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的“70个新中国第一”」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长春造(坩埚玻璃光学仪器全国)

当时,从英国回来的王大珩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前身)。

他几次来到东北,经过详细考察,建议把仪器馆设在长春。

当时,在王大珩的心里就是要把长春建成像德国“蔡司”那样世界闻名的光学城。

「吉林的“70个新中国第一”」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长春造(坩埚玻璃光学仪器全国)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王大珩邀请龚祖同加入长春仪器馆,负责光学玻璃的试制工作。

龚祖同十分兴奋,欣然接受这份工作,并积极投入研制。
从1951年春提出设计试制车间任务书后,即刻奔走联系建筑设计和施工单位,当年动工,并完成厂房的建造。

1952年秋,一批大学生因国家建设需要,提前从大学毕业,分配到长春仪器馆,到了光学玻璃实验室工作。
当年,分别成立了化学组、原料和配料组、坩埚组、熔制组、检验组和行政组。

大家从修复煤气炉、设计油喷雾器、敷设煤气和油管道、定制特型耐火材料和建造炉窑等做起,从无到有搭建起光学玻璃的熔制车间。

300L容积的大坩埚是一个关键材料,由龚祖同亲自指挥做坩埚工作。

1952年7月,坩埚组制造出300L大坩埚,10月中旬大玻璃熔炉开始烤炉,其间经历了坩埚几次在烤烧过程中开裂而遭受失败;有时坩埚已加热到1400℃,开始加玻璃生料,而到熔化时,又破裂了。

大家不怕炉前高温,把破裂的坩埚取出,还要把流入炉内的玻璃液清除。
龚祖同夜以继日和大家一起生活在炉边,大家全身心地把精力灌注炉内坩埚里的玻璃中。

1953年的农历除夕,第一次获得了300L一大坩埚的光学K-8玻璃。

它,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的历史,也为新中国的光学事业揭开了发展的序幕。

从1960年起,根据军工任务要求,又开展红外玻璃的研制。
首先研制成功N-344耐高温钛硅酸盐和铝钙锗酸盐等红外玻璃。
其后,研究了硒化铅、碲化铅在玻璃中的着色机理,得出了新型红外滤光片玻璃新品种系列,获得1964年中国科学院优秀成果奖,并获1965年国家发明奖。

而后,激光玻璃、无色玻璃相继问世。

如今,长春光机所的光学玻璃,广泛用于相机、望远镜和航空航天等光学系统,并延伸到工艺品玻璃行业。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王小野

编辑: 梁欢欢 吉网热线:0431-82902222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