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都”宁陵“减”出发展高质量(宁陵化肥企业复合肥农资)

运送原料的货车有序进入化肥厂

河南驰野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工人在拉多美(宁陵)化肥有限公司仓库卸车

“肥都”宁陵“减”出发展高质量(宁陵化肥企业复合肥农资)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河南金坤科技有限公司排线生产车间

史丹利化肥宁陵有限公司高塔生产线中控系统

阅读提示:

2015年,中国提出“化肥零增长”的目标:2015年到2019年,逐步将化肥使用量年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中国的化肥厂都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个农业大国已经在努力减“肥”。

2017年年末,农业部传出消息,这个目标提前3年实现了。

全国减“肥“的“净土行动”是场淘汰赛,宁陵复合肥企业是如何安全通过考验逆势发展的呢?

6月17日—20日,带着疑问,在宁陵县产业集聚区走访,厘清了“肥都”的前世今生,找到了宁陵复合肥企业“剩”者为王的答案——

肥业龙头扎堆落户,运力瘫痪

6月19日6时30分,晴,宁陵县黄河路,货车司机黄永明吃过早饭后坐在驾驶室里等待进厂交货(复合肥原料氯化钾)。

黄永明,50岁,漯河舞阳人,今天凌晨和他一同从漯河来的还有五个老乡。
他们一车拉33吨货,运费不到3000元,除掉费用可以落1000多元。

“还要等多久进化肥厂交货?”黄永明话不多,熟练地从车窗探出头前后看了看:“今天车不多,二三十辆,可能要等几个钟头吧。
现在是化肥厂备肥季节,生产忙时这条路上会停六七十辆车,等上一天能进厂就不错了。

黄永明的话在宁陵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永恒那儿得到验证。
陈永恒是这次采访的联络人,热情、豪爽。
此时,他正陪同摄影航拍史丹利、拉多美化肥厂门前货车进厂的情景。

“化肥厂生产季节,厂区周围黄河路、工业大道、华山路等进进出出的全是大货车,很壮观。
”陈永恒话锋一转,“壮观是壮观,麻烦事也不少。
宁陵县火车站经常出现运力瘫痪,化肥厂负责人不敢关手机,随时会接到火车站、县领导催促卸货装货的电话,集聚区、县里领导要不停地协调运力。

陈永恒话里透出的有无奈,但更多的是“肥都”成长的见证人和参与者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人口少,面积小,体量小,工业更少的宁陵县成长为“肥都”的破局之举发生在2011年。
10年前,国内部分复合肥企业巨头谋求扩张,布局农业大省河南,抢占中原市场。
宁陵县结合自身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市场、资源优势,果断作出大力发展农资化工产业的决策,肥业发展的大幕由此拉开。

“当时我们提出‘突出特色、集群发展,龙头带动、链式发展’的思路,瞄准国内农资化工500强、行业100强、上市公司以及行业前十强等开展招商引资,很快就取得了成效。
”宁陵县委书记李振兴说,第一个被攻克的就是一个大块头——主板上市农资化工企业、复合肥国际标准起草单位史丹利。

2011年11月1日,投资10亿元的史丹利化肥项目在宁陵奠基,为宁陵农资化工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史丹利项目的落地,宁陵县顺势调整了主导产业发展思路,把农资化工确定为第一主导产业。
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了产业集聚的“头雁效应”,产业集群优势越来越明显:投资10亿元的嘉施利、帝益、拉多美,投资9亿元的得利丰,以及亿丰、三宁、丰四方等,包括中翔塑料包装、鑫鹏泰编织袋等17家复合肥企业及链条企业相继扎堆宁陵。
从最初的“一枝独秀”,到现在的“满园春色”,宁陵县农资化工产业10年间强势崛起,一跃成为复合肥年设计产能达1000万吨、产值过百亿的农资化工产业集群,宁陵也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级新型复合肥特色产业基地称号。

我在他乡很温暖

“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嘉施利(宁陵)化肥有限公司副总郑兴超对这句话深有感触。
6年了,每天看着上下学的女儿,身在异乡工作的他心里都感到丝丝温暖。

2013年,郑兴超和妻子黄艳作为公司第一批工作人员来到宁陵两个多月后,孩子上学的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
郑兴超当时是车间主任,他向公司领导反映孩子上学问题的第二天就接到了宁陵第三小学校长的电话。
校长把孩子的班级、班主任电话说得很清楚。
通完电话郑兴超还是有点不敢相信:“即使是有优惠政策,也不会这么快,才一天,政府的人真上心!
”孩子在泰山路上的小学,从工厂过三个红绿灯就到,很方便。
孩子成绩也挺好,班级前几名,郑兴超很满意。

同样是第一批建设者,看着今天整洁的厂区、耸立的高塔、井然有序的厂房,说起往事,如今已是嘉施利(宁陵)化肥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吴波有点感慨。
“集团当初选址在商丘,但不是在宁陵。
时任县长李振兴多次前往集团总部,沟通协调优惠政策,集团最终决定把项目设在了宁陵。
2013年3月8日签约,一个月的时间,县政府克服重重困难帮我们平整了500多亩地。
4月25日动工,12月底投产,创造了大项目当年落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宁陵速度。
”吴波自豪而又感激地说。

和吴波一样对于帮助过自己和公司成长的人心存感激的还有拉多美(宁陵)化肥有限公司经理王景岱。
王景岱是广东湛江人,说广东话,在宁陵办事有着天然劣势。
特别是刚到宁陵的那个时期,办理证件、手续,交税等一些事务都要集聚区的领导在一旁当“翻译”,想办法。
王景岱笑着对说:“陈永恒是我们公司的大功臣!

几年间,宁陵县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现在已入驻企业132家。
今年1~4月份,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62亿元,这不仅是企业蜕变成长,企业家的自我历练,更是政府零关系办事、零门槛导向、零距离服务的生动写照。

“我们获取信息,选择企业招商有偶然性,但企业选择我们宁陵是必然的!
”这也许就是陈永恒总是那么自信的原因吧。

打赢淘汰赛,“剩”者为王

2015年,中国化肥企业发展的分水岭。

2015年,中国成为全球化肥用量最高的国家,是全球平均用量的3.4倍、非洲的27倍,辽阔的大地被化肥喂“饱”。

2015年,中国提出“化肥零增长”的目标。
这意味着产量的天花板到了,化肥企业拼项目规模占领市场的日子终结。

2015年,面对全国减“肥”淘汰赛的挑战,宁陵县农资化工产业正式进入减量、提质、增效阶段。
在河南省肥料产品检验中心(宁陵)和工程研发中心的支持下,宁陵县肥料产业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并依靠质量创新转型发展,实现了由数量经济向品牌经济的整体性跨越。
目前,肥料产业已有4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家省级技术中心。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力量源泉。
”宁陵县县长马同和说,近几年,科技创新在宁陵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工业企业“三化改造”强力推进,30家企业正在进行智能化改造,6家企业已经获得智能化工厂和智能化车间称号,产业链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史丹利化肥宁陵有限公司是全市第一家省级绿色化工厂,在高塔生产线中控系统车间,总经理刘胜波不无骄傲地说,中控系统只需要4个人操作,一天可生产复合肥900吨,大约2万袋,平均四五秒钟一袋,效率非常之高。
最近,智能物流系统、自动入库系统、自动装车机器人都将投入使用,公司运营成本必将大大降低。

嘉施利(宁陵)化肥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波掰着手指也给算了一笔账:“仅一台自动码垛机,就可以减少15个壮劳力,每年可节省约90万元开支。

动作较大的还有拉多美(宁陵)化肥有限公司。
今年3月,拉多美(宁陵)化肥有限公司投资约2亿元、年产能35万吨的第二期高塔腐植酸钾复合肥项目正式投产。
生产线智能化程度达到80%,真正实现了省人、省时、省电、省空间。

近几年,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环境治理的双重压力下,大批复合肥企业败走麦城,全国肥料产业生产规模整体下滑,但宁陵高中端肥料产业却顺利通过减“肥”淘汰赛,逆势而上、异军突起,规模企业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中原经济区依靠创新驱动,引导传统产业向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跨越的典范。

今年,宁陵正大力调优企业空间布局,推进企业退城进园、腾笼换鸟工程,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落地了LCD兆鸿光电、金坤科技等电子信息项目。

我们相信,成功减“肥”的宁陵“瘦身”前行,速度更快,质量更高,前景可期。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