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重康:最早入侵华北的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长(铃木旅团日军师团关东军)

铃木重康

铃木重康(1886—1957)是日本石川县人,1905年3月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17期步兵科,与筱冢义男、东条英机、后宫淳、前田利为、荻洲立兵等人同学,1909年12月25日考入陆军大学校第24期,又与山田乙三、土肥原贤二、谷寿夫、柳川平助、稻叶四郎、牛岛贞雄、饭田贞固、伊东政喜、香月清司、山冈重厚、酒井稿次、松浦淳六郎等人同学,并于1912年11月25日毕业。

从陆大毕业后,铃木重康曾长期在参谋本部任职,又先后在第十二师团司令部任参谋,在陆军大学校担任教官,在第三师团第29旅团步兵第34联队担任中队长,还曾在日本驻波兰公使馆任武官并兼任拉脱维亚公使馆武官,回国后再到参谋本担任课长。

铃木重康:最早入侵华北的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长(铃木旅团日军师团关东军)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931年8月1日,铃木重康调任近卫师团第1旅团步兵第1联队长,1932年8月8日调到陆军大学校担任教官,一年以后担任研究主事,1934年3月5日又调回参谋本部,担任第四部长,1935年3月15日又转任第一部长,前者主管战史研究,后者负责作战指挥,其时参谋总长为闲院宫载仁亲王。

日军在长城一线

“二.二六事件”之后不久,铃木重康于1936年3月23日被调往关东军,出任独立混成第11旅团长,并于同年12月1日晋升陆军中将,该旅团是在1934年10月在日本编成的,下辖独立步兵第11联队、独立步兵第12联队及野炮兵大队、山炮兵大队等部队,是一支火力强化的野战旅团,编成后即被调往关东军轮值,驻屯在古北口附近,因为1933年5月31日签订的《塘沽停战协定》,确定了以长城一线,作为中华民国与“满洲国”的军事分界线。

《塘沽停战协定》谈判现场

“七七事变”爆发后,距离北平最近的独立混成第11旅团,是第一支抵达北平增援的日军野战部队,其次是酒井稿次的独立混成第1旅团,这两支原本隶属关东军的部队,都被转隶中国驻屯军作战序列,由刚出任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统一指挥,而香月清司与铃木重康、酒井稿次都是陆大同期同学,致使平津地区相继沦陷,几乎都是这三人所为。

日军占领北平

此后,铃木重康又率领独立混成第11旅团参加了 “南口战役”作战,作战地点在居庸关南口一带,日军参战的还有酒井稿次的独立混成第1旅团、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及川岸文三郎的第二十师团一部,总兵力达到了7万余人,而中国军队为傅作义、汤恩伯、王万龄、王仲廉、李仙洲、高桂滋、朱怀冰等部,总兵力仅为6万余人,这也是自“七七事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较大的一次对决。

“南口战役”之后,铃木重康的独立混成第11旅团,又配合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沿平绥线两侧攻击前进,先后攻占了蔚县、广灵、灵丘等地,并于1937年9月13日占领了山西大同,同年9月30日接到命令,日军大本营以独立混成第11旅团为基干,编组成立了第二十六师团,这也是日本陆军第一个三联队制师团,下辖独立步兵第11联队、独立步兵第12联队、独立步兵第13联队及独立野炮兵第11联队等,师团司令部设在大同,由铃木重康的陆士同期同学后宫淳出任师团长,隶属于关东军作战序列。

日军占领大同

而铃木重康则于1937年10月5日调回日本,在参谋本部担任部附,等待新职务的任命,同年12月1日奉命出任陆军习志野学校校长,这是一所培训毒气战、细菌战教学与运用的专门学校,成立于1933年8月1日,因为学校校址位于千叶县习志野市,因此被习惯地称之为习志野学校,铃木重康以陆军中将军衔出任该校校长,可见该校在日本陆军中的地位,该校大部分毕业生被派往中国战场。

习志野学校毕业证书

1938年12月10日,铃木重康被解除陆军习志野学校校长职务,并于12月28日被转入预备役,由此彻底退出了军界,具体原因不明,但绝不是因为年龄退役,因为铃木重康只有52岁,距离退役年龄尚早,最大的可能是得罪了板垣征四郎和东条英机,因为这二人是时任陆军大臣和陆军次官,当初在华北作战期间产生龃龉的可能性非常大。

习志野学校毕业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铃木重康先后出任汽车统制会长和内燃机汽车工业社社长,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民政府曾设专门机构梳理侵华日军将领的战争责任,铃木重康也被列入1946年公布的战犯名单中,可见他在“七七事变”爆发后所犯下的战争罪恶,因为独立混成第11旅团在其率领之下,曾在华北地区攻城略地,沿途对当地百姓烧杀抢掠,可谓是无恶不作。

由于铃木重康在侵华战争期间任职时间非常短暂,不曾获得任何等级的金鵄勋章,尽管被中国政府列为重要战犯,却未被引渡到中国,接受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正义审判,最终死于1957年6月11日。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