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是从长城汽车首次以“自家人”的身份在大冶亮相;或是从于万无人环卫车成为公园中一道独特风景;或是从一辆辆希禾童车将“大冶造”运往世界各地;亦或是从大冶走出的金诚信矿车在雪域高原上肆意奔驰。 这些在各自领域一骑当先的车,既展现了企业坚持科技创新的不懈奋斗,也表明我市工业发展强大的向“新”力。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以科技创新赋能“大冶车”加速发展,车轮滚滚驶向新质生产力。
应用焕新
新能源车跑出“新”赛道

晨曦微露,尹家湖畔,一辆清扫车沿着路边自主行驶,虽然没有司机,但所经之处,路面垃圾都被轻松“带走”,这便是位于陈贵镇的湖北于万公司“黑科技”产品——新能源无人环卫车。
▲作业中的无人驾驶环卫车
这台无人驾驶环卫车上安装了多个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设备,不仅能够精准识别距离路肩2厘米的地方进行贴边清扫,遇到行人还能够智能避让。
▲安装的高清摄像头
同时,通过手机与车辆实时连接,不仅能够在手机上清晰地看到每一台设备所处的环境,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大脑远程监控和指挥调度,确保车辆在清扫工作中的高效运作。
▲无人环卫车正在清扫
除了于万新能源无人驾驶环卫车在新赛道上“一展身手”之外,我市新能源车及其配套产业同样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长城汽车大冶整车基地围绕“绿色、低碳、环保、智能、精益”的理念,成为以整车制造为核心、关键零部件为配套、相关产业为服务的综合性基地项目;融通高科生产的纳米磷酸铁锂属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储能行业,目前产能已达到全球第三;华锦智能装备正在与华为、赛力斯合作,其生产的离合器压盘、曲轴正成为问界M5、M7的关键汽车传动部件……越来越多的上下游企业在大冶聚集,在新质生产力的带动下,形成日渐成熟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体系。
▲融通高科新能源车外形的科创大楼
目前,我市正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名片”,以长城汽车、融通高科等企业为龙头,全面布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和相关配套产业,打造“汽车新军”,力争到2026年打造500亿级的产业集群。
技改升级
传统企业勃发“新”动能
当好技术改造的标兵,才能成为产业突围的尖兵。位于大箕铺镇的希禾婴童用品有限公司深谙于此,2022年开始全面技改升级,不到三年,企业迎来了飞跃式发展。
▲希禾生产车间
在技改升级的推动下,公司订单逐渐向中高端延伸转变,今年不光新增了好孩子、欧颂和SilverCross三大婴童用品头部品牌客户,还以商招商,补全产业链,将一家生产汽车儿童安全座椅的下游企业引到大冶,实现就近配套,赢得了长期性、大批量的订单。
▲生产线上的婴童用品
公司董事长杨勇介绍,目前企业一季度已完成5000万元订单,特别是出口订单,在全市外贸企业中稳居前列,全年有望达到2亿元的生产目标,同比去年增加50%。
▲立中车轮旋压工艺
而今,技改升级如同播下的种子,正在我市更多企业中蓬勃生长。在刚刚入选省级第六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立中车轮(湖北)有限公司生产线上,一个个经过旋压工艺拉长成型的高性能铝合金车轮正有序出炉。
▲立中车轮生产车间
“轻量化是目前汽车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高端车企都在追求更轻更薄但性能更好的车轮,这意味着汽车行驶更节能,造型更漂亮,驾驶更安全。而我们刚引入的旋压工艺正好可以完美实现这种要求。”立中车轮生产车间主任张建爽介绍,公司生产的轮毂在经过旋压工艺后,综合性能极大提升,将会供应给各大车企的高端车型。 目前,我市技改升级这一“关键变量”,正在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大增量”。近年来,我市已累计培育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22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9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7家。越来越多企业正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填补空白
技术突破实现“新”发展
新质生产力,其发端于“新”。我市金诚信(湖北)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通过从0到1的“颠覆性”突破,交出了一份新质生产力的高分答卷。
▲高原型内燃铲运机KAT307
位于大冶湖高新区的金诚信厂区,一排排造型各异的矿山无轨设备映入眼前,其中一台长约9米、宽2米,造型雄伟的大机车尤其引人注意,这正是金诚信的骄傲——高原型内燃铲运机KAT307。
▲工人进行设备组装
2019年,一支专门针对高原特殊气候矿车的研发小组应运而生。经过上千个日夜循环往复地制作验机、性能鉴定、优化设计……最终在2021年年底,金诚信首台承载着科研人员心血与希望的设备顺利驶入高原。而这也意味着长期以来我国高原型内燃铲运机掣肘于进口的局面成为历史。
▲设备进行爬坡测试
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之下,企业优势迅速放大,实现了生产力的“新质”突破。迄今为止,已有上百台由金诚信自主研发的中国造矿山装备在不同海拔、不同工况的矿山深井中开山填海。 可以预见的是,像金诚信这样的故事还会在大冶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继续书写。在今后发展中,我市将持续巩固拓展全国创新型县市建设成果,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以“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要素集聚、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着力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俯瞰与“车”结缘的黄石大冶,从新能源车加快“超车”到产业链加速聚集,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升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科技创新引领下,一幅事关新质生产力的宏伟画卷正在铜都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