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制造的巨轮。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靖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拥有新世纪集团、新扬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当笔者站在靖江城区牧城公园远眺对岸江雾中时隐时现的江阴要塞时,脑中闪过了杨慎的这句词。所谓“牧城”,是靖江的古称。这里最初就是长江中冒出的一片沙洲,三国东吴曾在此地牧马。数百年的江流冲积,始有靖江。聚沙成洲不仅是靖江的地理特征,也成为靖江人团结一心、追求美好的精神基因。
1949年的靖江不过是江北一处较为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50年过后的1999年,牧城公园西侧,一座当时“世界第四、中国第一”的悬索大桥——江阴大桥横跨大江南北,天堑变成了通途。2013年,靖江港获批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2015年成为长江北岸首个县级亿吨港。随着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开通,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保税物流中心(B型)三块金字招牌的靖江,大踏步迈向大船大港大枢纽时代,在开放融合的变局版图中找准支点,在全球贸易发展新格局中抢占先机,“长江未来港”的蓝图清晰呈现,新时代的长江之歌正在唱响,一座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现代化港口名城加快崛起。

江阴长江大桥将江北的靖江和江南的江阴连接在一起,于 1999 年落成通车。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靖江的乡镇工业与苏南同步勃兴,为后续发展培养了市场意识、积累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由此发端,靖江形成了6000多家工业企业为支撑、具有雄厚基础的装备制造主导产业。早在1949年,靖江已经成为江北重要的修船基地,能工巧匠们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将征集来的数千条帆船翻修一新。48年后,靖江的造船人再次创造了奇迹:靖江的江苏新世纪集团建造了中国民营造船厂第一艘万吨级货船。随后,一艘艘万吨巨轮从夏仕港江口驶向全球,最大吨位的超级巨轮载重量32.5万吨。新世纪集团、新扬子船业、南洋船舶等船企共同打造了靖江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发展的推动下,靖江的船舶、汽配、机电、通用设备、工程机械等优势主导产业,正在朝着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当年第29军的重要渡江点罗家桥港,如今是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点区域,其地标意义依然鲜明。这里布局着一个个高端特色产业园。我们在精密制造产业园走访,一家家涉及航空结构件、半导体设备配件、医疗器械、安防设备等领域的企业,不仅产品高端,其生产过程也全部智能化,机器人手臂、数控机床、3D打印随处可见。“小米加步枪”的时代早已过去,在信息化、智能化大潮涌动的今天,靖江鲜明提出以船舶海工、汽车配套、空调暖通、电机电器、成套装备、健康营养等六大智能制造集群,打造“智能制造城”,加快构建面向未来、高端引领、智造见长的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的“智能制造”示范城市目标进发。
靖江市牧城生态园,现为江苏省最大的综合性滨江生态湿地公园。
站在牧城公园的长江岸边观赏大江美景,也让人看到了靖江人独到的眼光和过人的勇气。就在我国部分地区还在以自然生态的永久破坏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时,靖江人已经开始琢磨如何保护长江沿江的生态。2010年后,靖江开始将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遗迹的恢复和开发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靖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研究沿江绿色发展的问题,首创3个1/3的理念,即“三分之一岸线绿色发展、三分之一岸线开发性保护、三分之一岸线不开发”,被《人民日报》等央媒称赞为“‘不开发区’的智慧”。1949年解放军渡江时的几处重要出发地,例如九圩港、上青龙港等地,都被划入永不开发区域,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恢复了长江沿岸湿地面貌。
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正向着“生态宜居地”的目标奋进,一场不见硝烟的“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在靖江大地次第展开。这次采访,我们集中看到了靖江“华丽转身”的成果,牧城公园已经成为江苏省最大的综合性滨江生态湿地公园。但采访中,靖江人坦承,发展理念的突然转变,让一部分老百姓无法接受。但靖江的干部,却以1949年带头毁家支前的党员干部为榜样,从自己做起,带头拆除在政府规划的生态保护区中的工厂和养殖场。有的干部晚上回家做家人的工作,白天又要全心全意投入对群众的说服和教育工作中。未来“生态宜居地”的静美,一定与当下的靖江持续发扬渡江战役“支前精神”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