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博物馆里的那些墨玉如何演绎黑白的美(墨玉博物石墨水墨馆里)

见文好,我们是《珠宝玉之窗》!

喜欢玉石的朋友多少都会听过墨玉,不过也有不少朋友会把墨玉和翡翠里的墨翠误认成是一个概念。
不时会有一些喜欢翡翠的朋友问,墨翠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墨玉。
会有朋友说听一些人说,人们对于墨玉的喜欢也是由来已久,但又不甚了解以前的墨玉到底是什么样的,便误以为以前的墨玉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墨翠。
今天便整理出来一些博物馆里的墨玉,和大家一起看看前人喜欢的墨玉到底是什么样的。

墨玉其实是和田玉中一个品种,虽不及白玉的名气,但因其产量稀少,好的墨玉也是很珍贵。
简单地说,它如其名,表面上多少会有墨色。
上图中这件墨玉是南宋至元墨玉笔山,高4.5公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看看博物馆里的那些墨玉如何演绎黑白的美(墨玉博物石墨水墨馆里)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它的玉质呈青白色略带点灰味,当然这个灰味是因为大片的黑色演变的。
它依据大片的墨色雕琢成起伏的山脉,层峦叠嶂,非常的有味道。
而凹下的山谷刚好置笔,不愧名为笔山,真佩服师傅的这份依形而作,仿佛浑然天成的工艺。

通常墨玉会根据石墨的入沁形态分为点墨、聚墨、全墨,纯墨。
其中点墨顾名思义就是石墨呈点状分布,聚墨就是石墨比较密集,但并没有把原来的玉种都塞满,外观是呈黑灰色。

全墨是石墨把原玉种的每个空间都占据了,且很密集,而全墨中“黑如纯漆”者是上品,纯墨是全墨中的精品,粗暴些说就是最好的。
那这件笔山对比这个分类就是属于聚墨,朋友们可以多细品感受。

我在整理这些图片的时候,身边朋友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她问墨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即便看着这些博物馆里的墨玉能看出来和墨翠不一样,但是又觉得和乌鸡种翡翠没啥区别,都是黑黑白白灰灰一大片。

其实墨玉是专指白玉被石墨沁入形成的玉石,我们可以抓住一个关键,墨玉的本质是属于和田玉,而墨翠和乌鸡种翡翠本质都是翡翠。
它们虽然都是玉石,但却是各自属于玉石的两大家族里的和田玉和翡翠。

再来欣赏一件藏于张掖市博物馆的清代墨玉碗,这件墨玉碗和前面的笔山相比石墨的含量就没那么多了,相较于笔山的大面积石墨,这件墨玉碗的石墨是呈点射状的,也就是说它可以归为点墨。

虽然它的石墨没那么多,但又是另一种不同的味道,多了一份随性和肆意挥洒的感觉。
朋友开玩笑说,用这样的碗多喝点水,肚子里的墨水会不会变得多一点,朋友们觉得有这个可能吗,嘿嘿。

不过墨玉也不全都是黑的或者灰黑的,也有像图中这样的,图中这三只便是藏于金沙博物馆的蛙形墨玉兽。
这三只蛙形墨玉兽中灰褐夹杂的两只和小时候田里或者菜地里见到的青蛙可以说非常的像,仿佛随时会后腿一蹦跳走一般。

可能有人会说,这玉质也不怎么样。
其实这也反应了在以前,前辈们喜欢的墨玉也是包罗万象的,有人喜欢全黑的,也有人喜欢这样白玉底的,也不是说前人的玉就一定得是极品中的极品。

最后这件是元时期的墨玉牧羝器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细看会发现它是墨绿色玉质,器身上有一些肉眼可见的裂伤。
题材雕琢的是一只卧着的羊,背上坐了一位牧人。
人与羊首间为一槽,当为器架。

据介绍羊腹有铭“北海牧羝返,他山功玉任;尔时写壮貌,此日识忠心。
朔漠景如故,冰霜分岂侵;还应笑范蠡,可不惭良金。
乾隆丁亥仲春月御题。
”下接“比德”和“朗润”两印。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朋友调侃一句,又是没躲过“提笔狂魔”乾隆的手。

而这件墨玉器架对比前面的墨玉件是最黑的,达到了全黑,不过是不是纯黑可能每个朋友都有自己的一个心里标准,所以便不说它是纯黑。
当然特意找了这些不同样子的墨玉件和大家一起分享也是希望尽可能地让大家看了之后又多了解一些我们的玉石文化,如果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欢迎来交流指正。

(作者|空辰下的兔子,图片来自网络。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