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 通讯员 金一波 祝巧巧
在尚志村村口蹲了3年多的“拦路虎”终于消失了。
2017年的一个深夜,宁波市镇海区尚志村内主要道路上突然出现了两台半挂车车身,占据了小半个车道,村民驾车进出时容易发生刮擦;车头已不知去向,十多米长的车身破烂不堪,贴满了小广告,还长了杂草……村民对这两个“不速之客”厌恶不已,多次联系相关部门想把它“请”走,却因为缺乏执法权限、处置资金等原因而搁置。

作为城市一大顽疾的“僵尸车”,正逐步向农村地区蔓延。难题如何破解?最近,镇海区探索“僵尸车”长效治理机制,通过实施“团购”、“大会战”、专业评估等创新举措,取得了良好成效。
“僵尸车”为何处置棘手?
镇海区目前私家车保有量超过13.5万辆,但是小区物业登记管理车位只有5万多个。“僵尸车”的存在,挤占了公共资源,加剧了停车难问题。
“随意停放的‘僵尸车’常常遮挡驾驶人的视线,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有人甚至把它们当成储藏室,存在一系列安全隐患,还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群众意见很大。”镇海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车管所所长丁为民说。
“僵尸车”之所以存在,除了车主贪图方便外,还存在处置费用“倒挂”问题。镇海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潘春立告诉,一辆报废小轿车回收费用在200元左右,大型车辆回收也只有1000元上下,而卖给回收公司需要车主自己承担拖车等费用,很少有人肯做“亏本生意”,干脆一丢了之。
“僵尸车”处置起来颇为棘手,什么样的车才能算“僵尸车”,“无主车”如何处置,还有至关重要的执法依据,这些问题令各方争议不休,客观上导致治理难以推进。“如果停在绿化带、人行道、小区内部、农村宅基地等区域,交警部门就很难处置。”丁为民坦言。
“团购”“专业评估”“大会战”破解难题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4月底,镇海区政府在骆驼街道试点“僵尸车”综合治理新模式,从“僵尸车”的定义、整治职责认领、专业评估价值、明确处置流程等方面入手,3个月来已清理了55辆“僵尸车”。
6月23日,镇海区公安分局、镇海区住房和建设交通局、镇海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发文,将对骆驼街道试点处置“僵尸车”的经验进行提升和推广,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僵尸车”集中整治:
形成“大会战”——根据“僵尸车”停放位置,由各乡镇(街道)、公安分局、综合执法局、建设交通局、物业、村委会等认领,然后各单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置。对于联系不到车主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或物业可根据村规民约,公共停车场则根据管理制度向交警部门反映,经乡镇(街道)政府确认后,“僵尸车”会被统一拖移到专用停车场。
丁为民介绍说,按照2017年版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连续3个机动车检验周期内未取得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的,车辆会被强制报废。
为了减少“僵尸车”处置过程中的民事纠纷,镇海区还委托专业评估机构事先对车辆进行价格评估,将价值高的少量车辆先保留下来,确认车辆价值不大的,登报公告3个月后交由回收公司处理;车辆及车内物品处置由多方见证、全程录像。
潘春立告诉,政府部门对车辆评估、公告等采取“团购”,从而降低“僵尸车”处置费用,以节约财政开支。
它们走了,车位多了,群众笑了
截至发稿,镇海全区已经清理了240辆“僵尸车”,其中拖离141辆。数据背后,是群众满满的获得感。
尚志村村口的两辆巨型“僵尸车”,一辆车的车主迫于压力,自行进行了处置,另外一辆车则按流程进行了报废处理,村民们拍手叫好。
在骆驼交警中队民警的努力下,一辆被抛弃在田间多年、被人用来养鸡的报废面包车被回收,骆驼村村支书吴骏杰说:“又臭又脏的它总算消失了。”
20多辆“僵尸车”占据了蛟川街道临江社区的停车位,影响了文明城市创建,在蛟川交警中队民警和网格员的努力下,它们全部被清理。“现在小区停车位紧张的情况缓解了不少,环境也清爽干净多了,交警给力!
”临江社区书记胡维君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