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产车卖到10万台才能生存(量产代工汽车我认为特斯拉)

口述 | 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

我们的目标不是特斯拉。
我在美国12年,欧洲跑了9年半。
十年前的美国跟中国有点像,也是一大堆(新造车),Fisker,Wheego, Coda……后来都不行了,就特斯拉创起来了,它有自己特殊的原因。

特斯拉叫好不叫座,量真的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希望做电动车里的大众,将来可以大面积普及。
以后人家讲到新能源车,从威马开始普及的,我们就很高兴了。

量产车卖到10万台才能生存(量产代工汽车我认为特斯拉)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我们的短期目标是10万辆(年销售)。
目前世界上,超过20万辆就是第一名了。
我们的第一款量产车——威马EX5现在预定在万辆以上。
我认为今年明年两款EX5、EX6推出,10万辆是可以达到的。

要说服汽油车的用户用电动汽车,除了产品做的比汽油车好,价格上不能差距太大。
你跟人家讲高大上的东西,人家兴趣不大,关键是产品是不是用得爽,用不用得起。

我们一共规划了8个系列产品,全在三十万以内。
我认为新品牌主打年轻人,他不崇尚传统品牌,对新技术有兴趣尝试。

三十万以上的车,奔驰、宝马、奥迪有的是。
用户基本上年纪比较大,财力比较雄厚,他们偏向于市场上有一定历史、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
我们在沃尔沃搞过实战,三十万市场的车都卖得很少,突然冲出来一个新品牌,我个人没什么信心。

如果你说短期几万辆,中长期十万辆以上,那可能也能抓一些人,但我认为这个量太少了。
中国三千万辆一年新增市场,十万级生存,百万级壮大,我们中长期的目标是抓百万级的。

我们自己建工厂,从打一根桩下去到投产16个月,整个工厂启动差不多两年,全面量产三年。
传统上车从零开始大概48个月到62个月,我们通过新的科技手段缩短很多,40个月第一款车下线。

我认为创业公司上来就代工 ,风险很大。
你自己都没有跑通这条路径,去监控一个车厂是有难度的。
此外,我认为国内愿意帮你代工的,通常自己吃不饱。
你让凯迪拉克、沃尔沃做,人家自己都做不过来,不会为你投资的。

我以前在其他公司也做过代工,不是太成功。
汽车涉及到生命安全,质量敏感度高。
代工的模式就是收代工费,其他跟我关系不大 。
供应商不是我定的,研发、销售也不是我干的,一出质量问题肯定要推的,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我跟美国四大电动公司都有切身交流,Elon Musk理论上最喜欢轻资产,但是他不代工,他收购了一个工厂。
Fisker找了北欧一家工厂,结果破产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代工的质量问题 。

威马汽车董事长、创始人沈晖

我们的车已经下来了,现在内部做各种分析、调试,今年下半年大面积交车是没有悬念的。
起码要几千辆、几万辆才算大面积,不是说我们内部员工搞搞。
一般来说,不敢大面积交车就是有质量问题。
咱们认识的人开开,出问题你不要跟媒体讲。
包括特斯拉Model3宣布上市了,一开始全给他的员工了。
这种感觉,我认为不太好。
我们要把车做到安全可靠,质量稳定,体验出色才交车。

对我们来讲,把车做出来是一个大门槛,把量跑上去又是一个大门槛。
从第一个车跑通,到全面交车,起码有四五千个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解决。
电池、电机,油漆的光泽,座椅的细节纹理……供应商这批送过来的东西,跟下一批怎么不一样?明明样件很好,怎么量产就一塌糊涂?

这很正常。
有些是内部造成的,有些是供应商造成的,我们心里都有数。
最起码我们知道坑在哪,可以避开哪些坑,或者说就算掉到坑里,很快爬出来。
很多人不知道有什么坑,估计掉下去就死了。

比如你做一千辆跟一万辆,就是一个大坑。
中国大部分供应链,做100个样件可以,来1万个问题一大堆,10万个就给你百分之几的质量问题了。
从样件、小批量、大批量,这是对一个国家工业基础的考验。

我认为小量车和大众车是两个行业。
能做法拉利的人做不了菲亚特,这是个大坎儿,不是个小坎儿。

这个压力很大,我们以前干了这么多年管理、有实战经验的就有优势了。
有些事情你没经验,靠顽劲也能做出来,但过程中磕磕碰碰,花了很多不该花的钱,或者请了一堆不该请的人,最后都反映到你的资本效率上去了。
很自豪地说,目前不管是跟新造车团队比,还是跟传统汽车公司比,我们的资本效率是极高的。
大家同样花一百块,我做的事情比较多,或者做同样的事情,我花一百块,人家花五百块。

我们现在1500多人,车展的四款车都是有量产计划的,我们整个智能化工厂才花了60几个亿。
C2M、软件、自动控制方面砸了很多看不到的钱,但是控制蛮好的,很多大公司做成这样可能远远不止这个费用。

我在汽车圈多年,认识了很多供应商,他们的报价、模具摊销、研发费摊销各方面都会比较实在。
我们自己建工厂,也比代工有优势。
这块利润没有给代工厂,留给我自己体系内,相当于让利给用户了。

上一次董事会,有投资者说两年前投我们到现在,我们讲的东西跟实际的进度相差不超过十天,这很重要。
你说什么时候量产,又量产不了,这个都是跟资本效率相关的。

我们目前融资接近两百亿,包括股权、债权融资,全是现金。
头三四款车全部量产一点问题都没有。
我不缺钱,投我的人都是可以带资源的。
我们和腾讯在微信生态打通、语音识别方面有些合作,和百度是自动驾驶,高清地图方面的合作。
我们和百度把资源集中起来,做成真正的自动驾驶整车平台。
将来这个平台成熟了,对外开放也没关系。

我们现在主要是To C,To B完全是另外一个模式。
我们有一个出行合作版,所有国内想得到的出行企业,我们都在做合作。
现在很多To C的车卖不出去,扔给共享出行行业,我觉得这个体验不好。
我们一起从定义开始,把这个车做成比较适合出行的。

我们不是简单把车卖给滴滴、神州、首约,我们跟他们合作运营车辆,将来这个数据,对于我们下一代产品和服务是很有意义的。

威马EX5

回归到产品,客观讲,现在已经量产的产品都不太令人满意。
我认为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还是传统汽车公司,他们的人很聪明,资源很强,只是被现在的体系所限制,转型需要周期。
所以我们提出来,两年之内冲到十万辆。
你的品牌在路上有一定曝光,供应链比较顺了,你就站稳脚跟了。

这个行业一下子火了,既好又不好。
好的地方是能吸引用户,不好的地方,如果哪一家太虚倒下了,对真正做这个事情的企业也不好。

最后还是要靠产品。
两年后,补贴大量退坡,传统车出来,产品有竞争力是不怕的,但是你还没有好的产品,成本又很高,那怎么跟传统车去竞争。

我们团队一直都是很紧张的,刚起步的时候很紧张,现在快交付,交付以后更紧张,因为后面还有服务。
大家满街画饼,用户拿到车以后,到底是不是你所说的,对我们来讲,永远有压力。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