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个月时间让小患者开口(患者治疗漫画一个月实习)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康复科的墙上,画着五彩斑斓的灯笼,还有舞龙、放烟花、点爆竹,一派欢歌悦舞的热闹场景。
这幅用时10天才陆续绘成的精细画作,是为庆祝春节而作,出自实习医生游舒贻之手。

2018年11月,游舒贻从福建中医药大学来到中山六院康复科实习。
她没想到,自己的绘画兴趣,与本来不搭边的工作,发生了化学反应。
她呆萌的漫画,成功“俘获”了一些特殊患者的心,竟成为治疗的一个“利器”。

她的梦想是,希望能绘画用于康复治疗做得更系统化。

花一个月时间让小患者开口(患者治疗漫画一个月实习)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游舒贻用她的漫画帮助患者康复。

花式漫画只为跟小患者互动

来到中山六院康复科实习的第四个月,游舒贻轮转到了作业治疗部。
所谓作业治疗,是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通过一些作业活动,对身体上、精神上等有障碍的患者,进行评价、治疗。

一天,游舒贻的同事接手了一位特殊的小患者,12岁的伊伊(化名)。
她坐在轮椅上,一侧身体不能动弹,声带也因插管受损。
对治疗很抗拒,始终保持沉默,医生无从下手。

事后游舒贻才知道,伊伊因血管畸形突发脑出血,手术后右侧身体偏瘫。
小小年龄却遭遇此般痛苦,引起了游舒贻的关注。

“在康复治疗中,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中山六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王于领说,如果不能正常沟通,医生的康复指令就不能实现。

12岁的女孩会喜欢什么?游舒贻灵机一动,或许是漫画。
在此之前,治疗师李娴发现游舒贻爱绘画,已经让她用绘画来装点科室。

游舒贻画了网上流行的表情包“穿秋裤的小鸡”。

游舒贻尝试着接手了伊伊,“那时候,我心底是没底的,因为不确定伊伊对我的画是否感兴趣”。

最开始,她画了网上流行的表情包“穿秋裤的小鸡”。
先用黑笔画出轮廓,再用黄笔、蓝笔给小鸡上色,“一边画一边提醒她注意我在画什么,用哪种颜色的笔”。
但伊伊只是从旁观看,并不说话。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游舒贻尝试了动物、星星、花朵等图案。
她每天花一个小时,给伊伊变换花样,画不同的漫画图。

“她第一次开口叫我姐姐”

事情在某一天终于发生了改变。
在需要上色时,伊伊突然给她递了支笔。
游舒贻心中暗喜,伊伊愿意跟她互动了。

这些天接触下来,游舒贻发现伊伊虽然不爱说话,但好奇心很强,“听我讲一两句话,就会转头去看其他人在做什么”。
为了让她更加专注,游舒贻也想了个办法,先在白纸上画一个卡通形状,然后引导伊伊选择喜欢的颜色涂满空白。

游舒贻画的穿裙子的小鸡。

不止于此。
因为长时间住院治疗,伊伊的数学能力停留在一年级水平。
游舒贻把枯燥的数字加减,转化为可爱的糖果算式。
在纸上绘出不同数量的糖果,让伊伊计算。
从10以内的加减,逐步增加到20以内。
偶尔,伊伊也会耍赖,不愿意学习,游舒贻只能耐心陪伴。
出院时,伊伊的数学已经提高到三年级水平。

经过一个多月的陪伴,伊伊终于愿意开口讲话了。
“她第一次开口是叫我姐姐。
”伊伊和医务人员的互动也在慢慢增多,伊伊的妈妈明显感受到,孩子比之前开朗了。

画面灵感源于患者的喜好

患者的喜好,是游舒贻的灵感来源。

一位70多岁的阿婆因为偏瘫,右侧肢体无法活动。
“她的康复目标就是保留健康一侧的功能,手部需要做训练做精细动作”。
经过沟通,游舒贻得知,阿婆也喜欢画画。

为了让喜欢喝茶的大叔来涂色,游舒贻画了只茶杯。

一开始,她用线条简单、形状宽大的卡通图,让阿婆拿不同颜色的画笔填满空白。
当阿婆可以适应填色练习后,游舒贻尝试增加难度,设计了线条复杂、形状紧密的花朵,“要求她一朵一朵地涂,而且每一层要用不同的颜色”。

为了让喜欢喝茶的大叔来涂色,她便提前画了只茶杯。
治疗时,就让他给茶杯上色,来锻炼手部精细功能。

逐渐上手后,游舒贻继续扩充漫画的用途。
“你心情好吗?”、“你觉得天气怎样”、“你吃饭了吗?”……近10张漫画,均形象生动地画着各种回答选项。
这是游舒贻为了进行患者康复的认知评估,所绘制的图。

一般来说,康复科接到患者后,会通过图形、文字来测试认知水平,对患者做一个综合评估。
以前,作业治疗部用固定的表格模板来测试。
即使有图形,也是黑白色的动物图形。

游舒贻发现,这样的测试表格,不够有趣,可能会让本来就恐惧不安的患者更加紧张。

利用业余时间,游舒贻设计了一套彩色的漫画组图。

于是,下班后她利用业余时间,设计了一套彩色的漫画组图,更新了测试问题。
比如“你最喜欢吃什么?”的图上,就画了水果、肉和蔬菜,让患者选择,十分生动有趣。
这组图也适用于所有需要评估的患者,“用这些图画,会增加患者的兴趣,沟通做测试更顺畅。

王于领说,当患者语言表达有障碍的时候,医生就要采用眼神、手势或者其他媒介进行互动沟通,绘画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媒介。
绘画疗法尤其适合不善言谈或是对言语治疗有阻抗抵触情绪的患者,而且无年龄限制,成人或儿童都可通过该疗法宣泄调整情绪,修复心灵创伤,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

她的画让病房变得温馨

游舒贻从小偏爱绘画。
妈妈是学习美术的,虽然更希望她学习书法。

为了让学医没那么枯燥,她上课时,还会在笔记本上画出器官解剖图,便于理解记忆。

游舒贻的上课笔记。

在康复科的墙上,游舒贻庆祝春节所作的画还留在上面。
灯笼、烟花、爆竹,一派欢歌悦舞的热闹场景,“很多患者家属进来都会很兴奋地说,这里的环境好温馨”,李娴说。

为了不耽误工作,她通常是在下班后利用休息时间来画画。
墙上的春节图,都是她绘上去的,一笔笔,连续花了10天时间。
至今,游舒贻在中山六院康复科累积绘的漫画已有几十幅。

医院墙上的春节图,游舒贻花了10天时间完成。

这个看似无关的兴趣,却在实习期间派上用场,甚至达到治疗患者的效果,“画画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还能帮助别人,我觉得还是很骄傲的。

游舒贻说,如果以后继续从事治疗的工作,“希望绘画用于康复治疗做得更系统化。
”王于领甚至建议游舒贻,可以根据绘画设计一个APP,让患者出院以后在家里也能进行康复训练。

今年6月,游舒贻为期一年的实习就要结束了。
离开前,她打算设计一幅以康复医学科为主题的画,作为纪念。

追梦宣言

画画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还能帮助别人,我觉得还是很骄傲的。

如果以后继续从事康复作业治疗的工作,希望能把绘画用于康复治疗做得更系统化。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南都人物工作室

采写:南都 阳广霞 实习生 鄢敏 通讯员 简文杨 李饶尧

视频:南都 刘威 李琳

受访者供图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