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的母亲河——漆水河
炎帝与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起源于陕西中部渭河流域的部落领袖。《国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渭河支流,今陕西关中中部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渭河支流,今陕西关中西部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后来为了争夺领地,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漆水河是铜川的母亲河,“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是《诗经》对漆水的描述。漆水河源于印台区金锁乡凤凰山至宜君庙山一带,东源出1734.2米的宜君庙山东麓的庙山沟,经云梦,武家河,枣庙,雷家沟等地,名漆水河.西源即正源柳林沟,源于1671米的凤凰山东侧的崾崄,源头高约1475米,河流从柳林沟经前烈桥,何家坊,接纳贺家沟,半截沟后,流至金锁关与从哭泉南下的塔尼河汇合,始称铜官水,流入铜川印台区汇入漆水河.从这段开始就以漆水河命名,漆水河在王益区川口地段与王家河汇聚后继续向南流淌,至耀州区与沮河汇合称之为石川河,流入富平境内,最后汇进渭河。

据1980年铜川文物普查时发现,在漆水,白水河两岸的台地上,分布着十余处原始社会晚期人类聚居的村落遗址,这些遗址的具体位置在现在的城关村东坡,王益村,高坪,川口,王家河,李家沟,河东沟,吕家崖,孙家贬,五泥川等,但是至今没有发现大面积的居住地,根据西安半坡遗址以及全国其他同类主要遗址发掘研究证实,每个村落的人数大约在160---180人左右,由此推算六七千年前铜川已经有10余个村落,人口总数约为1800----2000人左右,他们主要聚集在漆水,白水河谷地,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首推黄堡镇周围,形成三个村落,人数大约有500人,当时妇女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主导地位,由于历史比较漫长,没有详尽的资料,但是有一点可以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铜川已经有了最早的原始居民。由此可见铜川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漆水河,曾经是肆掠铜川市的一条河流,每到汛期,洪水将铜川市冲的稀里哗啦,防不胜防。张铁民在铜川任市委书记、市长期间,他发动全市人民群众,动员一切财力物力,根治了常年泛滥的铜川漆水河,修建了铜川人民公园,整饰市容,修路架桥。
漆水河三里洞一带(2014年5月拍摄)
漆水河青年路一带(2014年5月拍摄)
漆水河河滨路一带(2014年5月拍摄)
漆水河大同桥一带(2014年5月拍摄)
漆水河公园路一带(2014年5月拍摄)
漆水河红旗桥一带(2013年9月拍摄)
漆水河公园路附近(2019年2月7日拍摄)
漆水河公园路附近(2019年2月7日拍摄)
漆水河公园路附近(2019年2月7日拍摄)
漆水河公园路附近(2019年2月7日拍摄)
铜川市人民公园(2019年2月7日拍摄)
平时难得下到河床上,也从没有留意过河提上的纪念标志。新修的沿河景观,很便利的在河底游走,突然才发现存在了45年的纪念标志,看到这些熟悉的企业,我知道他们多数都不好,仅仅剩下了一块牌子,生产经营早就停止了。
“叫河水让路---市通用机械厂---1973年3月17米”。市通用机械厂,全称铜川市通用机械厂,位于铜川市玉华路,后变更为铜川市整流变压器厂,主要产品为110KV级整流变压器和特种节能变压器,年生产能力120万KVA,曾是全国变压器行业30家骨干厂,下设变压器一分厂(小型变压器制造)、变压器二分厂(片式散热器制造)、电工器材厂(电磁线制造),职工1000余名,2000年前后发行股票,那张股票现在已成废纸了。
铜川市水泥厂,始建于1965年,坐落于黄堡镇北部,职工1300余名,两座旋窑三座机立窑生产线,年产“矿山牌”硅酸盐425#水泥35万吨,曾经是“全国500家最大建材工业企业”,如今也只剩一块牌子了。
“治河建国---市建筑陶瓷厂”。铜川市建筑陶瓷厂1940年由阎锡山在铜川市黄堡镇建厂,厂里的老工人许多都是从山西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有职工800余人,年生产耐酸陶管1.5万吨、红陶瓦300万片、墙地砖15万平方米,产品远销日本、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德国引进柔性接头陶管设备,因柔性接头的化学原料问题以及高昂的产品成本而无法投入生产,仅贷款利息就把企业拖的半死,当年很经典的一句话是:“不技术改造等死,借技术改造贷款就是找死”
“绘新图---市钢铁厂---1973年3月11米”。铜川市钢铁厂1971年建成投产,位于黄堡镇新宜路,职工700余人,主要生产生铁和耐磨铸件,年生产生铁2万余吨,耐磨铸件3000余吨。企业与高校合作生产的耐磨铸件质量相当好,使用寿命是普通铸件6-8倍,因售价是普通铸件3-4倍,销售异常困难,因而企业承诺一年后没有质量问题再收款,常常是还没到收款期,购货企业已经倒闭了,坏账率很高。从这点来看,产品质量太好,好的不会坏,企业就难以持续发展。
“造福于人民---市电瓷厂---1973年3月25日”。铜川市电瓷厂1958年建厂,位于铜川市黄堡镇南寺,职工1000余名。,主要产品100KV静电除尘器绝缘子、35KV变压器绝缘子、20KV线路绝缘子、10Kv电器开关等产品,年生产高低压电瓷1000吨。厂区紧邻耀州窑遗址,现在厂区是耀瓷文化园。
“治河为民---铜川市电机厂---1973年3月”。铜川市防爆电机厂1965年建厂,位于铜川市黄堡镇南寺,主要生产各种防爆电机,年生产能力7万KW,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与铜川市电瓷厂合并,成立铜川市电磁电机总厂。现在厂区是耀瓷文化园。
“为人民造福---市耐火材料厂---1973年3月”。铜川市耐火材料厂1954年建成投产,位于铜川市红旗街,是冶金部的地方耐火材料骨干企业,职工1000余名,年产不定型耐火材料26000吨,耐火纤维500吨,企业位于铜川市商业繁华地段,是当年市区污染担当,因污染问题厂址迁往陈庐山,后来也就没有后来了。
“治河为民---铜川市印刷厂---1973年3月25日”。铜川市印刷厂1954年建厂,位于铜川市红旗街,职工170余人,建厂初期仅有铅排印刷,后来有激光照排,1997年曾去联系过印制借款合同、五联式借款借据等,印制的还不错,就是价格比想象的略贵,当年临街的楼房出租做了澡堂,每从马路上经过,总能闻到澡堂的味道。
“铜川市煤矿---1973年”。这个名称比较纠结,不确定是不是铜川矿务局,不过按年代来说,那个时候铜川可能没有其他煤矿,猜测就是铜川矿务局。铜川矿务局的情况不说了,居住在铜川的你,不知道铜川矿务局说不过去。
在铜川市人民公园,有一段路命名为“铁民路”,这是对铁民市长的纪念!
修筑河提后,几十年来,主河道几乎没有听到过洪水灾害,我们居住在美丽的铜川,怎能忘怀当年参与建设的劳动者,祝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