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世界的手工艺的科技专著考工记

《考工记》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体现了它重视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馎是锄田器,是春秋时期一种重要的农具。
斧、斤、凿、曲刀、量器等则是手工业生产不可少的工具。
《考工记》从青铜手工业的冶铸技术角度对这类器具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总结,“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冶氏执上齐,凫氏为声,段氏为馎器,桃氏为刃”。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指出“斧斤之齐”和包括馎器在内的生产工具所需铜和锡的比例是五比一。
车辆在春秋时期不仅是重要的战争工具,也是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
《考工记》对车的制作甚为重视,它提出只有把车轮制成正圆,才能使轮与地面的接触面“微至”,从而减小阻力以保证车辆行驶“戚速”。
它还规定制造行平地的“大车”和行山地的“柏车”的毂长(两轮间横木长度)和辐长(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长度),各有一定尺寸,说“行泽者欲短毂,行山者欲长毂。
短毂则利,长毂则安”。
这种工艺也是按照不同地势条件以求达到较大的行驶效率。
《考工记》还十分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规划和兴修,它记述了包括“浍”(大沟)、“洫”(中沟)、“遂”(小沟)在内的当时的沟渠系统,并指出要因地势水势修筑沟渠堤防,或使水畅流,或使水蓄积以便利用。
对于堤防的工程要求和建筑堤防的施工经验,它也作了详细的记述。

今天所见《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
《周礼》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
西汉时,\"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
刘歆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故《考工记》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
《考工记》篇幅并不长,但科技信息含量却相当大,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正因为此,历代有关《考工记》的注释和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成绩卓著的学者,早期有汉代的郑玄,中期有唐代的贾公彦,晚期有清代的戴震、程瑶田、孙诒让等。

进入20世纪,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科学考古的开展,使对《考工记》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研究者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思维方法,利用考古实物和模拟实验资料,对《考工记》所涉及的古代技术、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科学中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在整体上把《考工记》研究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领先世界的手工艺的科技专著考工记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古人的智慧是伟大的,我们的财富有限的,面对领先级的传承,我们应当发扬光大。
让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名声更加强大!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