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时光 丨 曾经的中山四路(中山故城电影院向阳浴室)

重庆文化主题书店

第619个故事

曾经的中山四路作者:恽宏世

故城时光 丨 曾经的中山四路(中山故城电影院向阳浴室)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重庆冠名“中山”两字的路有四条,分别是中山一路、二路、三路和四路。
唯有起于上清寺转盘,止于曾家岩周恩来纪念铜像广场的中山四路,名气最响亮。
这条弯曲的路,虽然不足一千米,却底蕴深厚。
尤其是自一九三八年重庆成为抗战陪都期间,它不仅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军工企业的中心,还是世界远东抗敌的桥头堡。

吴晚晴摄,中山四路

在这条街上,抗战遗址星落棋布,数不胜数。
有毛主席曾下榻的桂园,此园因曾植两株桂花树而得其名,园内一幢典型的中西结构公馆式建筑,至今完好无损,吸引无数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除此之外,还有国民政府总统府旧址(现市委机关内),国民党“情报王”——戴笠的公馆,国民政府行政院等机关单位的遗址。

戴前锋摄,重庆首任市长潘文华旧居(中山四路81号)

当然,我们也别忘了,陪都时的重庆也聚集了当时国内的文化名流,他们曾寓居或客住在这条街上,有大名鼎鼎的郭沫若、名震两党的柳亚子等等。
笔者在上世纪八十年初,曾居住在中山四路一校园内。
那时的中山四路已褪去了战时的光环,变成了一条普通的街道。
这条街上,机关单位、医院学校、商店餐馆、酒肆茶坊、影院澡堂遍布。
每天,人来人往,满街的人间烟火味和生活气息,让人至今难以忘怀。

九园包子

先回忆下“九园包子”。
此店店堂不大,可生意出奇的火爆。
这得益于它的名气和上乘的质量。

九园包子起源于1931年,老板叫苏泽九,早期的革命军军官,后挂剑隐退,由朋友资助在当年的较场口开包子铺,店招取其名第三字“九”,意寓“长久不衰”。

图源网络,侵删

九园包子有别与其它包子的地方,在于它用料精细,做工考究:吃起来那真是皮薄馅满,松泡爽口,酱香浓郁。
哪像现在的一些包子,香精味十足,皮厚似城墙,一口咬下去,难见肉馅,叫人大失所望。

那时候的九园包子,天天打拥堂,早餐时间更甚。
店堂前置两张大方木桌,桌上热气腾腾的笼屉从厨房魚贯而上,一屉售完一屉又上。
另外,桌上还摆有油条、麻元以及长条形的各色粽子,有豆沙、火腿、金钩,任你选择。
九园的粥羹也不逊色,八宝粥、银耳汤、糯米稀饭、瘦肉羹等,都教人舌下生津。

笔者的早餐,必到九园。
匆匆赶到,排队交钱取一小票(一块麻将大),转身到方桌处,递票接包,随即举包疾行赶往附近的人民路单位。
一路肉香,不用广告,九园包子早已家喻户晓。
现在回忆起来,虽然许多细节难以记清,但总有历历在目、依似昨日的感觉。

图源网络,侵删

向阳电影院

当年中山四路路口,往嘉陵江大桥方向,有一家电影院叫“向阳电影院”,它也称得上市中区的老电院影之一了(还有山城电影院、和平电影院、劳动电影院和五一电影院)。

向阳电影院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最初称为“合作电影院”。
这一名称时代感极强,那时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一切合作化,农村有合作社,城市里有合作电影院、合作医院等。
向阳电影院的位置,大致在今天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处。

向阳电影院临街朝西,简朴大气,左边开一小窗且配小铁杆,这就是售票处。
里面常年有一正襟危座的妇女,她是售票员。
稍矮的购票者,总会垫着脚,脚尖杵地,满脸堆笑吃力地递钱入小窗口,一番口舌后握票离去。

图源网络,侵删

影院外石梯边总会停一辆布满油污的单轮摩托车,那是“跑片员”的“座骑”。
当年放映的胶片电影,几家电影院共用,便是通过跑片员来传递。
这还回忆一趣事,有时电影正放在精彩之处,突然大屏幕上打出“片子未到,请休息”几个大字,瞬间大灯开启,映如白昼,紧接着嘘声此起彼伏… …此时,烟哥过香瘾去了、恋人松手、小孩嬉闹追逐,好不热闹。

向阳电影院没有楼座,只有一层放映大厅。
大厅呈弧形,可容三百余人。
设铁架木质靠椅,无人坐时,坐面直立椅中,便于行走和清扫卫生。
影院前十五排座位有一甬道,座分就此分单、双号两部份。
十五排以后的座位由两条过道隔离,分为三个部份,环大厅外有环形通道。
放映大厅楼上是放映室和行政办公室。

图源网络,侵删

进影院大门,有一大厅,厅内置一方桌,桌上整齐摆放电影说明书,任观者带走阅读。
那时电影票分甲、乙、丙三等。
甲票位置最佳,靠中间,视野开阔,音响清晰;乙票次之,座位设于大厅两侧;位置稍差的,就是丙票,属最前面两排或最后两排,以及两侧偏座。
这样的座位不是缩颈扬头看,就是探头探脑,从前排的头缝里观望。
当然,三种票也有三个价,相差不过两叁分钱,但感觉却是天壤之别。

向阳电影院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
反观现在的影院厅、放映吧等等,那真才是一个享受:装修豪华,仿皮沙发,配茶几,夏有空调,冬供暖气,还设有情人座,爆米花等零食一应俱全,让人眼花缭乱。
但价格也令我辈咋舌,已几十年未涉足此院了。

上清寺浴室

曾经的中山四路,有一家浴室叫“上清寺浴室”,地址在现渝中大厦处。
它曾是市饮食服务公司下属的四大浴室之一。
赘述几句,当年解放碑会仙桥的人民浴室,建设公寓内的建设浴室和位于中山一路的中一浴室,这些浴室已消失多年,只存在于我们这一辈的记忆中了。

浴室也叫澡堂,现在已难见其影,因为洗澡已是小事桩。
可在那个年代,却是一件令人头疼又重要事。

戴前锋摄,上清寺

当时民众居住条件简陋,不是住在依山而建的吊脚楼里,就是苏式筒子房,亦或陪都时遗留下的砖木结构穿斗楼房,厨房、厕所都是公用,又何来私人卫生间。
人们有到单位锅炉房蹭热水洗澡的,有持票跑几里去厂矿沐浴的,当然也有在家烧一锅热水,关门闭户,大木脚盆,小搪瓷盆齐上阵,凑和洗洗的。
真是苦涩的回忆。

上清寺浴室与别的浴室没有什么区别。
它临街而设,进门有一木梯,顺木梯而下,左为男宾室,右是女宾室。

男宾室设大池,每位两角钱,另供简大池,价格一角二分,其区别在,简大池无床位,只供一木柜存放衣服和随身物品。

先买票并赠一块火柴盒大小的肥皂,然后持票推开厚重的棉门帘,一股热气扑面而来,雾气弥漫整个浴室,顿有置于云雾之中的感觉,可谓未洗人先爽。

图源网络,侵删

在你还未分清东南西北的时候,“咚”的一声传入耳里,那是堂倌(服务员)给你扔来的板板鞋的声音(板板似日本人常穿的木屐,即用木料按脚形做的鞋子)。
随后,堂倌会向里面呼到“又来一位”。
另一面,身裹浴巾的服务员迎上来,你若是洗简大池,他就指有衣柜处,下面的事,便是你自已处理了;你如果是洗普大池,堂倌定会笑脸相应,一边与你搭讪,一边接过你的随身物品,引你入位,在旁接下你脱下的衣裤,用皮带或裤带拦腰束紧,再用三余米的竹杆,撑起吊到房梁上,悬空保管,绝对万无一失。
如此这般,你尽管放放心心去泡澡沐浴。

洗完澡,一身轻松的你,回到床位,堂倌会及时递上热毛巾,待你神清气爽的时候,服务员就来和你吹吹牛,问你来一杯花茶不?需不需舒筋捶背和修脚,最后问你,皮鞋上不上点油。
这一切都由你带的“银子”而定。
现在回忆起来,那是价廉服务真,绝对到位。

说到修脚这一行业,就不得不提上清寺浴室的裴师傅。
裴师傅当时三十出头,个头不高,脸白小眼,一看就属于精明利索的人。
据说他是当时重庆城,为数不多的特级修脚师之一。
他修脚小心细腻,刀似蚁爬,割“鸡眼”更是一绝,不划痕不渗血,刀起“鸡眼”落,除你行走之苦。

若干年后,我在重庆一商圈偶遇裴师傅,西装革履,面含春风。
握手寒喧,他告诉我现在已开了几家修脚店,生意也不错,家里儿孙满堂,过得很知足幸福。
望着裴师傅的背影,眼前又浮现他当年握刀劳作的影子,心生敬意… …

---▽▽▽---

曾经的中山四路,这条路上的九园包子店、向阳电影院,还有裴师傅工作过的上清寺浴室等等,都不复存在,旧迹难觅。
如今,当你行走在这条路上,两旁大树合抱,遮阴蔽日;路边的花圃土坡,草木葳蕤,绿意盎然;还有鳞次栉比的文旅书店、陈列馆、商店银行等,令你在喧闹里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在厚重中体验到今天的从容和宁静。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