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又看到他来到车尾,钻进宽度不到1米,深1米多的水泥地沟里,对公交车底盘进行安全检查,三伏天里的地沟可谓是热浪滚滚:头顶上是公交车底盘,车辆部件散发着高温伴随着不时散落的灰尘,上蒸下烤,维修员犹如钻进烤箱一般。
王诚一直弯着腰、歪着头,在车底各个零部件之间忙碌着,一会检查传动轴,一会检查缓速器,不放过任何细节。
为了在最短时间里修好车辆,有时他在沟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等到工作结束后已是浑身湿透。
王诚,是武汉市公交集团第七营运公司保修分公司的一名主修公交车底盘的修理工。
他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尤其是在夏季高温条件下,但他依然坚持在一线,确保公交车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
2010年9月参加工作至今,他一直默默奉献在公交车辆底盘维修工作的最前线。
他的工作不仅限于基础的维修,他还致力于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
通过修旧利废,他不仅减少了维修成本,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的资源。
他的多项技术改进,如自制工具来更换气囊、改良高压吸油枪以及采用针管注射方式润滑直拉杆球头,都体现了他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王诚的这些努力不仅为他赢得了诸如“公交集团先进个人”和“修车能手”等荣誉,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了整个保修团队,激发了团队成员的创新热情,共同致力于提升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苦练修理技术,手到病除。
人们常常用“药到病除”来形容医生医术的高明。
王诚觉得修理工修车就像是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必须“对症下药”,才能少走弯路,甚至不药而愈。
在公交车的修理上面,如果能很快就找到问题所在并对症解决,从而保证车辆的正常行驶,这就需要真本领。
杜绝在判断故障失误上的浪费,就是最大的节约。
所以,他努力学习车辆维修技术,掌握好的修车技能,并利用休息时间到外单位观摩取经,吸取专业修车经验和借鉴工作方法,然后组织组员学习和研究讨论汽车维修方面的问题。
通过自己不断的锻炼和勤奋努力,使得汽车维修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他爱动脑筋,喜欢琢磨维修技巧,在工作中勇于攻克技术难关,不断的努力使其技术飞快进步,成为保修分公司的生产骨干。
只要有了难活,最先考虑的是他,他一次又一次完成了急、难、险、重任务,年年都出色地完成所承担的生产任务。
如今,但凡是保修车间里一些技术难题,只要有他“主刀”,都会迎刃而解。
严把修理质量关,源头杜绝浪费。
王诚经常告诫班员:“我们就像是车辆的‘内科’医生,必须把好车辆机件安全关和保修质量关。
”他将自己探索总结的“两心”(技能学习要专心、用心)、“三勤”(实际操作要嘴勤、手勤、腿勤)的体会与经验传授给大家,保修班大多数人基本练就了“闻(气味)、听(声音)、看(机件)、摸(温度)、试(开车)”的修车“绝活”。
为了提高班组的整体修车水平,他一方面积极向生产厂家取经学习,配合公司组织相关工种修理工先后到比亚迪、襄旅、申沃等厂家等学习维修技术;另一方面,他把相关单位的资深修理工、工程师请来现场指导,虚心向他们学习专业技能。
加强小修管理。
如对重报重修、三高故障,以及漏水、漏气漏油等现象,不搞随行就市修理,而是主动策划和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修理的热情,采取内外互动的手段,变“接修”为“问修”,主动向司机询问故障情况,分析问题成因,解决技术难题。
并且把车辆技术状况介绍给司机、把小修经验和体会告诉给司机,达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交流技术,使小修服务更细化,由此达到降低小修故障,减少路抛和空驶里程,更加广义的达到技术保障节约的最大化。
巧制“土设备”,创造大价值。
王诚经常进行技术创新,改进工具、制作专用工具、“土设备”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节省材料费用。
现在所有的车型底盘悬架部分由原来的钢板车升级成了减震器和气囊的底部结构,气囊是橡胶易损件,使用周期只有一、二年左右就得更换。
更换老旧气囊也是一件很棘手的事,因为车辆出厂时零部件的丝扣上都抹过螺纹胶是非常紧固不易拆卸的,气囊座下面又是圆形结构。
拆气囊有专业的工具但是工具太贵,为了节约成本。
他有想过用翟子的方式来推动气囊座,但是会损坏气囊座,这个办法行不通。
于是又用皮带加撬棍的方式来拆卸气囊,起初这个方法很有效,但是如果遇到一些里面丝扣生锈了的就难办了。
王诚又开动脑筋想到一个好办法:利用撬棍和自行车上的链条,把撬棍的一头磨到能卡进链条里的大小,然后把链条的一头焊在撬棍磨过的一头的位子偏下10公分的地方,拆的时候让链条围着气囊座转一圈然后卡在链条的缝隙处,这样运用自制的一个土设备,可以轻松拆动气囊了。
鼓励班组员工创新观念,打造降耗增效团队。
在日常生产作业中,他认真梳理了工作思路,牢牢掌握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积极探索创新、大胆实践,制定了详细的修旧利废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责任,切实将修旧利废工作落实到每个零部件当中,同时提高班组员工节支意识。
树立“节支等同增收,修旧就是创效”的观念,建立“在他手中废变宝”激励机制,同时培养班组的良好习惯。
通过持续开展修旧利废工作,不但节约了成本、降低了损耗,而且还能提高了班组业务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操作水平,同时还强化了班组的成本意识、节约意识,保障了设备安全、稳定、经济、高效运行,真正达到降低成本,促进车间建设发展。
他曾使用打气筒改良了一个高压吸油枪,将某车型出厂轮毂盖设计上的缺陷导致的前轮毂齿油容易变质的问题迎刃而解。
之前技工师傅们遇到此问题,只能是把前轮毂拆下来才能把变质的油放光清理干净,但是拆下轮毂,就必须得更换油封以防止轮毂油封漏油。
这样就白白浪费了一个油封,一个油封得好几百元钱。
为了节约成本,王诚积极的开动脑筋,想到更好的办法不拆轮毂也能换齿轮油,将打气筒改良了一个高压吸油枪,采用抽拉的方式就能将变质的废油全部吸出,从而彻底解决轮毂换齿轮油的麻烦。
同批车型还有一个直拉杆问题,说是免维护的,但是经过师傅们日常保养的时候发现:直拉杆球头里面的轮滑油经常干涩,球头容易抱死方向重,导致报修频繁。
而这种车型又没有注入轮滑油的地方,直拉杆球头无法注油润滑,于是王诚又开始钻研,经过观察研究发现球头外有一层防尘胶皮,但是又不能破坏它,弄坏容易进灰进水,于是他想到用针管注射的方式向拉杆球头注油,从而让里面润滑,方向更灵活。
这一工艺成果,有效的消除了该车型直拉杆球头故障频发的故障,不仅保障了车辆的正常营运,还极大的节约了材料成本,平均每月节约上千余元。
王诚的钻研精神积极引导班员发明和革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应,其他兄弟班组也纷纷效仿保修班的做法,积极的开展技术攻关、小改小革活动,使整个保修分公司形成了人人都“创新节能、降耗增效”的良好氛围。
通讯员:沈静 陈曦 余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