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说明主要包括设备要求、照片拍摄基本要求、样车拍照的角度位置与状态、拆解工艺拍摄要求、散件拍摄要求、总成爆炸拍摄要求、照片管理要求、注意事项。
2要求2.1设备要求
常用设备有相机或手机、支架、背景材料;拍摄设备至少400万象素以上,应在照片上显示拍摄的时间和日期。

2.2 照片拍摄基本要求
2.2.1 取景要求
拍摄照片的角度与大小应与零部件件大小、颜色协调匹配,必要时应选择合适的背景,照片所反映部位至少占据整个照片的85%。整车或零部件一般选择静态拍摄模式。拍摄时应在零部件旁边适当位置放置一把刻度尺或有能体现大小的背景材料,便于对零部件的大小有简洁直观的认识。
2.2.2光线清晰度要求
根据拍摄现场光线强弱及相机的实际情况适当选取自动曝光、强制曝光或取消曝光。在选取自动曝光时,根据一般数码相机性能,应先半按拍摄按钮感应外部部件光线,预先调整曝光强度,再全按按钮进行拍摄。
拍摄尽可能用相机架拍摄,防止相机抖动与偏转影响拍摄效果。手持相机拍摄时,尽可能减少相机抖动,提高相片清晰度。
2.3 样车拍照的角度位置与状态
2.3.1 整车状态
整车拍摄,包括正前位置、正左位置、正右位置、正后位置、左前斜角位置,右前斜角位置、左后斜角位置、右后斜角位置的等整体照片,也可根据实际需要,拍摄适当的局部放大照片,部分图片如下。
正前(图片出自网络)
正后(图片出自网络)
正左(图片出自网络)
右前(图片出自网络)
左后(图片出自网络)
2.3.2 整车间隙
拍摄前先对整车间隙进行测量,长直区域可等间隙测量,用记号笔标明测量位置与测量值。间隙图拍摄时可先拍摄大区域,再小范围放大拍摄。
右后门玻璃周圈示例
2.4拆解工艺拍摄
4.3.1 拆解前工具的拍摄
在拆解前对所使用的工具进行拍摄。常用拆解工具,如锤子,扳手、起子等可一列摆开,拍摄即可;非常用的或特殊电器工具等,必要时还须拍下工具铭牌,对电器性能等加以特别说明。
部分工具
4. 3.2 拆解前整体拍摄
在拆解前对拆解部位进行整体拍摄,保留原始安装状态,体现安装方式及与周边件的装配关系,并在该状态下扫描点云,以便数据定位。
发动机罩示例
冷凝器示例
4.3.3 拆解过程拍摄
在拆解过程中对拆解过程进行有选择的拍摄(如保持拆解零部件的原安装位),拍摄也可在拆解完毕后附上拆解工具及拆解零部件进行拍摄。注意,对于拆解过程中的带有数据测量的,例如用力矩扳手测量螺栓螺母力矩的,在拍摄时尽量将测量数据拍摄清楚。
测量数值拍摄清晰
拆解螺栓示例
2.5 散件拍摄
拍照过程应按照整车拆解的过程同步进行,一般将整车分为车身体系、底盘系统、电器系统、内外饰系统、总布置,各系统再逐级按照设计需求(如一直拆解到最小采购单元)进行拆解拍照。同时应对零部件进行登记与描述。
前机舱示例
2.6总成爆炸拍摄
对于较复杂的结构总成,在拆解后,按其装配结构顺序爆炸式摆放,然后进行拍摄,以方便说明其装配关系。
前导水板示例
2.7照片命名管理
4.6.1 拆车过程照片的命名
对于拆车过程中散件及总成照片,按照零部件或总成编号+零部件或总成名称+数字(多个数量时)的形式进行命名,多个车型时可增加车型代号,方便查找及文件记录。零部件编号和零部件名称按照QC/T 265-2004《汽车零部件编号规则》的要求执行。
例如:1001400发动机前悬置总成,多个车型可以为A001001400发动机前悬置总成,其中A00代表车型号。
对于散件及总成照片,按照整车总成归属摆放。一般将整车分为车身体系、底盘系统、电器系统、内外饰系统、总布置等系统文件夹,内部可根据需要再细化到分总成文件夹。
2.8注意事项
2.8.1车身系统拍照时应记录孔位信息;
2.8.2内外饰拍照时注意记录安装点及卡接形式;
2.8.3电器部分拆解线束时注意线的走向、拍下固定卡扣、扎带、过孔护套、搭铁螺母的位置、各电器系统相关传感器、插接件位置及其线束的外保护方式;
2.8.4底盘部分注意拍摄安装硬点照片;
2.8.5总布置对机舱布置、驾驶舱布置、后备箱布置、底盘布置及线路、管路走向布置进行详细的拍照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