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周,作为2023年20项民心工程之一,15公里的“海河蓝丝带”自行车骑行道,为市民打造了新的全民健身目的地,也有人说为马拉松撑起了FACE工程,属于我们格外擅长的一举多得的好事,鼓励健身也得民心,也看到越来越多不同年龄段的骑行人的出现,虽装备程度不一,但统一都捂着鼻子,确实得先晾晾味儿…
前几日,中环线西南楼的一起交通事故,公交进站、电动车家长、网约车乘客,某重小学生,具体情况不再赘述,本区家长基本都了解,让人痛心,惋惜,有意外的因素,但更深层的是我们交通参与者交通意识的积重难返,城市交通管理的沉疴难起。
交通管理并不很懂,但作为一个普通市民,作为一个骑行爱好者,作为一个学生家长,有些事不吐不快。

02
我们交通的几大常态:
1、机动车行车占用非机动车道,不堵车还好,堵车就彻底挤满,高峰期,非机动车道机动车双车并行情况已成为常态。
2、机动车停车长期占用非机动车道,行人和非机动车只能借道机动车道,骑行人右手边的每路过的每一辆车,都时刻防着有司机开门。
3、家长接学生,高峰期路边停三排是常态,呈连绵起伏状,骑行人只能直接干到路中心,更不用说外卖电动车的疯狂。
4、还有停车随意,变道随意,逆行随意,太多太多只顾自己方便的私家车司机。
5、想不到更多了,期待私信补充…
总而言之,天津所谓的非机动车道只是汽车与汽车之间的缝儿。
03
工作原因,经常各个城市流窜,
比如,重庆大连这种地形没法比,不要想骑车了,还得时刻牢记手刹,想办法停住车;
比如,武汉对停车开门有严格的处罚力度,靠边停车后,必须开右侧门上下车;
比如,杭州因为多年前的“70码”事件,全国践行最早的机动车礼让行人扣分罚款,现在已经被评为世界第七的自行车友好城市;
比如,广州在支撑全龄友好城市、儿童友好示范城市,压缩既有机动车道宽度或者数量增设非机动车道,也尽量实现电动自行车、自行车物理分隔;
比如,北京一些地方创新举措,让机动车道把最边上的车道留给停车用。
有些不错的方式是不是至少在各个学校门口进行试运行推广?
04
强烈希望,乘车人不开左侧后车门,开门也永远记得用距离车门较远那只手去那开门;
强烈希望,司机们停车周全些,开门小心些,别磕到旁边车门,别给弱势群体造成困扰,
强烈希望,电动车驾乘人备齐安全帽,质量好的帽子车轱辘真的压不动。
05
能不能,交警以后可以在蓝丝带停车贴条,
能不能,继续推广左转弯车道是变为从最右侧通行,
能不能,不只在临近医院入口才发现护栏齐全的非机动车道,
能不能,再加大力度检查电动车骑行人的头盔,
能不能,增设更多的自行车专用道路,结合当下人们追求健康的心态,会大大提升城市通行效率,
能不能,再多做一些交通安全的普及,
哪怕继续再把小时候火车站那种吓人的事故图片放出来,有时候直接震慑要比好言相劝效果好得多。
梅·胡说
我们得承认,经济快速发展的前些年,感觉刚刚从二八大杠上下来,就开上了私家车,
城市道路的建设远远落后于“汽车社会”的推进,司乘人交通意识也完全没有跟上。
飞机出事立刻对机长们心理疏导,
电动车充电着火了立即严查上楼,
狗咬人了就马上宣传普及、围猎,
学生心理出问题马上全区开家长会,
一个城市一天几百起大大小小的交通事故,是不是也要再提起一些重视,
不要因为整个时代的奔忙奔跑,就忽略那些摔倒的人。
是不是可以“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拉网排查,消除隐患。”
让乱占道,乱停车,乱开车门,不戴头盔等行为变得像“遛狗不栓绳”一样人人唾弃,
城市建设也需要一些内核的不断提升,不能只是用蓝油漆喷jǐu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