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韵皖乡:诗画黄山(黄帝神仙峰峰比作让人)

游黄山,最惹眼的是看它的峰林地貌。
黄山有名有姓的山峰大峰三十六,小峰三十六,大大小小七十二峰。
唐代名僧释岛云诗云:“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
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
这山中的莲花峰、天都峰、玉屏峰、狮子峰、鳌鱼峰、丹霞峰等等,峰峰奇绝,峰峰灵秀。

黄山,是一幅水墨画。
这不是形容。
黄山由坚硬的花岗岩构成,岩体本身就呈灰黑色,平日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山岩显得遒劲刚毅,若遇下雨,整个山体便成了水墨山水大写意,那种大自然随性泼洒晕染的画卷,直击人心,让人痴迷,让人沉醉。
古人称黄山为黟山,大概是说,黄山是水墨丹青绘就的山。

黄山,集天下山岳之奇、峻、险、秀于一山,皆达极致,众山难以企及。
如果将泰山比作山东汉子,魁伟粗壮,将华山比作西北汉子,健硕挺拔,将恒山比作游牧汉子,狂野豪放,将嵩山比作武林高手,腾挪劲健,那么,黄山则更像一位南国山水滋养的帅哥俊男,身形矫健而灵动,且不失儒雅潇洒。

徽韵皖乡:诗画黄山(黄帝神仙峰峰比作让人) 建筑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黄山“无山不峰,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由此衍生的“四绝”,无不为人称道。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中,以黄山特有的“黄山松”为胜。
黄山松以石为母,根扎岩隙,干曲枝虬,针叶粗短,那松,忽悬、忽弓、忽卧、忽起,大自然放任其在山巅、石台、崖壁、岩缝间,肆意地生长。

黄山真能称得上“观止”吗?存疑者其实不少。
与徐霞客同时代的旅行家黄习远在疑惑中登上黄山,至后海边,见烟云中一峰耸峙,亦真亦幻,如入画中,叹曰:“真正绝妙,到此方知”,欣然提笔留下“始信”二字。
清初,黄山脚下的太平县县令陈九陛亦疑游侠之说,至始信峰,方悟“观止”并非妄言。

黄山之奇绝奇美,本乃天造地设,而人们更愿意相信黄山之美是借助了某种神力。
隋唐以前,黄山一直是道家仙山,三十六大峰皆为神仙“会所”,一则登山路途艰难,二则凡人不可近,因此,只留有会稽太守陈业“洁身清行,遁迹此山”的记载,后来神与佛共享此山,民间则依然尊奉此山为仙山。

这座水墨仙山为何由黟山更名黄山呢,只因“仙”故,看看这琼天玉宇中的座座仙峰,听听这仙峰的仙名:轩辕峰、炼丹峰、仙人峰、上升峰、仙都峰、道人峰、望仙峰,再想想这山中出现的第一个道观——浮丘观,似乎已无须揣度,这山必定与华夏人文始祖、道家古仙人轩辕黄帝有着莫大的关系。

从前的从前,浮丘公对黄帝说,有个地方“云凝碧汉,气贯群山,神仙止焉”。
于是,黄帝率左右丞相容成子、浮丘公等一干人到此,踏遍七十二峰,采药千百味,垒灶炼丹,历炼八个甲子,终成仙丹。
黄帝服丹,祥云骤现,馨香蒸腾,笙歌四起,天花四散。
在众仙的接引下,黄帝羽化,飘然升天……

“梨园大腕”唐明皇李隆基听了流传千年黄帝升仙的故事,倾慕不已,于天宝六年赐改黟山山名为黄山。
风流皇帝仰慕神仙,浪漫诗仙也想做神仙。
李白在送别友人至“仙人炼玉处”,见“羽化留馀踪”,便叮嘱友人,“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我们凡人是做不成神仙的,但不时会想过一过神仙般的日子。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