并就当年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采访。
提到日寇的罪行,时年已经78岁的秦昌银老人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由来已久,“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人侵略中国更是变本加厉,对我国大举进攻。日寇实行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违反了国际法。其施放毒气,屠杀战俘,更是惨绝人寰。
秦昌银老人说,“我本身就是一个受害者。”
他曾经多次亲历日寇惨无人道的杀戮与虐杀事件,其中有两次记忆犹新。一次是上文说过的张柳邵村突围;另一次就是1941年1月中旬的苏村血战。
苏村位于今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朝城镇西南的17公里处,是朝城镇到马集镇的“咽喉”。1941年1月初,我方鲁西军区部队为了避敌锋芒,主动从中心区转移去马集镇。
秦昌银时任鲁西军区的警卫营副教导员,受命后抢占了交通要道苏村。秦昌银率领部队在苏村建筑工事,向朝城方向警戒。
1941年1月18日凌晨,敌人就来了。首先是临清县方向的敌人,接着是济南方向的敌人,不久邯郸和荷泽方向的敌人也赶来了。他们从四面将苏村团团包围起来,采用肉刀子战术向我方逼近。
上午10点,敌人用4架飞机在苏村上空扫射,配合地面炮火向村内狂轰滥炸。我方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仍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
下午1点,敌人发起总攻。5架飞机低飞扫射,100多门大小炮向村内倾泻炮弹。我军教三旅直属政治处主任邱如发在苏村北部被强攻进来的日寇炸断了腿,随后他抱住敌人一起滚进窟窿同归于尽。
此时,我方阵地全被摧毁,整个警卫营的领导只剩下秦昌银1人,能战斗的人员只剩下30多人。秦昌银向各处传令:“各自为战,多打死鬼子,坚持到天黑突围!
”
命令下达之后,敌人就将营部战士们分割开了,大家三人一组,两人一伙,被分散在不同的地方,退守在5个院落中各自为战。
下午4点,日军见进攻受阻,劝降我方无效,便违反国际法,向我方投放大量毒瓦斯弹。我方战士咳嗽不止,眼泪鼻涕直流,中毒严重的就死了过去,剩下的战士用湿毛巾包着肥皂沫捂在嘴上,继续杀敌。
天黑之后,秦昌银率领战士一共8人开始突围,但刚一出院,又被敌人堵住,只好又退回院内。敌人爬上房,插开房顶,向屋内投放毒气弹。秦昌银等8人都昏了过去。
随后,敌人进屋,把秦昌银等8人都捆绑起来,拖出屋外。秦昌银苏醒之后,发现几十名战士中毒被俘。
第二天早上5点多钟,一名日军少将拷问这几十名战士,见无人理睬。他便兽性大发,拔出战刀,朝其中一名战士郑锡伍的头上砍去,只见战士脑浆进裂,立时倒地。
许多战士愤怒地驾起来。日军少将再次举刀向七连九班班长砍去。九班长左膀骨折,大喊“死要对得起祖国!
对得起党!
”后,便一头撞死在敌少将面前。
正当日军少将再次举刀向机枪手心德田走去时,我方其中一名战士猛地起身,飞起一脚揣翻了敌少将。紧接着,5个日军便蜂拥上来,用刺刀将我方战士捅死。
敌少将仍不解气,他爬起来,大喊着:“考诺斯那(杀死)!
”随即挥起战刀,将其尸体拦腰砍断,又把他的大腿砍下来。
这天黄昏过后,敌人把最后这几十名战士分批押到村东去杀害。秦昌银是最后一批出村的,6个日军押着我方8个战士。
秦昌银不想就此死掉,要想办法争取活下来为战友们报仇。于是大喊:“同志们!
快跑!
”战士们顿时挣脱掉绳索,四散逃开。
日军见状,乱枪向战士们射击。秦昌银在四散逃开的路上,左臂中一枪,右背中一枪。倒地后又被朝着头部射一枪,子弹从左脖子进去,又穿肺部而出。
不知道昏迷了多久,秦昌银又神奇般地醒来了,他在艰难地爬行了2公里之后,被几个农民兄弟救了下来。
苏村血战,我方战士共牺牲了126人,其中日军少将亲手杀死8人,有几十人是中毒后被日军虐杀而死;血战中被炸毁、烧毁的房屋250多间。
结语
秦昌银老人说,“敌人这种杀人不眨眼,惨无人道,违反‘战争规法’的罪行,是国际公约所不容的。”
他还在最后愤怒地说:“我是这两次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人。日本侵略者在我国犯下的罪行是无法诉说完的。历史的教训应当好好记取。”
是的,历史已经过去,但是我们要时刻铭记历史的教训,历史绝不能重演!
参考文献: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研究会编. 冀鲁豫党史研究资料(8)《抗战老人秦光的愤怒控诉》[M]. 1996年版。李志林著.火凤凰《血战苏村》[M]. 1999年版。中共冠县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 血火春秋:冠县革命史料选编 《张柳邵血战——向日伪刀枪下的勇士敬礼》[M]. 1988年版。山东省出版总社聊城办事处.春秋(续集)《马颊河支队战斗片断(秦光回忆)》[M].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