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车拉出来的许昌市运公司(架子车公司都是老家搬运)

【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

第252站:许昌市运公司

架子车拉出来的许昌市运公司

架子车拉出来的许昌市运公司(架子车公司都是老家搬运)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文·图‖梁耀国

说句大实话,咱市运公司(许昌市运输公司的简称)是靠拉架子车拉出来的。

听我问及市运公司成立的由来,原市运公司老职工、九十岁高龄的刘丙周老人如是说。

以前,许昌仅有两家运输企业,一个是地运公司,一个是市运公司。
地运公司全称许昌地区运输公司,归老许昌地区管,许昌人习惯称它地运公司。
市运公司全称许昌市运输公司,归老许昌市管(即现在的魏都区),许昌人习惯称它市运公司。

地运公司一成立,运输工具都是汽车
而市运公司呢,成立之初运输工具全是架子车。
(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儿?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河南这个县级工程,为何被颂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解放前,不管是赶马车的,拉架子车的,还是推小车的,都是自己找活自己干,自己挣钱自己落。
为了争活,工钱你往下压我也往下压,压来压去,大家力气下了,累得要命,却不挣啥钱。
解放后,由政府出面,把在市区拉架子车的人组织起来,成立搬运社,由社里统一找活,统一结算,统一分配,有效避免了无序竞争。

搬运社成立前,我在开封干活。
回来后,带着自己的架子车直接入了社。
公家不配架子车,所有车子都是工人自己的。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记性也越来越差,已经记不得搬运社是哪一年,改名为许昌市运输公司的。

咱周边县市的货物都由许昌火车站西货场运进运出,站上所有的装卸活都交给了搬运社。
那时间,火车误点是常事,吃不准啥时候进站。
有时后半夜到站了,班长到家门口一吆喝,即使是天寒地冻的三九天,也得从热被窝里爬起来,一路小跑往西货场赶。

五黄六月天,我最怕卸化肥。
三伏天,由于温度高,湿度大,尿素特别容易融化。
融化后的尿素不但尿骚味呛人,而且尿素水流到裸露的皮肤上,蜇得火烧火燎,非常难受。

干得最多的活,是往煤建公司煤场盘煤。
往煤场的铁路专用线未修之前,生活用煤从外地运回来,先卸到西货场,然后由我们拉着架子车,一车一车往煤场盘。
一人一车,一车少则重八百斤,多则重上千斤,一天下来,光想把人累死。
幸亏那时年轻,体力恢复的快,歇一夜,第二天照拉不误。

我记得好几次,拉的是临颍的货。
当时,去临颍是坑洼不平的土路,拉着重车,不小心就会陷进车辙里。
好在有同路的,你拉不动了,我帮你推;我拉不动了,你帮我推。
像拉架子车这种重体力劳动,只有互帮互助,才能把货物顺利送到目的地。
(欲欣赏梁耀国老师写的其它佳作,欢迎点击以下链接:阴阳石,古石寨,火石山村吃熬菜,得劲儿!

下图:90岁高龄的刘丙周老人。

拉架子车出去送货,最怕下雨天、下雪天。
土路一经水泡,像虚糕,车轱辘一旦陷进稀泥里,很容易打滑。
人呢,如果穿胶鞋,脚蹅在泥里走不动。
如果赤脚,不把滑,一步一出溜,有劲使不上。
因为这,一到雨天雪天,大家宁可在家歇着不挣钱,也不愿意出车。

有一年的春上天,公家接了个大工程,要加宽加高黄河大堤,说白了,就是从黄河滩里取土,把河堤弄结实点,以防发大水时冲决口。
往又高又陡的河堤上盘土,是个重体力活,于是找到了市运公司的搬运队。

初春时节,天气涩冷,我们就住在扎在黄河滩的帆布棚里,地上铺层干草苫,晚上几十号人挤在一起也不觉得暖和。

我们自己起火,专门请的有老师,一日三餐做着吃。
早饭、晚饭不是萝卜炖豆腐,就是白菜炖豆腐,外加蒸馍和稀饭。
午饭是汤面条,嫌不顶饥,杂面蒸馍随便吃,吃饱为止。

为了防止有人偷

去过黄河的人都知道,那里的河堤有多陡。
一般人,即便拉着空架子车,上坡都吃力,更别说拉着几百斤土的重车了。
没法子的法子,五六个人搁伙计,先是自己装车自己拉,拉到大堤底下时,再搭伴,有人驾辕,有人推车,一辆接一辆地拉上河堤。
拉上去的土也是一人一堆,最后量方数,够了,算完成任务;不够,继续拉,啥时候拉够,啥时候算完成任务。
这一招,目的还是防止有人投机取巧。
那时候的人老实肯干,思想觉悟高,耍滑头的人很少。

去之前说是俩月工期,实际干了将近三个月。
在黄河边吃的那个苦,这辈子都忘不了。

我是三十几岁才学开车的,开的是载重六吨的江淮车,起五更达黄昏,开始跑长途,比如往南阳的方城、邓县拉竹竿。
为安全起见,每次去南阳,十来辆车结伴,装好车后,一齐出发。
这样的好处,半道车坏了,或是轮胎爆了,起码有人搭帮手修。

有时夜里装好车夜里走,走到十来点,车往路边一扎,车厢一侧事先绑块塑料布,打开一支,就是一个棚子。
草苫、席子地上一垫,铺的盖的赖好一收拾,凑合一夜,天明继续赶路。

当时的许南路是碎石子路,仅有两车宽,错车时必须减速才能通过。
多亏路上车少,要不然给我十个胆,也不敢躺在路边睡大觉。

长年累月车来车往,不少路段被碾得坑坑洼洼,实在难走,只好下去走小路。
当然,也有新铺柏油的路段,两头堵着,不让重车过。
我们的车队就在附近等着,到了后半夜,见看路的回去睡了,把挡路的石头移开,把车开上去跑一截。
柏油路上跑一个小时,顶在赖路上跑半天。

下图:老人所住的临街楼。

看路的也能,有时在修好的半路上设卡点,把你截住了,也不罚你钱,把其中一辆车扣在那里,帮他免费拉车沙子或石子,才放你走。

一路几乎没啥饭店。
到哪个城镇,看见饭铺了,把车停下来,进去要碗稀饭,把随身带的干烙馍,掰碎泡进去,泡软和了就着芥菜丝、辣椒酱吃。
烙馍有个好处,不容易发霉。
蒸馍就不行,敢捂两天,准霉得不能吃。
司机最喜欢喝丸子汤,汤水里有辣椒有芫荽,格外出味,馍往里一泡,吃起来香着呢。

车后来包给了个人,你跑的多挣的多,跑的少挣的也少。
公司按比例提成,开始时,你挣一块,公司提五毛。
到后来,你挣一块,公司提六毛,你只落四毛。
这样一来,你拉的少跑一趟不划算,不得不越装越多。
就我的六吨车,最多拉过十几吨的货物。

我开了二三十年车,(19)93年退休。
如今,和我一起进搬运社的,我们楼上只剩下97岁的曹明建和我,其他老伙计,劳累成疾,一早都走了。

说到这,我注意到,老人住的房子面积挺大的,顺口夸了两句。
旁边坐着的刘姨感叹道,我和你叔自结婚起,搬了四次家,(19)97年才住上这个安稳窝。

我们一结婚,就在奎楼街赁房子住。
后来,公司在樊沟盖职工宿舍,都是成排的老瓦房,分配原则是一家三代的分两间,我们家两代五口人,俩孩一闺女,没隔辈,只能分一间半,挤挤勉强住得下。
之后,我自己动手,借前墙用油毛毡搭了个简易棚子做厨房,里面放个煤火炉,就没地方了。

樊沟的房子临扒之前,漏得非常厉害,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公司没钱修,大家自掏腰包,自扫门前雪,谁家屋漏谁去修。

樊沟的房子扒了之后,我们一家到孙庄赁房子,一赁又是三年。

搬到这里,才算稳定下来。
现在,大儿子两口和我们一起住,主要是为了照顾我们。
前两年你叔得了脑梗,除了影响记忆力,腿脚也不如以前利索,已经很少下楼。

我退休后的第三年,即1996年,市运公司改制为许昌万里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老人接过话茬,再次说道,2006年,万里公司把地运公司吃了,成为全国首批一级道路货物运输资质企业,综合实力雄踞中国道路运输行业前列。
外地人一提豫K车牌,都竖大拇指。

无论以后怎么发展,我都会自豪地说,市运公司是我们这代人用架子车拉出来的,这个功绩谁也磨灭不了。

下图:万里住宅小区。
(文首图:万里大厦)

【作者简介】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