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他手作50多个微盆景还原大好河山

自学制作盆景“解馋” 留下大好河山印记

不少游客经过这里,都会被这些造型各异的盆景所吸引。

郎先生说,自己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这两年在林阳寺游客服务中心工作。
这些年,他走遍了大江南北,自己的作品也拿到过全国比赛的奖项。
去年,因疫情防控,他有好几个月没有出游,于是就在寺里琢磨盆景。

厉害了他手作50多个微盆景还原大好河山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和一般初学者一样,开始郎先生网购了不少绿植和制作盆景的材料,有的植物也没有那么容易养活。
郎先生通过抖音观看不同达人的制作手法,取长补短,形成了自己的“套路”。
通过盆景的制作,他寄情于山水中,也化解了不能出游的遗憾。

和花卉市场中的盆景不同,郎先生会在盆景中融入自己拍摄过的山水。
每一个盆景中,都留下自己出游的印记。
“一些山水格局,就是根据我的取景点进行布置,可以说盆景源自于祖国的大好河山。

养盆景就像养孩子

郎先生在林阳寺的游客服务中心工作期间,几乎每天都要往返于市区和寿山乡之间。
他觉得林阳寺冬有梅花,夏有荷塘,周边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以及前洋、九峰等美丽乡村,这些都是他摄影的绝好题材。
有了这些盆景之后,他更是全身心呆在寿山乡。

他告诉,一个盆景由多种植物配置,需要不同的养护方式。
比如苔藓需要喷水,且不能积水;文竹、米竹也是喜水的植物,但根部需要用透气的土层;铜钱草要修剪并注意分株,这样才能长出新叶;蕨类通过孢子繁殖,需要使用吴定石……“培育植物很花时间,要像照顾孩子一样去呵护这些植物。
”郎先生说。

他制作的微型盆景,很多材料和植物就取自寿山乡石牌村,比如在山林中的枯木、溪流中的鹅卵石,还有一些野生的植物。
郎先生认为,就地取材,能让盆景适应当地的气候,成为微型的山水景观。

福州市园林中心的花艺大师陈晞文老师看到了郎先生的作品照片后说,郎先生运用石头和植物模拟自然山水,再加上高低错落的配置,在微观世界里模仿自然,和花卉市场相比,还多了几分韵味。
陈老师也建议郎先生,多多挖掘植物运用上的潜力,能作出更生动的作品。

来源:海峡都市报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