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厂前身为柳州高工机械厂, 1954年10月6日改名为柳州农业机械厂。1973年改名为柳州汽车厂。1981年2月17日,参加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1983年1月起改变隶属关系,划归中国汽车工业公司,1995年下半年,该厂以资产入股形式参加东风汽车集团公司,为国家大型一档企业。 该厂1988年以来进入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是仅次于一汽、二汽的第三大中型载货汽车生产厂家。厂址屏山大道。
1954年,市政府将柳州高工机械厂全部资产及未来工程作价接收,改为地方国营柳州农业机械厂。这时全厂有职工120人,设备42台,全部固定资产为13.47亿元(旧版人民币),厂房占地仅1254平方米, 厂址位于水南路76号。按照省工业发展规划定点年产“53”步犁3万具和双轮双铧犁10万具的新式农具生产厂。1956年,投资130万元,在蝴蝶岭征地148.9亩另建新厂。 1957年4月“53”步犁停产,以后该厂试制生产30型和40型水轮泵,广西省工业厅指定该厂作为生产水轮泵产品的主导厂。 这时全厂有职工825人,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64.33万元。

1954-1968年,该厂曾自行开发过小型万能拖拉机、4160型煤气机,C616、C630车床和食品加工机械等产品。
1968年第四季度,自治区作出广西要生产汽车的决定。会上柳州农械厂与柳州机械厂提出承担试制生产汽车的任务。会后两厂联合组成汽车考察组到外地考察,选择车型。决定组织试制GS130型2.5吨载货汽车。自治区决定由柳州农械厂生产底盘、驾驶室、车厢并进行整车总装, 柳机厂生产汽车发动机。 于1969年4月2日试制成功第一辆汽车,定名“飞跃”牌(后改名“柳江”牌)。经过了25000公里的道路试验。到9月小批量生产10辆。
从1970年起, 投资116.2万元分两期进行技术改造。采取边生产、边建设的方针。1973年正式挂柳州汽车厂的牌子。
为了使汽车迅速形成批量生产,自制生产设备,包括锻压、金切机床和专用机床等共93台, 其中包括1000吨摩擦压力机、大梁滚拉机、3吨空气锤、电火花加工机床等大型精密设备。到1976年实现年产1000辆“柳江”牌汽车的规模。1979年起,“柳江”牌汽车严重滞销,至1981年停产。
1975年3月自治区机械局决定柳汽厂生产5吨汽车, 选用二汽EQ140型汽车底盘,发动机装用柴油机,一机部将此车型列入1978至1979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展计划,作为主要的试验项目。1979年12月,柳汽厂、市发动机厂等5单位联合研制的6105Q柴油机通过技术鉴定。
并配装于二汽东风底盘上成为LZ141型东风柴油汽车。通过整车路试于1981年3月通过省级鉴定。并确定生产东风柴油汽车作为企业发展的方向。
1981年2月17日, 柳汽参加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 以二汽东风牌汽车为龙头, 发展“东风” 牌柴油汽车系列产品。同年12月,开发的LZ340、LZ341型汽、柴油4.5吨自卸汽车通过了省级鉴定。1982年实现产销汽车1200辆,企业扭亏为盈。1983年柳汽厂划归中汽工业公司后,由东风联营公司具体管理,成为二汽紧密联营厂。1985年在全国汽车市场滞销的情况下,柳汽东风柴油车年产销汽车3062辆。1986年生产汽车3510辆,工业总产值超亿元。在全国中吨位汽车厂家中产销量、 效益名列第三位。 1987年汽车年产突破5000辆。1988年、1989年主导产品LZ141型汽车连续两年由国家质量检测机构抽查均达到一等品。
在抓好企业管理、整顿的同时,工厂加强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工作,致力于老厂区技术改造和新厂区的建设。改变小而全的生产模式,走高起点、专业化的道路。在原厂区内拆除铸工车间, 扩建新的车轿车间,于1987年1日建成投产。使产量由原来年产车轿部件5000台(套)提高到1.5万-2万台(套)。
1984年8月征用位于柳江县进德乡的300亩土地建设第二生产基地, 于1986年7月23日破土开工,先后建成冲压、车架车厢焊装、总装等车间以及动力、空压机站等配套设施,1991─1995年新基地继续建成油漆、工模具、轻型车总装、焊装车间和主体仓库、柳新车身冲压件有限公司厂房等。至此新老厂区形成年产5万辆中型载货车和1万辆轻型客车的生产规模。
1984-1995年先后完成投资6.5亿元,其中“八五”期约5.7亿元。
该厂在东风5吨柴油货车的基型上,“七五”期间按照市场的需要先后开发各种变型车。
1990年,该厂开发了1吨级“宝马”8座位轻型客货两用车,填补了广西这一档次车型中的产品空白。 “八五”期间又开发出“乘龙”牌平头系列车型以及6400型8座轻型客车。仅1995年一年间共有18个品种规格车型通过了省级鉴定。
1991-1994年,在全国汽车市场回升的情况下,柳汽厂的产销形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1991年产量突破1万辆。1994年曾达到31257辆的历史最高水平。“八五”期汽车产量累计10.39万辆,为“七五”期3.9倍,工业总产值累计55.2亿元(1990年价)是“七五”期的4.6倍。
到1995年, 柳汽厂总占地面积109万平方米(包括东区总部和西区生产基地),厂房建筑面积35.48万平方米, 总资产12亿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68亿元,净值2.65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3.04亿元, 税利合计15498万元,利润总额10679万元。主要金切、锻压设备共1250台(套),年末职工人数56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42人。汽车产品已发展成两种品牌、3大系列、 70多个型号规格的中型载货车、轻型客车以及各类底盘产品,初步形成“中轻车并举”的生产格局。年生产能力中型载货车5万辆及轻型客车1万辆。初步建立起现代化管理的大型汽车制造企业,该厂已在全国26个省、市先后设立了121个技术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