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郑州12月8日消息( 夏莎 通讯员 崔溦溦)12月8日10时58分,G4830次列车正点从郑州东站发出,标志着济郑高铁全线贯通运营。自此,豫鲁两省再添“新通道”。
济郑高铁全线通车,张晓森乘车体验(央广网发 崔溦溦 摄)
11时56分,当G4830次列车安全平稳驶出济郑高铁郑州局管界后,坐在车上的郑州东高铁基础设施段濮阳东高铁综合维修工区工长张晓森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只要列车安全,我们付出再大的努力都值得。”

凝心聚力担使命
张晓森所在的工区负责着济郑高铁已开通和建设中两段线路的检查维修工作。由于工区人员有限,且两段线路“天窗”时间一个在白天、一个在深夜,职工们需要两边来回跑、连轴转。
作为工长的张晓森更是一刻不敢停歇,统筹安排生产计划,冲锋在前卡控作业标准。尽管家就在新乡,但他一个多月才回一趟家。
张晓森正在整理高铁作业工具(央广网发 李佳文 摄)
今年6月的一天夜晚,濮阳地区突降大雨。达到出巡警戒后,张晓森立刻组织进行雨中巡视和看守,一直坚守到次日凌晨2时巡线结束。6时整开始的南乐站“天窗”作业,张晓森一分钟也没耽误,出发前还默默钻进食堂,给大伙儿做了一锅热腾腾的蛋炒饭。
张晓森正在查看作业计划书(央广网发 李佳文 摄)
身体力行胜过千言万语。看着工长埋头苦干,人困马乏的班组重新振作起来。他们跟着张晓森从夯实业务技能做起,在学习中交流心得,共同成长,同时也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可以实现目标。”张晓森说。
精检慎修提质量
2023年7月,济郑高铁濮阳至鲁豫省界段进入静态验收阶段。其中,桥涵验收令张晓森最为印象深刻。
墩顶检查是“惊险刺激”的胆量测试,要沿着近90度,宽40厘米的检查梯爬至12米高的半空中,在约2平米的桥墩顶面小心测量。桥梁内部检查则是“蒸笼”般的耐力考验,梁内空间几近封闭,空气闷热,光线昏暗,让人十分难受。
张晓森正在对济郑高铁济濮段进行线路精测精调(央广网发 李佳文 摄)
张晓森为了保证验收进度,每次出门都会带上干粮,平均每天徒步12公里……也正是靠着这一股拼劲,在他的带领下,验收组累计发现各类缺陷449条。
为了进一步提升设备质量,张晓森紧接着组织开展精测精调工作。
他结合多次现场核对,研究制定整治方案,带领上百人的精调小组,对线路轨距、水平、高低等指标进行精细化调整,经常在线路上顶着烈日,一干就是一整天,眼睛在夏季紫外线的刺激下布满了血丝。
张晓森正在对济郑高铁济濮段进行线路精测精调(央广网发 李佳文 摄)
“每公里线路有456套扣件,5928个零部件,每根螺栓都被我们摸得锃亮。”张晓森晒得黝黑,笑起来一口白牙格外显眼。最终,该段线路轨道质量指数下降到1.47,这一成绩在全路名列前茅。
多措并举保安全
不同于其他线路,由于济郑高铁是豫东北地区的第一条高铁,沿线附属设施配备不够完善,周边群众铁路安全意识较为淡薄。
为确保路外环境安全稳定,解决高铁运输安全的后顾之忧,张晓森针对沿线环境特点,每周编制外部环境检查计划,带领职工采用步行巡视、添乘列车等方式进行全覆盖巡视检查;用好“双段长”机制,定期联合地方政府巡视检查,并现场协商制定整治方案,消除“老大难”问题。
“除了排查按周期,路外宣传我们也做到了每周全覆盖。”张晓森介绍,为增强沿线居民的爱路护路意识,他们每周上门“送课”一次,进行铁路安全知识宣传教育。
张晓森正在核对检查数据(央广网发 李佳文 摄)
农忙了,他们到田间地头;农闲了,他们到屋里炕头。他们通过日复一日走家串户,算明白安全账和经济账,沿线百姓纷纷表示,“维护铁路运输安全,就是维护自家利益。”
除了靠着一双“铁脚板”,张晓森和同事们还积极利用无人机在空中进行俯拍,及时收集铁路沿线轻飘物、彩钢瓦、沿线烧荒等影响高铁安全的隐患信息,迅速整治,保障了高铁正常运营。
“我最大的希望是,高铁每天都能安全畅通!
”作为豫鲁新通道的守护者,张晓森道出了心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