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轩饰演刘峰
因为:做梦都想去上的大学,有人更需要,他便拱手相让;
战友让他带去修的手表,太过名贵没人敢修,他便自己研究后修好了;

战友结婚,为了给他省钱,他自己买材料亲手做了两个沙发;
南方的女战友,不喜欢吃饺子,他就煮挂面给她吃;
食堂煮破没人吃的饺子总是他主动打来吃;
就连猪跑了,别人也第一时间是叫他来帮忙。
他竭尽全力地帮助所有人,大家也热情地叫他活雷锋。
可好人总是难做。 他喜欢文工团的女独唱,叫林丁丁的姑娘。
在一次“冲动”的告白后,刘峰尝试拥抱林丁丁,却不幸被路过的男战友撞了个正着。
男战友们看到后的第一句话是:好哇,林丁丁,你居然敢腐蚀活雷锋!
林丁丁怕这样传出去自己跳到黄河也难以洗清,只好向组织告发:刘峰是主动强行“触摸”她。
这次不大不小的“触摸事件”成了刘峰人生的分水岭:
他被下放连队,随即参加战争,战争中一心寻死却落到终身残疾,之后的他,退伍还乡,生活潦倒。
下放连队前,之前受他帮助的战友,一个都没来相送。
转业后的刘峰来到海口,不再是战斗英雄,也不再是雷锋楷模,他只是底层一个最不起眼谁都可以欺负的残疾人。
岁月漫漫,芳华刹那,特殊的年代,刘峰的善良只剩下卑微个体的苟延残喘。
但电影的最后说:之后的他,看起来那么知足,那么冷静。
那会的文工团不露大白腿
虽然我没有去看这部电影(天朝的影片大多看了之后会觉得自己很脑残),但是对于大家的评价,脑海里立马反射出一个心理学家创造的词汇——中国式好人。
我们身边,这样的好人曾经到处都是,尤其是电影描述的六七十年代的人。他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接受的是集体主义教育。
在那个时代,脱离集体的人是不能存活的,而且要在集体中表现得比其他人更好更优秀,没有自己的欲望、没有自主的意识,一切人性都在集体这个熔炉里被扭曲、淹没。
一旦表现出自身的渴望,如男猪脚表示喜欢女生,今天看来很正常。但在集体主义时代却不能被集体所容忍,因为集体里的任何个体必须以集体的意志为个人意志、以集体的利益为最高利益,集体的草胜于个体的命。任何私欲都是可耻的、是与集体意志相悖的,是集体无法容忍的。所以刘峰被送上战场,他自己也希望以死为解脱。
影片后半部,刘峰终生的孤独寂寞,反而使得他很坦然。现实生活是这样么,集体中长大的一二代人,今天活得坦然吗。碰瓷的老人、嚣张无理的熊父母、视人命为草芥却拒不认罪的杀人犯,因为今天没有了集体,他们丧失了生活的标准。
刘峰被派去战场
人并不比动物高级多少,越是觉得自己高级的人类,越表明他是多么的无知和浅显。
别怪张老师对《芳华》的评价如此刻薄,东北师范大学的心理学课程,会让你更好的认识自己、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我们是做成人学历教育的,有需要提升学历的可以关注北京睿博源教育。有问题直接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