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人物】组织部长楷模——王彦生(的人组织部长干部大山太行)

人物简介

王彦生,男,汉族,1959年11月生,1975年参加工作,198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0年3月,任涉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1998年1月起,先后任曲周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邯郸市丛台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2005年7月被确诊患脑部动脉瘤。
患病期间,他仍恪尽职守,忘我工作。
2009年2月4日,在赶赴丛台区政协会议开幕式时突然发病,不幸去世,年仅49岁。
2009年1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王彦生“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称号。

他,从巍巍八百里太行山深处走来——涉县、曲周、丛台。
带着眷恋,他给自己取了网名——“山生”。

【模范人物】组织部长楷模——王彦生(的人组织部长干部大山太行)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山的壮美不仅仅在山体,更在山魂。
熟识“山生”的人都说,无论做事、做人还是做官,都光明磊落,堪为楷模,无愧于“太行之子”的称誉。

  大山有形。
博客中的他,一张照片定格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前,微胖,中等个,戴着宽边眼镜,略有笑容的嘴角些许上翘,一切平和而淡定。

  山魂无形。
现实中的他,悄然走完了49岁的人生旅程,在身患重病的一千多个日夜里,与病痛抗争、与时间赛跑,践行了“为党选好人、为人民服好务”的铿锵誓言,谱写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熔铸着共产党员、组工干部的大山之魂。

  他,就是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委原常委、组织部长王彦生。

他有山的博大仁爱,对群众情深意厚

把根紧紧扎在人民的大地沃土之中

涉县,太行东麓,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古有“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名邑”之称。
刘邓率领的一二九师当年就把司令部设在县城附近的赤岸村。

  王彦生出生在太行山环抱中的一个小村。
母亲在他4岁时故去,在彦生的记忆里,“娘“只是个符号,是在被打疼了哭叫时嘴里喊出的一个词。

  母亲走的时候,躺在冰冷的土炕上,头上插着一朵小白花,父亲伏在桌上哭泣。
从小失去母亲,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亲人们和山里的百姓把彦生养大。

  叫“山生”,再贴切不过。

  怀着感恩的心,王彦生用行动诠释着对父老乡亲的浓浓爱意,对太行老区的赤子之情。

  1996年8月,太行山区发生数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涉县受灾严重,一时间桥毁房塌。
由于山体滑坡,西达镇后匡门村21人被夺去生命,70多人受伤,村民们被困大山。

  时任县组织部副部长的王彦生顾不上自己家受灾,带领同事身背肩扛水和粮食,翻山越岭驰援后匡门村。

  8月10日上午的一幕,让66岁的原村党支部书记江宋昌刻骨铭心——

  王彦生磨破脚趾、一身泥泞来到村民面前。

  “感谢党!感谢政府!”几百名老乡齐刷刷跪地高呼。

  “彦生也跪下了,大伙儿不起来,他也不起来。
大家一起哭。
”江宋昌记得王彦生一见面就喊他“叔”。

  “叔!你带我到村里转转,看谁家被水冲得厉害。

  那些天,彦生总是哭,见到哪位乡亲家受了损失就掉眼泪,看到挖出来的遇难乡亲遗体就大哭。

  “孩子,你别老是哭啊,这是天灾,是不能抗拒的事!”

  “叔,我不是好哭,是乡亲们太惨了,我见不得你们受难。

  一连五天,彦生成了乡亲们的主心骨,他一边联系上级,一边逐户察看灾情组织乡亲自救。
很快,武警官兵送来了米面,并从山上辟出了与外际联系的简易通道。
伤员由于救治及时,全部脱离了危险。
灾后没有一个村民死于冻饿。

  “我对这孩子印象很深,我们相处时间不长,可我当时就感觉,这孩子肯定是个好官。
他没官架子,心软,知道心疼人,我没见过这么心软的干部。
”江宋昌回忆起彦生,眼中泪光闪烁。

  “王彦生总跟我说,他从小没了娘,是农民的儿子。
我就爱听他这句话。
”江宋昌说。

  每一位父老乡亲的疾苦都让他眼含热泪。

  不能不想,不能不问,这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

  在抢险救灾队伍中他奋勇争先,在赈灾捐款箱前他慷慨解囊;在困难群众面前有他亲切的问候,在孤苦孩子身边有他心疼的眼泪。

  外出调研时,随身带上几百元钱,看到生活艰难的群众,就主动接济,尽自己绵薄之力。

  每次下乡,只要路遇出行的老人或小孩,总让司机停下车来带他们一段,捎他们一程,顺便了解村情民意。

  不用多想,不用多问,这真情有多重,爱有多深——

  在曲周东路庄村调研时,看到村民李守仁家生活十分困难,马上掏出一百块钱,给了孩子。
又和村干部一起研究,划给了李家一片荒地,承包种树苗,解决了李家的生活困难。

  丛台80多岁的高连荣老人,无儿无女,常年瘫痪在床;福利厂下岗职工何梅田和丈夫都身有残疾,没有收入来源,他立即和这两户结成了对子,使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山生”的“根”深,“山生”的“情”浓——

  在社区村落之间有他忙碌的身影,在平民百姓家中有他谈天的笑声。
他的手机备忘录里,密密麻麻储存着孤寡老人的生日、给五保户送补贴的时间、生活困难党员情况、承诺给百姓办的实事等上百条提示信息。

  他说,“这是一本民心账,只有还清了账,才不觉得亏欠,才活得踏实!”

  大山,把自己当成大地的一个标点,与大地血肉相连,血脉相通,跳动着同一心律。

他的视野开阔如山,始终坚持凭实绩、论德才用干部,为党的事业凝心聚力

大山,用自己宽厚的胸膛滋润着万物生长,它知道哪里有参天大树。
党的组工干部就如同大山,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选人用人是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
组织部长是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地位特殊,职责重大。
王彦生常常叮嘱身边同志:“用好一个人,会激励一大片;选错一个人,会挫伤一群人。
我们肩头有万千责任!”

  2004年初,邯郸市丛台区10个街道办事处的考核榜公布了,区委领导们的心头却压了块石头。
原来,辖区内联东街道办事处的领导班子成员间矛盾多,相互掣肘,工作无法开展,年度考核排在了末位。

  领导班子出了问题,身为组织部长的王彦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他及时向区委建议,果断地将办事处党政一把手全部调离。

  时任丛东街道办主任的刘兴国,是丛台最年轻的街道办主任,有活力、有闯劲儿。
组织决定让他扭转联东街道的颓势。
“心里一直很犹豫,既感激组织的信任,又惶恐于未知的挑战。
”刘兴国心里忐忑。

  王彦生看出了他的心思,两人促膝长谈。
“任人唯贤,不仅仅是选贤举能,而是要把合适的人放在能够发挥最大潜能的合适位置。
问题出给你,答案自己写,我相信你的能力……”

  被信任是一种幸福。

  刘兴国就是在这样的幸福包围下,度过了上任后最难的几道坎。
抓班子建设、协调建立社区大工委,多少次深入基层,多少次开会研究,多少次连夜奋战……当每一次退缩和失落时,都会想到那份信任。

  短短一年,联东街道办事处打了“翻身仗”,各项工作在区里名列前茅。
年终考核中被评为实绩突出领导班子。

  “我感受到了信任承载的分量,那是一种自我肯定的骄傲,一种创造奇迹的惊喜,更多的是对于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
”2008年,刘兴国再次临危受命,担任苏曹乡党委书记,“这时的我已经没有先前的犹豫和慌乱,更多了一份坦然应对的果敢和自信。

  大山,承载着参天大树,也关爱着低矮处的草木——

  干部选拔任用需要细致体贴入微。
从事组织工作多年,王彦生深谙此理。
他经常告诫身边人员:“东西破了还可以粘起来,人心伤了却不容易恢复。
我们是做人的工作的,一定要情字当先,细之又细!”

  1998年初,刚从涉县调任曲周县担任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的王彦生却给了“仕途希望之星”贾建章“当头棒喝”。

  当时年仅31岁的贾建章担任了白寨乡党委副书记已经4年,提拔指日可待。
而所辖的村子突发上访事件,在年度考核中排在了最后。
按照县委组织部当时推行的干部管理末位淘汰制,他被降职到一个偏远的小乡镇担任副乡长。

  “决定下来后,一下子就蒙了,感觉自己这辈子再没有发展的希望了!”贾建章回忆道。

  贾建章被王彦生“断”了前程。

  正当他坐在办公桌前心灰意冷时,王彦生分片帮扶偏远乡镇,来到了他身边。
“年轻干部,走点弯路是很正常的事。
只要努力,组织上绝对不会放弃你!”

  危难中伸出援手,是刻骨铭心的拯救。

  此后,王彦生多次深入乡镇,为他鼓劲加油,一起探讨工作方法。
贾建章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贾建章吃住在村,没日没夜地和村民一起调树苗、搞种植、做养护,树苗成活率高达90%,在全县遥遥领先。
5个月后,1.2万亩林地建成了。
由于业绩突出,贾建章乡党委副书记的职务也得到恢复。
6个月后,他又被提名为乡长任职人选。

  “王部长不仅帮我度过了人生中最难的一个坎,还教给了我如何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人生、对待工作,这是我一生中受益无穷的财富。
”这位坚强的汉子几次泪水涟涟。

  对千里马型干部不亏待,让开拓者无忧;

  对老黄牛型干部不忽视,让实干者无悔;

  对包青天型干部不挑剔,让公正者无畏;

  对智囊团型干部不嫉妒,让谏言者无虑。

  多年积淀下来的“四对”原则,成为王彦生组织工作的“座右铭”。

他崇尚大山的品格,听凭日晒雨淋

笑迎风刀雪箭,永远挺立正直坚韧的脊梁

大山扎下的是正义之根,耸立的是浩然正气之躯。

  组织部长位高权重,自然成为很多“聪明人”的“公关目标”。

  他在日记中写道:用什么人是个导向,不用什么人也是个导向。
用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在社会上就会多起来,不用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在社会上就会少下去。

  2007年,丛台区人大代表换届,一位房地产开发商想当代表,由于群众基础比较差,提名没有通过。
他找到王彦生“活动”,“只要能当上人大代表,花多少钱都行。

  “代表是人民选出来的,不是用钱买的!”王彦生把他当面顶回去。
这人还不死心,当即掏出2万元钱放下,起身就走。
王彦生气愤地站起来,把钱扔了回去。

  做人要有准则,做事要有原则。

  在丛台,一名干部多次要求提拔,还找关系“运作”。
打了近两年“公关战”却毫无收获,他气急败坏地找到王彦生“理论”:“为啥把我往死里卡。
你难道不想给自己留条后路吗?”

  王彦生拍案而起,“组织原则不是任意交换的筹码!你这种性格不改,迟早会栽跟头。
”事后不到一年,这名干部就因违纪受到了处分。

  送礼的、请客的、说情的、打招呼的,甚至软磨硬泡的……王彦生在他们面前,如山,岿然不动。

  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组织原则。

  彦生走的时候,丛台区的一位局长为他守了三天灵,每天都放声大哭。
有人说,这痛哭缘于一件局长找王彦生没办成的事。

  当年招工上班,局长把实际的年龄多报了一岁,现在快退休了,想把年龄改小。
因为和王彦生熟,就亲自找到他,提出修改年龄。
而组织部门有规定,参军、招工的年龄,当年认定的,现在一律不能更改。
“根据组织规定,年龄不能改回去。
如果改了,对其他同志不公平。
”王彦生说。

  局长急了。
回家拿来了父母的结婚证,证明自己的年龄,还多次请王彦生和组织部的同志吃饭。
当时被在邀请之列的焦法铎回忆起王彦生的话,“这不是吃饭的事,改年龄不符合组织规定,所有干部都是经过组织认定的,都不能改。

  局长懂了。
他并没因此记恨彦生,两人反倒成了挚友。

  位高权重者,更要慎用手中权。

  2004年,邯郸市直机关的一位领导要王彦生安排一个择校生,免费进丛台区热点小学就读。
当时在区里文教体局当领导的张俊兴,正好是王彦生的部下,打个招呼,安排一下,也不是啥难事。

  可王彦生婉言相拒:“领导,我们区个别热点学校班级容量大,文教局已经出台了政策对择校生严格控制,我先问问俊兴看符不符合政策,看学校有没有困难再说,好不好?”

  领导当即变脸,当着众人的面指责彦生,“你这个组织部长怎么当的?这么小的事也办不好?”彦生笑笑,心平气和地送走了这位领导。
终究没有把这件事情强压给张俊兴和学校。

  涉县、曲周、丛台,在王彦生工作过的地方,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

  女儿出生时,彦生给她起名“玉洁”,希望她做个纯洁、善良、坚强的人。
王彦生常说,“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事,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官。

  在整理遗物时,一块30元买的旧手表还在滴答作响,等待主人戴上它继续追赶时间;一件绿色军大衣还挂在衣架上,静静等候王彦生披上它再次走进风雪……

  “幸福=现实/欲望”这是王彦生给自己开出的“幸福公式”。
“对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现实往往是一个变化不大的定值,那么幸福感的大小就取决于欲望的高低……”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据邯郸市委组织部介绍,在先后担任曲周县委、丛台区委组织部长的11年间,经王彦生推荐使用的干部,没有一个“带病上岗”。

  大山,正直坚韧,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真实面目。
他不卑不亢,堂堂正正,脚踏实地伫立在天地之间。

他向往春天生气勃勃的大山,积淀起丰厚的土壤,让党员干部茁壮成长,充满生机和活力

春天的大山,适宜的温度、阳光和水,让生灵茁壮成长。

  选好人、用好人的制度,可以培育出好党员、好干部,让他们朝气蓬勃。

  “有的同志认为组织工作是不打粮食的活儿。
其实恰恰相反,只要善为,组织工作的效果最不可限量。
所有的生产要素中,人是最具活力的因素。

  曲周县司法局局长张树彩,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998年初,王彦生上任后不久,在一次工作会议上亮明的观点。

  2002年,王彦生当了“第一次吃螃蟹的人”。
他对选拔干部方式和途径精心谋划,在曲周进行了县历史上首次副科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

  时任县委组织部干部的秦永革全程参与了这项工作。
起草意见、制定原则、酝酿方案、规范程序、确定方法到具体实施,历时两个多月。
“彦生亲力亲为,所有文件材料都亲自审修把关,所有会议都亲自参加,所有考试都坚守在考场。
放手让群众推荐优秀干部,报名、笔试、面试、考察等环节全都置于纪检监察机关、报考人员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

  也是在这次选拔中,当时在县委组织部门工作的吴建朝,经历了一次人生的“大震荡”。
他报考的是县农业开发办副主任一职,笔试成绩第一,面试发挥失常。
最后综合成绩仅仅比第一名差0.2分。

  细微差别,可能人生迥异。

  在这重要关口,大家都为他惋惜。
也有人给他出点子,“都是组织部的人,你和王部长熟,找找他也许管用,‘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王彦生却说:“在这个问题上照顾了自己人,就伤害了其他人,就不公正。
这是公开选拔,我们不能丢掉原则。
你还年轻,好好干,还有机会。

  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这次“最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现在仍被当地干部群众挂在嘴边。

  一个个创新之举,更验证了王彦生如大山般深邃的思考:

  --1998年,提出“无功就是过,有错就追究,末位遭淘汰”的崭新理念,着眼于解决干部能上难下、活力不足的问题。

  --2000年,发现部分农村党员党性意识差,提出处置农村“五不”党员。
全县3年处理“五不”党员399名,其中除名和劝退41人,2人被取消了预备党员资格。

  --2002年,规范干部初始提名权,干部职位空缺预告制度应运而生,实现了从“少数人中选人”到“多数人中选人”的转变。

  ……

  “彦生是个具有战略眼光的开拓者,通过人才制度和工作机制创新探索,实现科学发展。
这一点难能可贵。
”丛台区委书记杨晓和评价说

  2003年7月,王彦生由曲周县调任丛台区工作。
而各社区承载着丛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
上任不久,他忧心忡忡。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干部队伍素质不高,很多社区远没能发挥“服务站”“稳定器”和“连心桥”的作用,阻碍了丛台的科学发展。

  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共振点在哪?“后来就有了向区委提交的‘联帮驻’活动方案和街道‘大工委’建设体制。
”杨晓和回忆道。

  以“领导联社区、部门帮社区、干部驻社区”的“联帮驻”活动为载体,从2004年开始的3年里,丛台区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硬件建设,79个社区全部实现“有地办事”;累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800多件。
干群关系空前和谐。

  以街道“大工委”建设体制为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构建起“双向服务,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
2007年以来,全区88家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社区党建服务经济建设能力提升。

  新制度创造“春天奇迹”,一派草木葱茏、山花烂漫。

他留下不朽山魂,山连着山绵延不绝

巍峨群峰耸立中,热血忠诚化为永恒

翻开泛黄斑驳的入党志愿书。
“没有党和人民的哺育,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为此,我将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忠诚于党的事业……”王彦生写道。

  一句誓言,终生捍卫。

  把所有伤痛藏在身上,用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

  正当丛台社区的工作蒸蒸日上时病魔来袭。
2005年夏天,王彦生常常感到一阵阵头疼。
妻子女儿陪他到北京检查。

  “脑部左侧基底动脉梭形瘤”,医生的话让人震惊,“这种病就像在脑子里安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随时可能引爆,瞬间夺去生命。

  由于脑瘤的位置恰好处在脑基底大动脉上,如果做手术,不仅费用昂贵,而且风险极大,很有可能留下后遗症或下不了手术台。
做还是不做? 彦生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

  他在博客里留言:“我想还是不做了吧!花那么多钱,做完不见得比现在好,说不定还会拖累人。
即使手术成功,也恐怕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工作,何以报答组织的信任和关爱?现在除了偶有头晕,没别的不好感觉,说不定还能好好做几年事情。

  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这是怎样的生死抉择。

  回到家里,不到两周,王彦生又上班了。
头疼时,大把大把吃药片,用椅子背顶在后脑。
机关同事和社区干部都劝,“要注意身体,多休息”。
他总是淡淡一笑,“没事、没事,谢谢关心,我还能行……”

  把所有的爱托在手中,用目光诉说,你是这样的人——

  2008年10月,女儿结婚。
要出门了,彦生放声痛哭,“人一辈子不容易。
说不定哪天我就要离开你,你要独自面对人生了。

  2009年春节,彦生第一次带着父母(继母)和爱人芦爱华去了一趟桂林。
照片里,在秀丽的山水间,全家人笑得很灿烂。

  邯郸丛台的90平方米的二手房,是借钱买的。
为结清后事,他带着女儿登门把借款还清,还专门看望了老家的亲戚、朋友和领导,以防哪一天突然倒地,留下说不清的遗憾。

  “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说实话我心里说不上是轻松还是沉重,但绝不是心灰意冷,也绝没有生离死别的感觉,只是把能想到的恐怕日后做不了的事情,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而已。
”博客袒露着心声。

  把所有的心装进心里,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

  奥运安保期间,只要是值班,他都坚持24小时在岗在位,硬是没请一天病假。

  丛台区选派年轻干部赴清华大学培训,他亲自带队前往。

  街道社区“两委”开始换届。
他扎到第一线,大到选举方案、会议议程,小到会场的布置、选票的印制,都一一过问。

  “政协会报到,下午4:00看委员”。
2009年2月3日,办公桌上的工作台历上留下了他最后的工作笔迹。

  2009年2月4日,丛台区政协会议开幕,为筹备大会连续忙碌多天的王彦生感到头痛加剧。
妻子发现他脸色很不好就劝,“如果感觉不舒服,就别去开会了,跟领导请个假,在家休息一天吧。

  “不行,‘两会’一年只开这么一次,我怎么能不去?”

  草草吃了两口饭正准备起身时,王彦生突然“呀”的一声,捂住头。
接着,便轰然倒地,再没醒来……

  把生命归还大山,人们在心里呼唤,你是这样的人——

  太行山区、燕赵大地,隆冬时节从未盛开过白花。
而2009年2月6日寒风凛冽中却一片白花绽放,准备了500朵不够,1000朵不够,1500朵……人们从大山、社区、乡镇中走来,送“太行之子”最后一程。

  照片里的王彦生,戴着宽边眼镜,略有笑容的嘴角些许上翘,一切平和而淡定。

  邯郸市委书记崔江水说,王彦生党性坚定、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一身正气,亲民爱民、以身作则是党员干部的好表率。

  丛台区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无不落泪。
一名干部执意拿出1000元慰问金交给家人,“我和彦生同志不熟悉,但我敬佩他的官德!”

  曲周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牛玉禄过去受到提拔后,想请王彦生吃饭,表达谢意。
彦生却说,“等我见马克思的时候,送我个花圈就可以了。
”孰料一语成谶!

  在遗体告别仪式上,牛玉禄恭恭敬敬地献上一个精美的花圈后,满脸泪流:“王部长呵,要是知道上天有这样的安排,我宁愿永远不给您送这个礼!”

  彦生的小姨得到噩耗,也从大山里赶来。
一辈子没坐过汽车的老太太,最后要看一眼“俺的儿”。

  春天把鲜花献给大山,秋天把果实献给大山,生灵把赞歌献给大山。

  王彦生近在身边,却又是一座大山,需抬头仰望……

  “太行之子”从大山中来,终又回归大山。

  他留下了优秀共产党员、组工干部的不朽“山魂”。

  放眼太行,大山是那么团结,山连着山,岭连着岭,与苍茫大地融为一体……

来源:新华网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