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统村落,不仅在于周边山水的本身形态,那些或巍峨或秀美的山峰,那些或浩荡或潺潺的流水,更在于其所氤氲的人文气息和传承的民俗风物。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淇河天然太极图上游3公里处,就有这么一个绝妙去处,自然的馈赠在这里展现,历史的轨迹在这里镌刻,那就是白龙庙村。
白龙庙村位于上峪乡西部,距鹤壁市中心21公里,隶属于淇滨区上峪乡政府。它地处太行山东麓浅山区,南依群山,北傍淇水,像一叶扁舟,停泊在山脚下淇河边的一处相对平坦之地。
村庄属性为行政村,居住面积约0.08平方公里,村域面积约12000亩,户籍人口182人,均为汉族,村中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红薯等经济作物。有零星养殖业(猪、羊、鸡)和旅游服务业。现大部分年青人外出务工,村内荒山及山上耕地大部分承包给一家农业开发公司经营。

溯源
村子原名石嘴村,白龙庙建成后才逐渐改成了白龙庙村。相传,很久以前有两条白龙降落于此,出现两条升空的白气,后人就在此建庙开荒居住,故取名白龙庙。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以前的淇河白龙庙段是—个大的渡口;主要功用是运输。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在淇水口作堰,使淇河东北流入白沟(今卫河),以通粮道。可见,东汉时淇河水运已经非常发达。在白龙庙附近,王家窑村是冶铁所在,纸坊村是造纸之处,桑园是种桑养蚕之所,而盘石头则发现了生产瓷器的遗址。这些商品生产出来如何运到外面?在当时条件下,想将这些生产出来的商品依靠陆路从离平原数十里的山谷里运出去是异常艰难的,当时依靠的主要是水运,淇河就是当时的运输通道。在白龙庙瀑布下面的数十块巨石上,至今依然可以找到当年固定船只用的孔。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汤阴县志》中说白龙庙是“斯汤阴之盛处”了,更不难想像当年的白龙庙段是何等的繁荣。
据白龙庙碑文记载,该村在明初就已经形成,但由于耕地需求及避乱等原因,户走户来,村内生活居住至今的只有从林县迁徙到此的一脉相承的马姓居民。
格局
村子周围三面环绕的太行山余脉连绵起伏,形成了九个醒目的土丘,姿势挺拔、形态各异。九座不同形态、不同方向的青山,把淇河岸边的白龙庙拱围起来,组合在一起,当地人称之为“九龙聚首”。据说这九座土丘中还有一座比较矮的土丘,处在众土丘之间,称作“九龙朝凤”。相传古时,这里是白龙沐浴之地。自然的造化可真是奇妙,九座青山九条龙,其中的玄机和奥妙要靠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去体会、去感悟。
关于这“九龙朝凤”,当地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申老汉带着一双儿女逃荒到这里定居下来,起早贪黑、烧荒开田。这被河里的九条龙看到,它们决定去帮助申老汉一家。这九条龙十分勤快,它们帮着申家种地。日子久了,九条龙和申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尤其和申老汉的一双儿女,更是无话不谈。河里有一只鳖精,它看到九条龙和申家相处和睦,十分嫉妒,便跑到玉帝面前告状,说九条龙与凡人来往犯了天条。玉帝闻言大怒,立即派出天神天将们拿宝葫芦将河水吸去。这一日,九条龙正和申家三口在河边锄地,突见河水渐降。九条龙见状,急忙想跑回河里,但刚跑几步,便一个个变成了土丘。申姑娘看到九条龙都变成了土丘,泪水扑簌扑簌从眼里流出来。这时一阵狂风吹来,风过后,一座座土丘都转过身来,面朝姑娘,而申姑娘也变成了一座土丘。
白龙庙村的形状像条船,南北两头高又尖,中间宽,三面环山像栏板,村中有一栋20多米高的四层石头楼高耸其中,就是船槁,老辈人都说,没有它,就像船没有槁,村子慢慢就存在不下去了,所以它是镇村之宝。村落整体布局雅韵有致,淇河水在村北蜿蜒流过,河畔偏东位置处有一稍显高峻的土山,白龙庙就坐落与此,登高台俯视全村,一条南北街道纵贯村落, 30多座灰墙青瓦的明清古宅子错落有序地铺排在街道东西两侧,古朴淡雅,村与山的缓坡上,一棵棵枝繁叶茂、葱茏劲秀的古树,昂首云天,巍峨挺拔,树冠相叠,枝柯交错,浓绿如云,特别是村口的一棵古皂角树,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为这个传统村落添描上一层神秘深幽、如梦如幻的色彩.也共同见证着它的千古沧桑。
揽胜
白龙庙村山青林翠,景致非凡,处处古迹,步步胜景。过坝可濯足,平湖可映月,远眺有苍山绿林,近观有奇石溶洞,古庙飞檐临于半山之上,碧水澄澈回旋于方圆之间,游人到此,心境无不为之一爽。自然景观有白龙庙瀑布、雷鸣滩(白龙潭)、奇石(蛤龙争印)、白龙洞,中原冰臼等。
白龙庙瀑布:淇河河道上,一条长达130米的拦河大坝横亘在河道中央,使这里形成了蓄水量达95万立方米、蓄水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宽阔水面,每逢雨季来临,奔腾汹涌的淇河水越坝而过,形成了飞珠溅玉的白龙庙瀑布,瀑布夏秋水响如雷,冬春如雪如丝,景色蔚为壮观。
雷鸣滩(白龙潭):该滩磐石密布,且大小不一。每逢雨季来临,汹涌咆哮的淇河水流经此地时声响如雷,且缓急无常,滩中奇石千姿百态,妙趣横生,传说为白龙所居之地。白龙庙碑文记载:“潭之上流石成形若渠、若门、若器、若穴,溪水积焉黛膏汀,来若白虹,纵然有声,盖天钟秀,於足宜为神龙所居也!
”
奇石(蛤龙争印):河道北岸有一块圆柱形的巨石,像一块官印,官印北有块突出的巨石状如张嘴的蛤蟆,河道南的巨石像极了喝水的龙头,十分绝妙,所以游人都称其为“蛤龙争印”。另外还有虎出三峡、鬼驮狮子等。
白龙洞:在白龙庙下边的山崖中,有一山洞,当地人称白龙洞,上至绝顶,下探淇水,且洞中有洞,蜿蜒曲折,洞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洞宽处豁然开朗,可纳百人。循洞而过,如入仙境,形成了河、潭、山、洞俱佳的独特景观。
中原冰臼:在淇河白龙庙村段,河床中发现大片多种形状的岩石洞穴,有圆形、近圆形、椭圆形、花瓣形、大小不一,深浅有异,有的洞中连洞,造型奇特。当地百姓称之为“鳖鳖井”,其口小肚大,老鳖(鼋鱼)进去之后不容易出来,村民可用大桶捞老鳖,故名之。在民间的传说当中,因为这里是白龙王的沐浴之地,当地人便认为是白龙王游戏时留下的印记。通过对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大量冰臼群的特征进行对比,结合淇河的地质资料的分析,可以断定这些圆形、近圆形的石臼就是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由第四纪冰川形成的冰臼。经工作人员勘察,这些冰臼直径在1米以上的有41处,1米以下的有千余处,深度从半米到5米不等,分布面积达6400余平方米。淇河白龙庙河段冰臼群是在我国中部地区发现的唯一冰臼群,是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地质遗迹;我国已发现的冰臼群全部位于花岗岩或其它火山岩中,只有白龙庙河段冰臼群发育在下奥陶统白云岩中,且规模大、类型全,保存良好在古气候、古地质演化史上具有全球和区域对比意义,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价值。
访古
白龙庙村不仅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更拥有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白龙庙,古戏楼,古哨楼和一些山村四合院等,两者相得益彰,赋予了白龙庙村的山山水水和人人物物传奇般的色彩和灵性。
白龙庙:淇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PS坐标北纬35°49'18.2",东经114°08'15.6",海拔170M(以庙内香池边为测点)。共计建筑6栋13间,碑刻6通。
白龙庙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上峪乡区白龙庙村东北.由庙中碑刻及地方志可知,白龙庙正式名称是威惠龙王庙,古代时就被皇帝御封祭祀,白龙庙是当地人对威惠龙王庙的俗称。村民也说白龙王是惟一受过封的龙王,其实史载宋徽宗曾于大观二年十月,诏天下五龙神皆封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在明万历庚子年(1600年)《敕封柏尖山威惠龙王庙》的碑记中也载有“何时自堂封御祭以来”之语。可见,白龙受封一事并非当地百姓因白龙之为神而妄加,这更增强了当地官长和村民对白龙的爱护和崇敬之情。据当地村民说,古时的县官或后来的县长任职时的惯例,都是先到白龙庙进行拜谒,以祈苍生之福或官运亨通,至今这里还存有清乾隆和光绪皇帝御赐的“威惠都龙庙”和“年岁有得”匾额。
民间传说认为,龙王是水族的主管,能生风雨,兴雷电,是行云布雨之神,职司一方水旱丰歉,江河湖海,凡有水的地方就有龙王的存在。为祈祷风调雨顺,人们便将龙王人格化了,为他建庙祭祀,故龙王信仰和龙王庙的修建在旧时颇为普遍,鹤壁白龙庙只是众多龙王庙中的一座。《鹤壁市志》中载:淇滨区上峪乡白连坡、柏尖山一带山高、土薄、谷深,历来水源奇缺,人民生活比较贫困。由此观之,白龙庙的兴起跟当地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不无关系。
白龙庙的创建时间可追溯至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崇祯年间所修《汤阴县志》说:“栢尖山威惠龙王庙在县西四十五里鹿楼社,永乐十四年主簿李元创庙于龙潭之南,成化五年知县尚璣重修立碑。岁亢旱,邑人祷雨于此往往灵应。每年四月初一日祭。”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弘治元年(1488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重修。如果单就白龙庙占地大小和所占据的淇河畔的这个小山包来看,很难把她和《汤阴县志》中所载“汤阴县西南行六十里,有山曰柏尖山,峭然而高大,山下有龙潭,莹然如波涛。山水名秀,仓峭深窈,斯汤阴县盛处,而有庙祠建焉,曰威惠王之庙祠”相联系起来,现在已经残破不堪的白龙庙更是让人感到一丝伤感,惟有庙后的淇河白龙庙瀑布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原庙址在距此地西北2公里处的柏尖山村,因柏尖山山高险阻,不便登临和扩大规模,后来便开始向此地迁建。当时这里航运发达,人口稠密,经济交流频繁,为白龙庙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关于白龙庙的年代,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始建年代不详,明成化十五年、明弘治元年,清雍正十三年、清光绪三十七年,民国二十四年重修;一说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由汤阴县主簿所建,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县尚玑复修。如果后一种说法可以采信,那么寺庙和戏楼便是同期所建。
但1416年始建的寺庙是否与现在的白龙庙同宗呢?西南山村76岁的赵春保证实,今白龙庙东墙外原有寺院很早已倒坍,现残存根基,名龙泉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桑园人还持有寺院的一枚印章,去世不久的白龙庙原庙主马建业曾见过此印。赵春保说,龙泉寺的修建时间应早于宋,但也不会太过久远。而且这里供奉的龙王,现实世界中也曾有原型。相传,龙王出自柏尖山一王姓人家,幼时放牛为生,两个妻子为南山村人,姓赵,媒人是卓坡村袁姓人,至今南山一带还有龙母坟、龙母碑、龙王奶奶坟等遗迹,柏尖山村还留有龙王家庙。
白龙庙坐北朝南,由山门、拜殿、大殿和寝殿四部分组成,山门前有一垂带式台阶,共三段,每段16层台阶,其中喻意不言自明,拜过白龙王,一路顺风,亦是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由于有垂带式台阶,自下向上望时,山门显得异常巍峨壮观。山门面阔3间8.8米,砖石结构.门辟于明间, 屋宇式,硬山顶, 以板、筒瓦覆顶,并高出次间,正脊宝顶为一(锡)葫芦,两端各有一个龙头模样的构件,龙纹造型,四爪腾空,张口吞脊,尾部上卷,背插宝剑,这便是“大吻”。因其安放在建筑的正脊上,所以也称为“正吻”。又因它的形象似龙而称“龙吻”。前后两个立面上,也雕饰有花、草。门宽3.2米,进深5米,台基高2.6米,檐下有砖雕墀头,惜以被毁。
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厢房,进入拜殿,高大的龙王和其两个妻子的神像靠北墙壁而坐,拜殿的东西两侧画有八仙图,八仙图的上方分别有龙和虎的壁画。这是一种祈雨的方式,是龙虎相斗之意,虎生风,龙生云,云带雨。据说用长绳系一虎头骨,投入有龙的水潭之中,使人不断牵动长绳,虎头骨就在水中摇摆不定,引龙出渊,于是就会有云起潭中随之雨降。
后寝殿两座,中寝殿面阔3间8米,进深6.4 米,廊宽1.55米,台基高0.3米,廊前檐柱两根,柱础作仰覆莲.墙体砖石结构,硬山板、筒瓦覆顶.檐下墀头砖雕精美,盘头变形柿蒂纹图案,上身雕刻左“龍”,右“虎”, 下碱雕如意卷草纹,东寝殿面阔1间4.4米,进深6.4米,廊宽1.55米,台基高0.3米,墙体砖石结构,硬山灰板瓦覆顶.白龙庙为研究中原地区明清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站在白龙庙后极目远眺,河天一色,郁郁葱葱中淇河水轰鸣作响,景色雅致之极。难怪隐居在许家沟的一代文豪罗贯中会溯流而上,选择在龙潭之侧著书。龙潭的两侧有许多的巨石,而那两块较高的石头据说就是罗贯中的写书台。对于所熟悉的白龙庙,罗贯中更是北地南移。在《水浒传》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和第四十—回“宋江智取无为军,张顺活捉黄文炳”中,将淇河易名为江,把梁山好汉劫法场救宋江、戴宗的事件,及英雄小聚义集中在白龙庙进行描写。为了纪念罗贯中,今人特地将白龙庙内东侧的三间厢房建为罗贯中祠,并为他塑了像,所以称祠是因为罗贯中仅为庙中的一个客人,并非神仙。
院内现存明、清碑刻6通。分别为:《重修威惠王灵感致》大明成化拾伍年岁次己亥孟夏吉,《重修威惠王庙碑记》弘治元年夏四月上澣古旦立石.《勅封柏尖山威惠龙王庙岁远》大明万历庚子岁十月古旦.《重修柏尖山威惠都白龙庙碑记》康熙伍拾捌年岁次己亥孟月乙亥庚子之吉.《修庙碑记》大清雍正十三年乙□汤阴县粤东揚世达.《记事碑》大清光绪贰拾柒年岁次在辛丑五月. 其他为现代建筑.
白龙庙古戏楼:祭神的目的是讨好神灵以换得庇佑,民间祭祀的方式主要靠歌乐表演以达到娱神的目的,所以民间神庙祭祀就和戏曲文化结合了起来。一般来说,神庙坐北朝南,在其南面往往有戏楼与之相望,白龙庙今存戏楼正是。戏楼位于山门之外,距山门下台阶约15米,距山门32米,与白龙庙主体建筑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关于戏楼的创建时间,1999年版《鹤壁市郊区志》称,“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此说显然将庙院和戏楼视为同时始建,然而白龙庙内有断碑曰:“……庙貌更新,享祀不忒……经风霜月雪,往往不能安于歌舞以畅报答之情……同社公议为戏楼一座,摹化四方……”尽管碑文残缺不全,但据此不难推断,戏楼晚于庙宇建设无疑。
相传,白龙王想让玉帝为自己修建一座戏楼,但玉帝不愿意。思来想去,白龙王便同玉帝打赌:“3天内定要打你玉帝老儿的后花园。”此言一出,皇帝赶忙派人用布将整个后花园盖住,阻止白龙王进入。谁料,白龙王从花园的排水口钻进了后花园,将后花园破坏一通。玉帝知道后,自知已输,便答应白龙王为其修建一座戏楼。
戏楼建筑式样古朴,结构精巧,台基为青石所砌,前后双幢叠加,前后相通,互相勾连。前台与后台瓦口相接,中间砌有排水道。后台两侧山墙向前延伸了一定长度,前台的五架梁搭在其延伸部分上,使整个戏楼形成一个整体,由此可见前后台系同一时期修建。
前台为六檩卷棚顶,筒瓦覆顶。面阔三间6.14米,进深4.14米。台基高1.64米,青石砌成。卷棚顶中间大梁两根,材质为荆条,致密坚韧,由淇河上游深山老林随山洪冲下,民间视作天赐。“荆条在淇河两岸有很多,但十年八年也长不到脚脖儿粗。所以村民相传,在建戏楼时,工匠们曾为没有木梁发愁。白龙王听闻后,便从山西洪洞县弄来两根荆木梁,并托梦给工匠头儿说‘六月六,来河里取梁’。当天,工匠们在河边等待时,只见因干旱枯水的淇河突然涨起了大水,两根荆木大梁顺水而下,工人们欣喜万分,将大梁捞出。”檐柱四根负重,石质,束腰方形鼓镜柱础,柱上刻有楹联,角柱阳刻题记“世務縂空何必以虚為寔,人情無定不妨借假作真”,边柱阳刻题记“盍往觀乎父老閑来消白昼,亦既見止兒童歸去話黄昏”。檐柱间装饰有简易的挂落,承小阑额、平板枋。明间补间斗拱2朵,左右次间补间斗拱各1朵。其前台后墙东、西两侧开2门以联通后台,青砖拱券,外嵌木质门框。
后台建筑系硬山顶,板、筒瓦覆顶,五架梁。其下部自地平起1米系条石所砌,上部为方砖砌成。进深4.64米,面阔与前台同宽。两侧山墙及后墙各有一窗,该窗形制特殊,于外墙面为圆形轮廓,于内墙面为方形轮廓。后墙的左下方有一特殊石质构件,类似水流,距地面高度约有35厘米,当是演出时戏班在后台处理污水之用,后墙背面檐下墀头左右砖雕有“福”“寿”字。
白龙庙戏楼是淇滨区辖区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戏楼建筑之一,对研究和探讨古代戏曲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先后被编入文物普查汇编、鹤壁市郊区戏曲志、鹤壁市文物志、鹤壁市志、鹤壁市郊区志,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四日白龙庙戏楼被鹤壁市郊区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区从戏楼四周向南东西北延伸二十米、二十五米、三十米、一百五十米建设控制地带,以重点保护区线向四周各延伸二百米。
戏楼楹联:白龙庙戏楼的四根檐柱皆用石料,这固然体现了当初戏台建造者希望其长久留存的良好愿望,也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一定关联。
白龙庙村所在的上峪乡在太行山东麓的低山地带,多山地或丘陵。据当地的苏连群老人说,戏楼这4根柱子,每根估计不止两吨,都是从八里外的老望岩抬来的,那里的石头好刻字,现在老望岩还留有采石的舀子。老辈人讲,柱子是从岭尖小道运过来的,现在小道上还有人走。“老望岩”即老望岩村,同属上峪乡,在白龙庙村西,两地间直线距离约2.5公里。当地人所讲的“八里”,是就人们日常所行山路而言。据说,抬运一根柱子要两天,垒土竖立要用4天,弄不动的时候,大家就念一声“龙王爷动动手”。结果,4根石柱连抬带立16天就完工了。 相传,为了将这4根石方柱竖起来,可难坏了当时的工匠们。有一天,郁闷至极的工匠头儿偶遇一老者,老者见其愁眉紧锁便询问原因。工匠头儿说:“我正愁戏楼柱子竖不起来,您有法子吗?”老者一听笑道:“我已是黄土埋半截的人了,怎知其法?”说完,便笑着离去。工匠头儿几番回味老人的话,恍然大悟,马上命人用黄土一点一点将柱子的一侧垫高,直至柱子完全竖起,再将黄土挖去。就这样4根石方柱才顺利竖起。
石柱采用减地平面线刻的雕刻技法,即在磨制光平的石面上用阴线刻划好物象后,将物象轮廓以外减地,使物象呈平面凸起。这种雕刻技法在东汉中晚期已经发展成熟。四根石柱镌刻风格一致,文字四周刻有纹饰,刻线细腻。
古时建筑工艺考究的神庙戏场往往都刻有楹联。形制上,神庙剧场的戏楼楹联大多数为木质,金字,黑底(或红底、蓝底)。至于建筑规模较小或地处偏僻的庙祠,其戏楼或未雕刻楹联,多在演出前临时张贴纸联。戏楼楹联的内容亦颇有讲究,要雅俗共赏,适合各类观众。白龙庙戏楼虽地处偏僻,建筑规模较小,但因其刻于石柱上,故其内容亦非随意选取,撰文考究,其意在传之久远。
角柱楹联:
世務縂空何必以虚為寔(世务总空何必以虚为实), 大意:世事总难预料,何必以虚为实;
人情無定不妨借假作真(人情无定不妨借假作真), 大意:人情没有定数,不妨借假作真。
角柱楹联所谓“以虚为实”、“借假做真”等语,说的是戏台上,演员们以虚为实借假成真的情景,含有劝世的哲学意味,类似内容在戏楼楹联中常有出现。戏剧的重要特征是模仿,戏台楹联不仅概括了戏剧尤其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美学特征,也反映了戏剧艺术的社会功能,即使观众在观看时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宣泄”或“净化”,由此而达到娱乐或教诲的目的。
边柱楹联:
盍往觀乎父老閑来消白昼(盍往观乎 父老闲来消白昼),大意:何不去看(戏) 父老闲来消磨白天的光阴,
亦既見止兒童歸去話黄昏(亦既见止 儿童归去话黄昏),大意:已经看过(戏) 儿童回去议论到深更半夜。
与角柱楹联相比,白龙庙边柱楹联则较为富于生活气息。联中“父老闲来消白昼,儿童归去话黄昏”两句是通用的典型的戏楼联,说的是戏台下,老百姓戏后聊天的情景。白龙庙边柱楹联在旧联上下句前分别加入“盍往观乎”与“亦既见止”之语,此两句联语皆典出《诗经》。
“盍往观乎”句出自《郑风•溱洧》。相关部分原句为: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溱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曾之以芍药。
译文:溱水流,洧水淌,三月冰融水流畅。男男女女来游春,手拿兰草驱不祥。妹说:“咱们去看看?”哥说:“我已去一趟。”“陪我再去又何妨?洧水外,河岸旁,确实好玩又宽敞。”
注释:溱(zhēn)、洧(wěi):郑国河名。涣涣:水流盛大。士与女:男和女。方:正。秉:执、拿。蕳:jiān,兰草。既且:已经去;且,徂(cú)的假借,去。且往:再去。洵吁:xúnyù,洵,信也,果真,的确;吁,大也。
溱水、洧水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两条河流。按照郑国的风俗,在每年的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人们要在溱洧二水之滨举行游乐集会。这是先秦时期一种带有狂欢性质的民俗活动,也是男女青年理想的社交场合。上引诗句撷取了一对男女拈花相谑的有趣场面。其中“且往观乎”是女子所言,邀请男子到水边游观。“且”有“又、再”的意思。白龙庙平柱楹联的上联,将“且”改作“盍”。“盍”,副词,相当于“何不”,表示反问。“盍往观乎”意为:何不去看看?
“亦既见止”句出自《召南•草虫》,相关诗句为: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覯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覯止,我心则夷。
译文:“秋来蝈蝈喓喓叫,蚱蜢蹦蹦又跳跳。长久不见夫君面,忧思愁绪心头搅。我们已经相见了,我们已经相聚了,心儿放下再不焦。”
注释:喓喓:yāoyāo,虫叫声。趯趯:tìtì,虫跳。阜螽:fùzhōng,幼蝗。忡忡:chōngchōng,心神不安。觏:gòu,通遘、媾,夫妇相聚。止:语尾助词。降:放下。
此诗写的是一位女子思念丈夫,抒发离别之苦。从草虫鸣跳的秋天到采薇采蕨的春天,丈夫出外未归,而她只能想象着重聚的情景。“亦既见止”句中,亦,语气词,无实义。既,已经。止,句末语气词,无实义。将其从诗篇中抽离出来,意思是已经看过了。“亦既见止”与上联的“盍往观乎”相对,同出《诗经》之典,一问一答,可谓巧妙。
这两副楹联都使用了古人常用的“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是一种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足,既节省文字,又避免字面重复的一种修辞手法。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字面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正确的理解应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第一副楹联如果从字面上把上下联所要表达的意思补足,表述完整,那么就应该这样说:“世务人情总空无定何必以虚为实,世务人情总空无定不妨借假作真。”其实如果不考虑楹联的形式,便可以化成一句话:“世务人情总空无定,何必以虚为实,不妨借假作真。”
第二副楹联如果从字面上把上下联所要表达的意思补足,表述完整,那么就应该这样说:“父老儿童盍往观乎,闲来消白昼;父老儿童亦既见止,归去话黄昏。”这即是说,“往观”、“消白昼”和“既见”、“话黄昏”的主语都是“父老”和“儿童”。这“父老”“儿童”就相当于“男女老少”,主要是指白龙庙戏楼周边的所有群众,并非将群众分为“父老”“儿童”两部分;更不能理解为去看戏(往观)的和“闲来消白昼”的仅是“父老”而无“儿童”,看完戏(既见)“归去话黄昏”的仅是儿童,而无“父老”。
山村四合院:其中2座院中主房为石基砖木结构的青砖蓝瓦二层楼房,一层住人,二层以木板为顶,从屋内沿木梯而上,可储粮或放杂物。其它4座院中主房为石基青砖蓝瓦房,前檐有廊,有柱。
民俗
据村中老人回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初级社以前,十里八乡的百姓还坚持自发举行一年一度的祭龙潭活动,往潭里投放猪头、羊头。清人魏行学在《柏尖山白龙潭陪祷》一诗中描写了此番盛大的场面:“官长同人致祭虔,浮豕浮羊抑乱潭。龙必待祷雨始沾,次此嘲龙龙必惭。”
相传,古时天下连年大旱黎民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小白龙见状于心不忍,私降甘霖被玉皇大帝打下凡尘,投胎于淇河之畔的柏尖山村。后来,小白龙在南山村给财主放牛,经卓坡村人介绍,娶南山村—书家女儿为妻。小白龙虽被贬民间,但其为民之心—如既往,矢志不移,食人间烟火,行美德善事,为百姓收高粱,浇良田,垒堰沟,斗苍龙,施雨沛于百姓,造福苍生,最终感动玉帝而重回天阙,位列九卿之尊。至今在白龙庙村还流传着这样的习俗,每年的二月二龙抬头之日,都要请戏班唱戏,以谢小白龙保佑众生之德。据白龙庙文物保护小组的刘乃安介绍说,如果要是往白龙庙北侧的龙潭中,同时投下猪头和羊头,羊头沉猪头不沉,而浮起的猪头只有卓坡村人敢捞,其他村子的人不敢捞,因为卓坡村人是小白龙的媒人,猪头则是小白龙献给卓坡村人的谢礼。
69岁的李合云老人也说道:她是白龙庙村人,自己原来睡不着觉,从22年前到白龙庙守庙后,吃住都在庙里。她的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对她在庙里并没有什么异议,毕竟,白龙庙是他们全村人的信仰所在。老人说,每逢阴历二月二和十月初七的白龙庙庙会,前来看戏的人山人海,来自宜沟、汤阴等地的人们纷纷前来祭拜,小摊小贩亦是蜂拥而至,热闹得很,而她就负责给来庙里上香的人做饭。老人的话,再次印证了“斯汤阴之盛处”这一史实(鹤壁建市前属汤阴县)。另据《汤阴县志•卷三•祠二》载:“(清)雍正十二年夏大旱,知县杨士达率士民斋步祷,甘霖立霈。乃捐俸介修,命监生唐元龙,生员司国标、董其事,以答神贶,规模胜前。”在如今的人们看来,当时的人们是何等的可笑,而对于当时的人们和现在居住在白龙庙附近的村民来讲,白龙王不容亵渎。白龙庙村村民讲述了一件怪事:20世纪90年代初,许昌某豫剧团在二月二白龙庙会时唱戏,戏前有一个不知深浅的武生说了一句对白龙王不敬的话,谁知当武生上场亮相时,一个大劈腿竟然拉烂了档部。不知何故的武生随即去了医院就诊,却到处无法看好,后来,该武生又回到了白龙庙,祭拜白龙王。于是,该武生出资请自己的剧团又到白龙庙唱戏三天,欢喜而归。不管这件事存在与否,都给白龙庙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二月二龙抬头。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白龙庙都要举行大规模的庙会。那可真是人山人海、香火旺盛,是当地群众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随着科学的发展,封建时代那种求雨祭祀的活动盛景已经不可见了。但在这座古老的戏楼上,至今仍不断进行戏剧活动。据老乡说,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到初三,白龙庙村都要组织演出,连唱三天,十分热闹,一般是郑州和菏泽的豫剧、滑县的大平调。至于剧目,则是剧团提供戏报,让老百姓自己点戏。很多外村人也前来观看。除此之外,近年来白龙庙景区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演艺活动。这些演出活动即在白龙庙戏楼进行。因戏台面积较小,有时演员在戏楼东侧的空地进行表演,这种情况下,戏楼则是乐队所在。
由此观之,白龙庙的祭祀活动及相应的娱神演戏之习俗,由来已久,成为定制。白龙庙的祭祀和演出活动相辅相成,宗教与戏剧结合,成为当地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
白龙庙戏楼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雨雪,至今保存较完好。这固然与其以石料为主要建筑材料有关,更与人们的保护密不可分。在这样远离喧嚣的乡村中,能看到前人留下的戏楼,十分不易。我们应当更加珍惜这珍贵的文化遗产,使之传之久远。
民间婚礼含请媒、结婚、纳吉、请期、亲迎;丧礼含殓、奠、哭、吊、殡、礼服;民间文艺有摔鞭、背阁、高跷、划旱船等;手艺有纸色、剪纸刻纸、铁艺、织布、纺花、石匠等;工艺精湛,沿续至今使用。
传说
600多年过去了,白龙庙就这样在风雨中矗立着。它沉默,无声地向远处的群山诉着历史;它永恒,站在那儿向今天的人们展示着厚重的沧桑。在白龙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白龙王逐渐被当地人赋予了人性化的性格特征,并被当地人描述为有血有肉的当地人。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四海龙王齐聚灵霄宝殿朝奉玉帝。议事后又赴王母之邀参加一年一度的蟠桃盛会,席间龙王们禁不住千年佳酿的诱惑就多饮几杯,喝得东倒西歪,一连昏睡了几天。
须知天上一日,地下一年。龙王们回不了龙宫,人间所需的雨水也就无人来降,于是天下大旱,土地龟裂,寸草不生,祈雨也无济于事,人们叫苦不迭哀声怨声遍地,正巧被天空游玩的东海龙王善良的儿子小白龙看见,民怨鼎沸,河干井涸。于是便私自回宫偷出父王的雨布,行云布雨,普救苍生,这种义举却被北海龙王的那个平日里游手好闲,贪财好色,欺压善良的儿子小黑龙撞见,并阻止小白龙行云降雨,要求小白龙同它一起祸害百姓。正直的小白龙岂肯答应,无奈之下二人便拳脚相向。从天上打到地下,从水中打到岸边,直打的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一时不慎,小白龙将小黑龙打成重伤……。
小白龙私自降雨,打伤小黑龙的事情被北海龙王告上天庭,激怒玉帝,小白龙被贬到太行脚下淇河南岸的西张村来思过,而小黑龙听到小白龙被贬到凡间可谓欣喜若狂,它继续着以往的恶习,变的更加肆无忌惮。
西张村内有一位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深受乡亲们敬仰的宋员外,他一生膝下无儿,只有一个聪明伶俐年方十八的漂亮女儿,可惜宋小姐七岁那年得了场怪病便不会讲话了。宋员外四处遍访名医都无济于事,善良的小白龙知道后用法术治好宋姑娘的怪病,为了表示感激,宋员外将小白龙安顿在自己的家中。
小白龙同西张村的乡亲们一起生活劳动,体验着一个凡人的经历。它还是那样善良,为民谋福。天气炎热,炙烤着大地,人们酷暑难耐,他就施法术用浮云遮住天空的太阳;灾荒年,穷人家欲断炊时,它又为乡亲想办法出主意,以解燃眉之急。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白龙在人间生活了许久。这一日玉帝处理完公事,与众大臣议论天下诸事,无意间又想起了触犯天条的小白龙,就派千里眼和顺风耳利用法术观看和倾听百姓们对小白龙评价。百姓朴实的言语和行动表露出人们对小白龙的敬仰和爱戴,对小黑龙的憎恶。玉帝听过禀奏后思忖:难道我对小白龙的处罚是错误的?北海龙王不知道小黑龙平日的作为吗?玉帝回忆着以前发生的事情。啊,想起来了,那日蟠桃盛会,龙王们贪杯醉酒天下大旱,小白龙施法布雨解民于水火是义举,而小黑龙呢它的作为引起了天下子民们的仇恨,而我却将善良的小白龙贬到人间体验凡人的艰辛生活,却让小黑龙……如此我不就是赏罚不清,忠歼不明,是非不辩,常此下去我将如何统治三界芸芸众生。于是玉帝即下圣旨召小白龙重回天庭加封为掌管风雨的正神,而小黑龙因平日的恶习作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小白龙要重返龙宫,当地群众为了纪念他,便集资修建了白龙庙,每年的二月二龙抬头人们自发的举行庙会,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展望
戏剧活动与庙会相伴相生,则有其必然。清乾隆年间《汤阴县志》记载:“有会必有戏,非戏则不闹,会不闹则趋之者寡。”因而,戏楼成为寺院建筑的一部分,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从古代歌舞艺人假以自然地形演出,到早期的“露台”,汉时的“看棚”,唐代的“乐棚”、“戏场”,直至宋元戏曲进入成熟期开始出现的“庙台”,中国的演出场所伴随戏曲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
据有关方面普查,鹤壁农村古戏楼约有20处,大多建于明清两代。明清时期,鹤壁民间戏曲活动十分活跃,戏班甚多,到清末仍有11个戏班,西南山、鹿场、黄庙沟、耿寺、潭峪、鹤壁集等地都建有大平调、落腔等戏班。
世情且看戏登场。鹤壁地域戏剧演出活动源于何时已无史可考,但从白龙庙古戏楼飞檐翘角的精美建筑以及书文俱佳的石刻楹联可知,至少在明代已有相当规模。白龙庙村人清楚地记得,重灾年份,百姓请不起戏班,就由老婆婆拿锅底烟灰抹花了脸,拿操洗脸盆上台敲打唱戏。“文革”期间,庙会遭禁,民间娱乐活动被政治运动取代,戏楼数年不闻丝竹管弦之声。
如今的白龙庙,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棵松柏孤单地站在山门前。熟知鹤壁历史和地貌的淇滨区文化局副局长王俊智说道,元明清时期,白龙庙和附近环境有很大的破坏,历史著名的捻军就曾在此活动。1938年9月份,鹤壁有名的土匪扈全禄以白龙庙为反攻据点,并在此杀害了无数革命志士和苦命百姓,这庙前庙后每一个地方都埋了恶或美的魂灵;1949年春,潜逃的扈全禄在新乡被捕,后在淇县公安局畏罪自杀。另外,白龙庙村的一些老人告诉,白龙庙在破四旧中深受其害,庙门外原来松柏参天,具被砍光仅剩较细小的柏树被保留,庙中一巨钟亦在大炼钢铁时被毁去,仅生铁就卖了800多公斤,可以想象钟之巨大。
时间已经过去600多年,在白龙庙附近的村子里,倘若你问对方白龙庙是否真的有龙,村民一定会一本正经地说:有,真的有一条小白龙!
但是“二月二,龙抬头,金子银子往下流”的二月二庙会的盛况已经很难再现。如今,白龙庙本有的东西已都随风而去,庙内破烂不堪,只剩下白龙王依然面容威仪地站在那里,手执“都督白龙令”。当庙里的老人说现在的香火钱一年不如一年时,我们感到几许悲哀的同时又觉得几分庆幸和沉重:时代的脚步在前进,人们的思想水平在提高,对于这座因迷信而生并带了宗教色彩的神庙,虔诚“看望”龙王的历史理应成为过去,但是忽略掉一段历史的厚重是不应该的。
高台之上,静听淇水滔滔,恍若鼓乐又起。要说白龙庙戏楼是淇河文化的“活化石”,并不为过。从这个角度看,与其称道白龙庙戏楼的演出功能,不如更加珍视其遗产展示功能,大力弘扬其历史文化,使之真正成为鹤壁久远历史、灿烂文明、厚重文化的一个窗口,这也是正在开发中美丽而神秘的白龙庙该走的一条路,相信开发后的白龙庙景点将更加美丽,而这庙中600年前的小白龙也将不再孤独,不再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