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已经消失了,还能看到它的内心吗?
5月14日,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嘉兴市文物局)联合主办的东塔寺遗址考古成果论证会在嘉兴举行。
嘉兴东塔,嘉兴人熟悉。七塔八寺,是嘉兴的城市记忆,东塔寺和东塔,便是重要的城市坐标。1968年,破败的东塔因建设等原因被拆除并清理地宫,出土文物28组藏于嘉兴博物馆。至20世纪末,东塔寺地面建筑基本无存。

东塔老照片(图片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下同)
2019-2022年,嘉兴文物部门对遗址区域进行了详细的考古调查勘探,在地块内发现了东塔寺山门前石桥、河帮岸、东塔塔基、大殿基址及寺院后部建筑基址等遗迹遗址。
2023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嘉兴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嘉兴博物馆开始对东塔寺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
如今,发掘还在继续。来自北京大学、云冈研究院、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国内考古与文物保护界的多位专家来到遗址现场。下午,论证会的最后,专家们给出了一条评价——
遗址遗迹保存完整、时代明确,是国内首次完整揭露的、结构处理最为复杂的塔基遗址,代表了北宋时期江南建筑基础做法的最高水平,体现了古人对水乡潮湿软土环境卓越的适应能力。
遗址现场考察
我们看完这句话,都能感觉很厉害。但是,东塔的身体已经不在了,怎么发现和理解这一“最高水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说,我们做宋塔的专题调查,一般研究的是地面部分,这当然能够代表建筑的技术。但是,地下塔基的部分,需要考古发掘才能揭示,这样我们对塔的技术才能有完整的了解。
身体好不好,小时候的底子起了很大的作用。
也就是说,塔基,知道一切。
【1】
震撼、复杂、科学,是专家说得最多的关键词。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珂帆说,塔基主要由夯土砖石、缸基、木板木桩组成,从内至外有多层板桩组成的加固结构,结构之复杂考究甚为罕见。
怎么个考究和罕见?
东塔塔基遗址
周珂帆说,营造时,先挖较大深坑,坑底打下密集桩基,坑内还要换土,逐层夯筑并在其中建造木构框架,整体可分为三层——
上部地梁,已于1968年拆塔和清理地宫时取走,现仅余沟槽痕迹。根据这些痕迹可知,塔基上层承重面由东西向和南北向地梁上下叠压组成,部分地梁外侧下铺青砖,整体向中心倾斜。
再看中部结构,这是一个“实饼饼”的套中套套套套……结构。先别晕,以下描述更头晕,可以边看边脑补——
最外面,由内而外,有三层木框套箱。再往里,各木框又由四层竖立的木板叠成。这个结构再往里,还可以分层——中心位置,在桩基上放置内箱,外侧横置枕木,枕木上方还铺一层木炭,上面再平铺“井”字形木板。
去年年底,考古队发掘到中心位置的木框时,有些紧张。
20世纪60年代,遗址区域先后建造了民丰造纸厂和冶金机械厂职工宿舍,1968年,东塔拆除,地宫出土文物由嘉兴博物馆保存,经整理汇总,共计有玉、石、玻璃、铜器等文物28件(组),时代从宋至明。
周珂帆想,有没有可能下面还有早期的地宫?
清理完,并不是。它是塔基的一个木构结构,地宫还是在上面,在1968年已拆除。
这个让周珂帆有点紧张的中心位置的木框,是“井”字形的,而且一共有四层,各木板厚约14cm,高约45cm,长约210cm,已清理的东西两侧最上层木板外侧各刻一“吉”字,南侧第二层木板内侧刻有三个“吉”字,还有墨书大字,但难以辨识。
专家正在考察塔基“井”字形木框
良渚人看到这个“井”,可能也会激动,这不是传承了我们的造井技术吗?
良渚考古学家已经先替他们激动了。
“几千年传承,一点没变。”良渚水利系统重要发现者王宁远发了一个朋友圈,PO了三张对比图。
良渚水井
良渚时代的木构水井,就是“井”字形套箱组合,和东塔塔基的“井”字形木构结构一样。“一层层嵌起来,变成一个整体,这种做法几千年都没有变过。包括青淤泥的材质,也跟良渚水坝用的一样。”
东塔塔基的井字形木构
良渚古城内钟家港遗址大木作
再看边上两根地袱方木,有牛鼻孔。良渚古城钟家港遗址发现的大木作两端也有。钟家港的大木作可能是用来造宫殿(大小莫角山)的地梁,或者房屋梁柱,所以这样的牛鼻孔,一来方便运输,二来装配时,也方便吊装。印山越王陵大木作的两端也有。
此时,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造塔基时,古人如何用两端牛鼻孔吊装木框的画面。
【2】
最大的震撼,来自52口大陶缸。
“井”字形已经很考究了,但“井”字形木板交叉位置的上部,居然还放了52口大陶缸。
东侧部分于1968年拆塔时取出有破坏,从平面整体看,缸基中间形成了一个“亞”形空间,我们看这张俯视图就有感觉——
一座塔里,为什么放了52口大缸?
先看大小——将将可以蹲一个周珂帆——缸口内径1.1-1.2m,内深95cm,缸底内径40cm。“我蹲进去差不多,大高个儿比较费劲。”瘦瘦的她说。
大陶缸
陶缸外侧沿口,用一圈竹篾或木片加固,宽约8cm。整个缸外,还裹有白灰,经检测含有糯米。建造时每裹一层白灰,就在外夯一层土。这点很多人有经验,糯米是很好的建筑材料,有加固作用。
你大概重点想问,陶缸里装了什么。
下方为夯土层;靠上有一层木炭、一层铁屑(铁器碎片);此外还散了一些铜钱,以北宋为主——这也是考古人断代塔基年代的关键证据。
陶缸内部的铁器碎片
从塔基夯土,以及在陶缸内部出土的铜钱及瓷片,可以判定东塔塔基为北宋修建,再对应文献记载,确认为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重建时修筑。
史料记载,东塔多次毁于战火或荒废,不断重建重修,多次易名。最后一次重建在明太祖洪武壬子年(1372),此后仅有修葺,直到1968年被正式拆除。
从考古发掘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信息,南宋和明代重建东塔,并没有重建塔基,而是直接使用了我们现在发现的北宋原有塔基。
缸里,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宝贝,只是土和砸碎的铁。这也引发了专家们的讨论:是加固结构,还是和宗教仪式有关?
塔基中放缸,并不奇怪。
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主任黎毓馨说,2003年,江阴悟空寺塔发现塔基遗址,这个塔建于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塔基放了7口大缸。和东塔一样,它也处于软土基的环境。放大缸的情况,在宋代有普遍性。他认为,还是跟建筑结构有关。
补充一句,中心位置的木框套箱总共也分了3层——
中间是“井”字形木板和52口缸。缸基外侧,为第二层中箱,外面有木桩、木板、木梁加固。再外侧,是第三层外箱,外侧也有上下交错的多层板桩组成的加固结构。
第二层套箱
看晕了吗?反正我是晕了。
周珂帆说,目前所知复杂结构的塔,一个是宁波天封塔,还有上海青龙镇隆平寺塔。但是,天封塔虽然也用了这几种材料,用了一些缸基和木桩,然后底下铺了一圈,但做法没有东塔这么复杂。
【3】
为什么那么复杂?
古人考虑周到,把所有会发生的问题想在前面。
东塔寺遗址,在南湖区南湖街道东塔路,靠近现在的市中心。距离嘉兴老城中心以东约2.1公里,在老城外。遗址两边,一侧是居民区,另一侧之前是工厂,如今已经搬迁。
再往前看,塔还没拆之前,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塔寺周围有一水环绕。20世纪60年代,这里先后建造民丰造纸厂和冶金机械厂职工宿舍。
东塔老照片
讲地理位置,是为了说几个问题。大部分古塔会选择建在山上,特别是石山上,这样地质条件好。像雷峰塔、南高峰塔,塔基本建在基岩上,只要把基岩找平,塔就稳了。
但东塔不在山上。江浙地区,很多塔的周围都有水系。嘉兴是太湖南岸的湿地,软土之乡,地基湿软,土壤条件对塔很不友好。造一个平面铺开的建筑,比如衙署,相对好一点,基址只需要简单处理,地下打地钉,层层夯筑。但是,身材高大的塔,对地基的要求就非常高。
平湖有个明代建的塔叫报本塔,顺治十六年(1659年)突然倾圮,过了27年,到康熙二十五年(1686)又倾危,过了两年重建,只好改七层为五层。主要原因就是地基先天不足。
造东塔的工匠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们决定想办法,目的明确:地基打稳,塔别倒。
周珂帆提到,塔的重量比较大,往下压的时候,土壤受到挤压,会往外侧挤,所以,塔基的牢固度很重要。一要承受“身体”的重力,另外还要从外侧把它顶住,不要让土往外挤出来,不然塔就会得“腰椎间盘突出”。
千年前,工匠和设计师的用心良苦,在考古发掘时,才能亲身感受到。
考古队员发现,塔基营造时,坑底打下密集桩基,坑内还整体换了土,为的是改变原始湿软地基。
换土夯筑的同时,又用了多种材料技术:木桩、木板、缸基、夯土等等。为啥?每种材料起的作用不一样。比如套箱及外部加固结构,可以支撑土壤外挤推力。缸基,用于整体加固,支撑土壤外挤推力。枕木、平铺地梁,可以隔层受力。
这么一套塔基的组合拳,是少有的早期潮湿土壤复杂塔基的考古材料,对我们现在研究宋代建筑营造技术有重要意义。
第三层套箱结构
我们在塔基结构中看到的几层木板,每一层木板外侧,都设计了向内抵住的结构,保证它不往外挤。包括缸基,也都设置在塔的外侧,而不是在塔的正下方,这样形成一个圈圈加固的防护措施,减少了塔的变形和不均匀沉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教授徐怡涛,也提到了缸内填夯土的细节。“古人做这个缸基,是认为它有结构作用,缸内比缸外侧的结构作用更大。一个缸一个缸密集排列,一定有结构作用。所以真正承重的,不完全是缸外,缸本身也是,加大数量也是加大了稳定性。”
“塔基的建筑工艺讲究、复杂、独特,就是创新性的体现,从结构来看,很成功,高度基本没有下沉,给塔的基础做一个稳定的荷载,你不能说承载力多大,主要是解决了沉降的问题。”徐怡涛说。
郑嘉励说,我们研究宋代,科学技术是很重要的一块。“我个人认为,江南软土之乡的高塔建筑,最能代表科技水平的,恰恰是塔基的处理,东塔可以说是武装到牙齿了,屹立千年不倒,就是一个证据,说明它的基础非常稳固。”
【4】
但是,宋代的高科技,让文科生看完头晕的塔基结构,在史料上,几乎没有记载。
云冈研究员院长杭侃提到一个思考的方向:“可以再查一查地方志,还不是光查一个地方。另外,乡贤名人的文章里有没有记载?嘉兴出了很多名人,比如朱彝尊,写过《云冈石佛记》,我以前不知道他就是嘉兴人,后来就葬在嘉兴。”此外,他提到严耀中先生的《江南佛教史》《中国东南佛教史》,也可以作为知识背景来理解。
包括东塔的始建年代,在《至元嘉禾志》中没有记载,直到清代《康熙嘉兴府志》才出现:隋仁寿年。
仁寿年间,隋文帝先后三次派高僧和官员分赴一百多个州,命地方建塔封函供养舍利。仁寿元年(601)六月,他派沙门三十人,到三十州奉送舍利,苏州为虎丘山寺,而嘉兴在此时为县级建制,属苏州。嘉兴设秀州的时间,在五代吴越国钱元瓘天福五年(940),所以,清代方志所记东塔寺在隋仁寿元年(601)建塔供养舍利这条记载不可靠。黎毓馨认为,这一条史料不能成为东塔始建立论的依据。而且,隋文帝敕建的佛塔为木塔,基本单层为主,不可能建这么高层。
再加上这条史料出处时间过晚,也存疑。
1968年拆除东塔清理出土的器物中,包括玉的绦环,这在宋墓里出土很多。黎毓馨还提到了东塔的形制:方塔。
北宋时期,地处太湖流域的吴越国故土,现今行政区划分属上海、江苏苏州、浙江嘉兴,建造砖木合构楼阁式方塔之风较为盛行,形制一如吴越国早期首创的临安功臣塔,塔身砖构,外檐木构。比如常熟兴福寺塔,俗称常熟方塔,南宋初年建造;松江兴圣教寺塔,俗称松江方塔,北宋熙宁、元祐年间建造;桐乡乌镇白莲塔,多称乌镇方塔,建于北宋崇宁年间。此外还有嘉兴壕股塔,也为方塔形制。“这个塔后期如果重建,江浙沪很多方形宋塔都可以作为参照。”黎毓馨说。
郑嘉励说,中国史料很多,基本上围绕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但是,那些开凿石窟造像、烧造龙泉青瓷,建造高塔的工匠、艺术家,他们代表着民间最高的创造力,往往在历史上没有记载,是历史的失语者。
“我认为,现代考古工作者最大的使命,不是再为苏东坡讲话——有千百张嘴巴会为他讲,我们更应该让烧造龙泉窑粉青釉的那些工匠开口讲话,为建造嘉兴东塔的工匠讲话。”
塔基部分的发掘已近尾声,最近,考古队开始发掘大殿遗址,刚开始清表。周珂帆说,从之前调查的情况看,寺院的规模比较大。
明代时记载,该塔七级,位于天王殿之后,普光明殿之前,殿前有二方池水,一青一白。说明塔位于寺院中轴线之上,大殿之前。前塔后殿,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早期格局。
杭侃建议,下一步的考古工作,要找一下不同时期寺院的边界,进一步厘清寺院格局,为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依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