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一位汽车老兵的家国情怀:宁让生命透支 也不让使命欠账(欠账生命情怀透支家国)

朱清民出生于1956年,是中共党员。
1974年,18岁的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青藏高原某汽车团一服役就是十年,多年的军旅生涯,为他日后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3年退伍后,他回到家乡陕西周至县,成为一名驾驶员,连续10年获得多项荣誉。
尽管已经退役多年,但对于朱清民来说,回忆起军旅生涯历历在目,仿若昨日。

“大美青海是我人生第二故乡”

人生几个十年,我对青海有着浓厚的情感。
在我心中,青海已经成为我人生的第二个故乡,那里有我的连队我的团,那里是我魂牵梦绕之地。
当兵十年,我和战友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高原反应,以少温度不少精神,缺氧气不缺斗志为动力,奋斗西北高原,戈壁沙漠,发扬和传承着军人能吃苦能战斗的精神。

讲述|一位汽车老兵的家国情怀:宁让生命透支 也不让使命欠账(欠账生命情怀透支家国)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出门三件宝,铁锹、水桶、大皮祆,电杆比人多,路线自己找。
”这是在青藏高原执行任务的常态。
记得有一次,我们驾驶着老解放牌汽车执行国防施工及科研任务时,行走在没有人烟的生命禁区,翻越海拔 5000 多米的高山,每日迎接我们的是狂风呼啸、飞沙走石,伴随我们的是压缩饼干七生饭,宿营在可可西里的沼泽草地。
有些从悬崖绝壁中劈开的路段险峻万分,有的配属点也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再加上高山缺氧,那种艰辛可想而知。
“登上巴拉山,离天三尺三,老鹰脚下转,人在白云间,早上出了车,晚归没时间,不是车跑锚,就是人不安。
”这就是当年我们汽车兵的真实写照。

在这种极端的自然环境下,让我最难受的是两件事:一是高反和风沙;二是车辆启动和故障修复。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戈壁滩一起风就没有停止的时间,在海拔高和一些地形复杂区,天气极端恶劣,经过一天的行车疲劳,战士们的身体状况受到了极大的考验,有的不断地呕吐,有的走路都要拄着木棍,有的上厕所都会晕倒。
而且高山之上,就算大夏天下雪也很常见,温度低到洗碗时一不小心手就会和碗冻在一起,那种疼痛可想而知。
野外露营,除了呼啸的风声让人难以入眠外,稍不注意帐篷也会被吹翻。
天气寒冷也造成了出车特别困难,为了使车辆处于良好的执勤状态,我们采取了很多“笨办法”,用手摇车,用喷灯烤车,用皮大衣盖车。
每次出车,我们都自觉查看车辆情况,打黄油、紧后桥和钢板的螺丝,把车上的螺丝用扳子拧得三棱不齐,用钱擦白金调整离合器片间隙,而修总泵保养电路油路、拆御水箱等更是常事。
但没有一个战士叫苦叫累,一心只想着圆满完成任务。

回想起那段岁月,虽然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车辆装备差,但是战友间的友谊、部队形成的军人作风让我终身受益,激励着我在任何岗位上埋头苦干、奋勇向前。

“当兵10年,我回家不到80天”

从关中平原来到青藏高原,生活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相当大,刚开始很难适应,说不想家那是假的。
只有在青海高原的风雪中演练修车驾车的技能时,在练兵场挥汗如雨时,方能排解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思念。

当兵10年,我回家不到80天,如此情形,我并不后悔,只是心中难免有对家人的亏欠。
在青藏高原执行任务不仅是艰苦的,更是危险的,父母不仅要忍受离别之苦,还时时为我们担心受怕。
有人说,“在那里缺少生命所需的一切,唯一不缺少的就是死亡。
”我们在执行玉树、果洛及可可西里的测绘任务中,每个人面临的不仅是死亡,更是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
在这生与死的关口,我们用生命接受严峻的考验。
在部队,首长常给我们讲舍小家顾大家的道理,多少战友只知奉献,淡泊名利,多少战友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宁不能和家人团聚!
我们凭的是什么,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精神是干不出事业来的”。
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有军人的那种“听风当听歌,下雨当水喝,土地当枕头,风沙当被窝”的乐观心态,这就是汽车兵的生活,这就是军人的精神。

汽车团的特性决定了我们要常年在外执勤,在远离领导的情况下,要学会自我管理,自觉服从配属单位的管理,严格遵守地方民族风俗习惯,和各民族朋友和睦相处,和他们亲如一家。
由于我们汽车部队所担负的任务就决定了我们是“滚动的营盘,流水的兵”,在车辆执勤中如遇到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干好自己的工作,让配属单位通过我们的一点一滴,看到我们的团队精神,没有英雄的个人,只有英雄的团队。
在不知不觉中,部队早已成了我们的家,每个战友都是可以托付后背的人,都是我的亲人。

“想想前方的战士,我们有何恐惧……”

1979年2月17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开始,所有部队进入一级战备,我们在提包里写上家庭住址和要给父母说的话,在衣服领章上写好血型。
当时中苏关系恶化,原苏联在我边境陈兵百万、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和我们发生冲突。
为了防止苏联的入侵,2月23日晚,部队接到命令,让一营给酒泉边防营送物资,行程1000多公里。
我有幸参与了这次行动,作为党员我第一个表态,我说想一想前方的战士,我们有何恐惧,听一听炮声,我们什么困难都不怕。
没有国哪有家,通过这次紧急任务,我明白了什么叫家国情怀。

一个人如果没有家国情怀,他的人生将一事无成;没有家国情怀,也就没有我们个人的幸福和未来。
前方战士把生命都交给了祖国,我们这1000多公里算什么困难,这是我们接受党和人民考验的时候,所以宁让生命透支,也不让使命欠账。
我们在库房装车,连夜急驶,行动严谨,安排周密,在途中我利用吃饭的间隙,仔细检查车辆,紧固螺栓,确保任务途中车不抛锚,用行动体现对祖国的忠诚。
这次任务结束后,连队对提出我表扬,我在军营获得的多枚证章,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执着、汗水、付出、甚至流血换来的。
这段风雨人生,记载着部队首长对我的关爱和教育,记载着我在青藏高原西部边关的艰辛,更记载着军旅情怀和战友兄弟的情谊。

一朝从军,终身为兵。
我虽然退伍了,但是部队生涯是我人生中最灿烂的十年,是我一生的骄傲。
回地方工作后,时时处处把党的先锋模范带到那里,把雷厉风行的作风带到那里,把军队的优良品德带到那里,把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军人气质也带到那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我能有幸将10年黄金阶段投进军营的熔炉里锻造,军人的性格突出表现在我的人生之中,并将永远照耀着我所行的每一步路。

口述:朱清民 整理:青萱

欢迎投稿:sxtyjr2020@163.com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