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在县城,然后开车回农村种地
按照董潘教授的理解,人应该往城镇发展,特别是农村的,条件好些地往大城市走,经济条件稍微好点的往中小城市发展,农民至少也要向县城靠拢。在董教授看来,农民住在县城,条件会比在农村好很多,等到有农忙时,再开车回农村种地,理论上来说,这种方式是可取的,可现实情况恐怕要让董教授失望了。因为真正开车回农村种地的占比很低,很多愿意在农村种地的农民宁愿长期生活在农村,住在县城反而觉得不习惯。
二、县城房子不值钱,又鼓励农民进城买房在董教授看来,县城的房子升值空间不大,投资角度并不划算,认为房子买在大城市才有升值空间,手上有县城房子的,建议抛掉变现,选择去大城市找机会。不过,在他看来,农民在县城安家置业,是非常合适的选择,一方面县城房价不高,觉得很多县城房价只有2000-3000元,弄个首付30%,那个60平方的房子,几万元就可以搞定,觉得农民完全有这个购买力。另一方面,在县城安家,回农村也方便许多,可以继续在农村种地,生活一样不耽误。
三、40岁没有四千万的身价,不要说是他学生
董潘教授的口气的确不少,早在2011年时,就表示如果他的学生到了40岁,还没有四千万的身价,那就不要说是他教过的学生。也许是他有这样的底气,毕竟董教授是北师大名师,而且还是房地产研究中心的主任,在他26岁时,就破格提拔为副教授,当时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国内最年轻的副教授。如果真的像董教授所言,他的学生在40岁时,能够达到四千万的身价,相信北师大的同学们会抢着当他的学生。仔细想想,如果董教授是以这样的目标来教学生,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开车回农村种地,这样的言论为何饱受争议?说到底还是因为董潘教授真的不了解农民,不懂得我国三农政策和现状。很多农民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不是因为这片土地能够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而是发自内心地想在这片土地上种下希望。在种地和进城安家之间,农民该如何抉择?微尘微视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习惯在农村生活的农民,谨慎进城买房。对于“4050”的农民来说,早已习惯了在农村生活的场景,种着自家一亩三分地,平时和街坊邻居之间互相串门走动,生活在农村觉得很自然。如果把他们安置在城里生活,会觉得哪里都不方便,吃喝啥的都得掏钱买,出门逛街也没多大兴趣,最主要的是一天也碰不到几个熟人,可能住在两对门都不认识谁是谁。这样的生活方式不是他们想要的,也没必要逼着自己进城,现在农村的交通、医疗等也有很大改善。
2、离县城不远的村庄,农民可以考虑两者兼顾。有的村庄离县城不远,比如10-20公里,村民完全可以考虑两边都兼顾着,有条件的情况下,在城里买套房,然后再把农村的房子弄好,自家天地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种植,完全可以做到农村和县城生活完美切换。实际上,这种生活场景,是很多人期待的,一方面不影响子女教育、医疗等条件,另一方面可以继续过着田园生活。
3、有发展潜力的村集体,留在农村或许更合适。在董潘教授看来,农村是没有发展前景的,他认为发展希望都在大都市,这种想法只能说他自己存在着傲慢与偏见。在乡村振兴的扶持下,实际上很多村庄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经济提升明显,村民不仅在家门口可以有不错的收入,同时还有村集体的分红,不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都是如此。这种村庄实际上更有吸引力,当地村民反而不愿意进城,当地的基础设施也不会比城里差多少,有的方面甚至比县城强。
总的来说,农民是否进城安家,是否开车回农村种地,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来看,一刀切式的观点是不具有说服力的,农民自己会有衡量的标准。同时,也希望一些教授、学者,尽可能少发表一些另类观点,获得他人尊重不是靠“雷人雷语”,而是发自内心地为农民建言献策。从国家层面来看,在制定农村相关政策时,都是非常谨慎,并且特别强调要尊重农民的真实意愿,是留在农村生活,还是进城安家置业,农民都有自己的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