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一颗“明珠”(木村扶贫水电站马山贫困户)

肇庆市广宁县荷木村石马山

荷木村,下辖19个自然村,总人口4023人。
作为劳务输出大村,这里有近1000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在村内的贫困户有83户173人。
其中,低保户37户70人、五保16户16人、一般贫困户30户87人。
“5年前,贫困户都住着泥砖房,屋里泥泞,甚至长满青苔。
大部分人难以维持生计,有因病致穷的家庭,有失去双亲的孩子。
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
” 中山市工信局驻荷木村联合扶贫工作队队长李凯华回忆。

自2016年5月起,中山市工信局驻荷木村联合扶贫工作队(下称“扶贫队”)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开展扶贫工作,推动一大批民生实事的落实。
2020年8月,结合当地资源建设的“中荷电站”并网试电成功,成为扶贫队伍留下的又一“造血工程”……

留下一颗“明珠”(木村扶贫水电站马山贫困户)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我们通过创新机制,突破重重困难,终于筹集各方资金300多万元,投资建成集蓄水、灌溉、防洪、发电等功能于一身的‘中荷电站’项目。
” 中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徐成彬说,“扶贫要谋长远,要打造不走的扶贫队。

今后,“中荷电站”这颗落在石马山麓下的“明珠”,每年可产生效益约30-35万元。
这笔收益不仅能帮扶当地困难家庭,更实现了荷木村集体收入从“颗粒无收”到可持续增效增益的“蜕变”。

啃下“硬骨头”:

旧电站连年亏损成隐患

“3、2、1,启动!
”8月28日早上11点,“中荷电站”的阀门被开启,自动控制屏上的数个仪表指针瞬间跳动起来——中荷水电站正式开始运营。
面对这座来之不易的水电站,李凯华激动地指着村路旁的山坡,告诉:“这里大变样了!

这座全新的中荷水电站,位于广宁县南街镇荷木村,架在广东北河流域绥江河一级支流南街河的长安水之上,坝址以上是集雨面积为7.8平方公里的山区地貌。
这一片区山高林茂,植被良好,水资源充沛,在上世纪70年代,当地就开发利用水资源,建设了“治安水电站”——中荷水电站的前身。

“中荷电站”并网试电成功

2016年,初来荷木村的扶贫队,常常沿着一条近10公里的村路,前往下辖的18个自然村入户调查。
从那时起,他们就发现,沿着盘山的村路,山坡上建设了长1.5公里的明渠。
旧有的治安水电站装机量仅100千瓦,必须要从地势高的地方修建盘山的引水渠下来,利用落差发电。

然而,多年来修了又修的明渠却成为了村里的“隐患”。

72岁治安水电站管理员廖炳瑞回忆,“以前水电站不能蓄水,不能调解水量,村里下大雨,经常造成塌方。
”原来,每逢台风暴雨天气,溢满的山洪也只能沿着引水渠冲向下游,泥沙俱下,引水渠容易堵塞,甚至塌方淹没山路。
2018年台风“山竹”吹袭时,半山腰的水渠就曾造成塌方,导致村民生活受困,村集体还担负了一大维修费用。

“2003年起,治安水电站就归属于荷木村村集体,数十年都外包给私人经营。
但因为经营不善,每年的收益在1万元左右,连维修明渠的钱都需要我们倒贴。
”荷木村村委副主任、副支书邓发仔告诉。

“这些引水渠不仅用于引流发电,还涉及村民灌溉、防洪。
” 李凯华说,“考虑到这些,我们势必要修缮水电站。
”此时,扶贫队希望帮助村集体收回治安水电站的所有权,“但距离合约上收回的日期还远着呢,对方要求我们缴清20万的转让费” 邓发仔说,这是一笔荷木村无力支付的巨款,水电站的改造陷入了“两难”的局面。

“中荷电站”并网试电成功

项目阻力重重:

“我不是一个人,我身后有组织支持”

20万的转让费仅是水电站建设的一部分资金需求。
回收水电站所有权,并对其进行技术改造,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2019年中下旬,荷木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188人已逐步实现脱贫。
“虽然我们的脱贫任务已达成。
但就这样走了,村集体收入不多,当地没有造血项目,我们仍然不放心。
” 李凯华告诉,“项目真正的阻力不在外力,而在我们内心。
我们要真扶贫,那就要考虑长远。

于是,李凯华把打造“中荷水电站”的想法上报组织。

2019年11月,中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徐成彬毅然批准了扶贫队启动项目,然而这一决定并不容易。
“批准我去做这件事后,他一个晚上没睡觉,心里担忧,因为这牵涉到扶贫资金的问题、项目审批的问题,项目安全的问题。
” 李凯华说,对于水电站建设带来的资金风险、项目建设风险,曾经担任过扶贫干部的徐成彬心中非常清楚。

项目如何管理?每一分资金如何使用?水电站技改审批流程是怎么样的?“这些都需要详尽规划。
”李凯华说,此时,中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下派了一位骨干,帮助扶贫队“建章立制”。
在下派骨干的指导下,扶贫队与当地村委会专门为中荷水电站建设搭建领导小组,为项目建设撰写了项目管理规定、《中荷水电站技改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
“这些建立后,我们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有条不紊地按照规定来执行。
” 李凯华说。

“中荷电站”并网试电成功

“我有信心做成,因为我不是一个人,我身后有组织支持。
”李凯华这样对说道,“只要是为扶贫做好事,一心向善,各方都会跑来支持的。
”在中山市工信局及扶贫队发动社会捐助的推动下,木林森有限公司和时代中国中山公司分别捐款50万元和5万元,结合省、市财政资金及帮扶单位自筹资金,最终投入约300多万元资金用于项目建设。

为保证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集中在重大项目上,扶贫队还组织广宁县有关技术部门实地勘查,聘请第三方公司出具可行性报告,取得广宁县有相关部门的信任与支持,统一思想咬定目标。

为抢在枯水期结束前完成大坝主体的筑建工程,扶贫领导小组多次召集广宁县分管领导、广宁县环保、水利、电力等相关单位召开现场协调会。
各部门负责人担起责任,各部门间形成合力,在关键审批节点、关键施工环节上预审核、预施工,抢抓时间推进工程建设。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技术工人远在外地不能进场,扶贫组统筹安排发挥群众力量,组织本地村民做好工程的基础性工作,为工期赢得宝贵时间。

“带不走的扶贫队”:中荷电站落成

2020年8月,这颗荷木村村民、扶贫队期许的“明珠”终于落成。

脱胎换骨的中荷水电站设有蓄水大坝、引水压力管、机组、厂房、升压站。
昔日老旧的引水渠由水泥输水管替代,这意味着维护成本大大降低。

新修了蓄水9000立方米的压力坝,埋下1380米输水管,扩容后的电站装机容量达250千瓦,落差最高达到39米。
“现在的水电站已经形成防洪、蓄水、发电等综合功能。
村民也不用再担心塌方的问题了。
”扶贫队队员郑健强对说。

装上蓄水大坝后,水电站能调节控制蓄水荷发电的时间,在丰水期以及发电价格低的时间蓄水,在枯水期、发电价格高的时候选择发电。
这可以充分发挥水能效益,实现错峰发电。

“中荷电站”并网试电成功

“我们保守估计,这个项目每年可带来20万—25万元的收入。
也有水利专家估计,如果雨水多,一年的收益最高有望达到35万元。
”广宁县水电行业协会秘书长潘岐维说。

“中荷水电站就是一支不走的扶贫队,将为荷木村扶贫工作的持续稳定和乡村振兴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李凯华介绍,新水电站的收益会以扶贫济困为主,荷木村一旦出现因病、因灾致贫,脱贫人口返贫,就可以发挥兜底作用,支持新增贫困户渡过难关,直到脱贫。
其余收益,村委会将统一用来支持公益事业和辖区公共事务发展,以及给村两委提供办公经费等。

建立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带动当地经济长远发展,实现“造血”式脱贫,是考验脱贫质量的关键。
中山扶贫队因地制宜的创新举措,将中荷水电站综合效益最大化,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5年过去了,扶贫工作队不仅再当地留下中荷水电站这一造血项目,还为荷木村筹措扶贫资金704.09789万元。
5年过去了,52户贫困户从谷壳田泥混合搭建的砖房搬进了“新家”;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188人已实现脱贫;百亩特色产业三华李种植基地初成规模,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运作,为贫困户带来了分红及就业岗位;全村适龄儿童上学率100%,考上高中或技校人员没有因家庭贫困原因辍学;贫困户100%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合作医疗,并全部发放一站式医疗救助卡,有4人已落实大病救助政策……

“省定扶贫村”荷木村改造前后的变化

2020年,脱贫攻坚迈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
在“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帮扶道路,一项项承载脱贫致富梦想的“造血项目”已落成,一个个改善民生福祉的工作举措被推进,跨越崇山峻岭,相隔200余公里的中山与肇庆广宁荷木村,携手走出一条“脱贫路”。

【采写】南方日报 曾艳春

【作者】 曾艳春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