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深处有良医|高凉风(中医药传承根子这是文化)

初次相见,是朋友多次推荐邀约,决定在茂名城区高凉南路的茶庄。
那一晚有点匆忙,见过彭华正,一位清瘦硬朗的男子,很谦逊,儒雅,主动与我合影。
因为潘茂名的原因,我们来往也多了。

在潘茂名中医药文化传承人目录,彭华正被收纳其中。
他曾在高州市中医院跟随全国基层名老中医、潘茂名第41代中医药传承人李鳌才学习,正式成为潘茂名第42代中医药传承人。
而这位基层中医生来自潘茂名故里高州市根子镇,距离潘茂名出生地亚盘村不远。
或许是一种机缘,跨越千年,在潘茂名的老家村镇又出生了一位岭南名医,以脑科康复医术闻名国内。

暮春时节,我们沿着县道X628,穿过茂密的荔枝林,来到浮山岭西麓,只见群山簇拥,浮云掩翠。
主峰鸡笼尖稳如莲座,山岚缭绕。
隐约之中,可见半山腰的浮山冼太庙、根子超世寺。
作为粤西名山,浮山岭深静旷达,人文历史厚重,千百年来与潘茂名中医药文化护佑着四周子民。

浮山深处有良医|高凉风(中医药传承根子这是文化)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车子绕过根子圩镇,一路穿梭而来。

大隐于野。
旧田村卫生站在公路旁边,对面是石古坳,巨大的山坡密林,掩映了乡道的喧嚣。

彭华正(左一)为患者诊疗。

这里是潘茂名中医药传承人工作基地,还有其他工作牌子。
依托根子镇旧田村卫生站,这里成为一座脑科康复中心。
跟随彭华正,我们穿梭在大院各楼层。
惊奇地发现,在居家人性化管理中,那些病人及家属来自五湖四海,有河南开封、江西上饶,广东汕头、河北石家庄、贵州仁怀、广西河池、吉林长春、内蒙古包头等地。
他们与医生家人融合成一个大家庭。
据了解,除了各病房配置家具、厨具外,由他们在根子镇附近市场买菜。
每逢年节、年例时期,全部病人家属一齐参加主人家宴席。
各病房也张贴春联、福贴,大年初一,彭华正还为病人家属派送利市。
作为潘茂名文化传承人,彭华正继承祖师爷的训导“济世有奇诀,救人须用心”,立足粤西山区集镇,在潘茂名故里的农村卫生站,用悬壶济世的情怀,身体力行地实践“好心茂名”精神。
这种“好心”沉浸式医患关系管理,成为基层医院一种示范模式。
正如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余义才说,这是农村卫生站的“天花板”,是人性化医患关系管理的典范。

走近彭华正,逐渐发现一位基层中医工作者的艰辛与光芒,这是潘茂名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骄傲。

彭华正出生在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来自中医世家,最初毕业于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再求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师承国师大师熊继柏教授。
彭华正被安排到湛江某大医院中医科工作。
但每天按部就班的诊治工作,他看不到未来。
于是彭华正辞掉公职,来到高州市中医院拜师李鳌才,这位广东省名医对来自潘茂名故里年轻人很是疼爱,悉心培育。
成为潘茂名第42代中医药传承人后,他远赴医圣张仲景故里河南省南阳市,求教于国医大师唐祖宣。
春华秋实,彭华正辗转多省苦学多年,他抛弃珠三角地区医院高薪聘请,牢记李鳌才的教诲,回到偏远贫穷的家乡农村,立足潘茂名中医药文化,开辟一家诊所。
彭华正综合潘茂名中医药理论,吸纳潘茂名“治未病”学说、潘茂名“内丹”理论及康养学说,发挥中医针灸特色技法,成立华正脑科,首创针罐通络配合中药经方治中风,具有潘茂名中医药治疗特色:辨证论治、一针、二灸、三汤药。
人性化的服务注重阴阳平衡、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潘茂名研究专家参观旧田村卫生站。

2018年全国“中医创强”国检期间,彭华正中医药治疗方案得到广东省、茂名市的专家组一致肯定。
这种“好心”中医治疗模式,受到多家媒体关注和推广。
2018年6月,广东省英德市、韶关市、翁源县的卫健部门领导前来参观,借鉴彭华正中医模式。
这种粤西脑卒中康复服务快速复制到各地基层,为脑卒中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康复服务。
潘茂名中医药文化,已经通过国内就医患者传播开来,润物无声。

彭华正为人务实低调。
作为潘茂名文化联系人,我拉开了他的书箱,那一摞摞证书、聘书是闪亮的宣言。
今年三月,我们结伴自费出行,远赴浙江淳安山区寻找考察潘茂名“新都石室”修炼遗址。

暮春过后,立夏将至。
我们相约而来,到达浮山岭半山腰的超世寺。
这是潘茂名纪念地。
这里墙壁上悬挂着彩色潘仙画像,2017年我带领茂名日报社丘立贺拍摄并通过网络传播开来,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潘茂名画像,来自清代古籍《潘仙全书》。
面对潘仙画像部分破败,我们心情沉重,嘱托寺庙管理员莫姨加强维修管理。

潘茂名研究专家在根子超世寺考察。

伫立超世寺门前,我们眺望远方。
今年三月,茂名市委书记庄悦群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浮山岭生态保护工作,强调进一步做好浮山岭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工作。
乘着潘茂名文化发展的春风,我们更加坚定本土文化自信。
只见浮山叠翠,曲径致远,气象万千。

我们正处在古高凉的核心地区,回眸千年,在潘茂名故里的大地上,除了有杰出的基层中医生江洪亮、彭华正,还有潘茂名第40代中医药传承人陈伯缘、林巽权、李立万,潘茂名第39代中医药传承人吴朝平、李茂佳,潘茂名第38代中医药传承人潘金福,潘茂名第37代中医药传承人梁玉瑜……

源远流长,潘茂名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承任重道远。

我们还是回到一条古老的潘茂名签语吧,“济世有奇诀,救人须用心。
三天曾纪录,四海尽知名”。

(作者廖君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潘茂名研究院筹建办副主任、“潘茂名传说”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