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生涯抢修车 建设年代当先锋 美篇制作:张开喜(抢修先锋铁道兵汽车领导)

王宗厚同志,湖北省恩施市人,1944年6月出生,1963年12月入伍,196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6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
到2004年光荣退休,王宗厚同志,在这漫长而精彩的四十多年里,他经历了战争时期、和平年代;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吃过苦,受过累、也见证了祖国的日渐强大和繁荣昌盛。
追忆当年,许多人、许多事、他感觉依旧历历在目。
  从军之路笔者在采访王宗厚老领导时,他向我介绍说:“我1963年12月,铁道兵第九师来恩施招兵,19岁的我应征入伍。
从恩施出发,坐汽车,乘轮船,坐闷罐火车,经过八天七夜的行程,我们来到了辽宁省大连市大连湾,铁道兵第九师新兵训练基地。
此时,南方还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而北方已是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
我们的训练十分艰苦,日常只能用冷水洗漱、吃高粱米、啃窝头,蔬菜只有萝卜白菜土豆。
高强度的训练、环境的不适应以及想家的心情,一度让我思想情绪低落,但经过领导和班长的教育和帮助,通过政治学习,提高了我的思想觉悟,领悟了军人的责任和义务,还有肩上担负的神圣使命。
我克服困难,不怕苦和累,努力学习,积极训练,成为了全班的排头兵,各科训练成绩考核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投弹比赛成为全营第一名,受到了连队嘉奖。

王宗厚的戎装照

王宗厚与战友们合影

训练结束,我被分配到铁九师四十四团三营十二连一班,驻地在吉林省抚松县泉阳镇的隐蔽山林里,地处长白山原始森林中,常年积雪。
从沈阳坐火车到吉林省抚松县泉阳镇后,由于雪深路滑,汽车无法前行,只能踏着厚厚的积雪徒步行走二十多公里才到达驻地。
长白山原始森林里气温最冷时达到零下48度,寒风凛冽。
我们住帐篷、烧火炉,每天要砸冰再融化后做饮用水,吃干菜和腌肉,二米饭。
我们排负责开采片石,我与班长胡学礼结成互助组,班长很关照我,教我怎样打铁锤、握钢钎、装炸药、放炮和路基修筑工程知识。
我也刻苦认真地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和大家一起共同进步。
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长白山森林驻地艰苦的环境和训练,大大磨练了我的意志,培养了我从容应对各种恶劣条件的能力。
”  王宗厚老领导接着说:“1964年9月,我考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技术兵学校,来到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重工街二段三号,十月一日正式开学。
我被分到三大队九支队汽车专业队,任二排七班班长,开始为期一年的学习,学科主要是政治学习、军队史诗、军训、汽车构造理论、汽车修理、汽车驾驶、维修保养及封存。
毕业时,我学到更加全面的理论知识,掌握了过硬的实践技术,同时还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组织,提高了思想觉悟,坚定了信念,为国尽忠,为军而战,誓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

戎马生涯抢修车 建设年代当先锋 美篇制作:张开喜(抢修先锋铁道兵汽车领导)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王宗厚的戎装照

王宗厚在汽车连工作

  参加援越抗美,在战斗中成长。
王宗厚老领导在谈到他参加援越抗美时的经历说:“毕业后,我们有二十人被分配去铁道兵报到,三天后其中十七人(包括我)被安排到铁一师和十三师参加“帮助越南建设公路”的“特殊任务”(由于当时保密要求,不能说参加援越抗美战争),其中包括我、周继邦、李三星分到六支队三十四大队汽车连。
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我们脱下军装,换上便装,在1965年10月12日晚秘密跨过国境线,从云南河口出境,到达越南老街火车站。
当时四周漆黑一片,为防止被美军发现轰炸,要求全员不许亮灯。
我们连夜来到八号公路驻地沙巴县。
当时连队修理人员缺乏,我们三人都分配到修理班(因当时汽车连没有修理排编制),那个时期连队车辆少,施工任务重,车辆使用相当频繁,经常会出现各种故障需要修理。
我们要做到车随时坏随时修复,不分白天和黑夜,为工程需要尽全力抢修。
八号公路完工后,我们连转入十号公路,此路段山高路险,地形复杂,施工任务紧,难度大。
我们汽车连驻扎在东南亚最高峰黄连山山顶,海拔3143米。
为隐蔽车辆,连队住在原始森林中,由于山高气候多变,山下穿单衣,山上穿棉袄,一年四季很少有晴天,潮湿阴冷,气候寒冷,条件艰苦,衣服被褥都长霉。
为保障全团生活物资、施工生产的需求,汽车连的同志们克服一切困难,吃苦耐劳、夜以继日地工作,完成多项工程和生活物资的运输任务。
”王宗厚老领导动情的说:“在十号公路,有一件事令人难以忘怀。
1965年10月,昆明军区汽车运输团三连向前方运输物资。
那天艳阳高照,汽车连队行驶到十号公路一座山坡上,停车在此开展天天读活动。
突然来了两架美军飞机,发现那么多汽车便开始轰炸。
当时我团十六连司号员立即吹响防空警报,人员马上疏散到山沟,但汽车一时无法开走,被飞机炸坏了四辆,无法开动。
汽车停在此路段,目标大,危险性大,飞机有可能还会再来轰炸!
他们未带修理工,于是向我们连队求助,连长立即要求我们修理班执行抢修任务。
老班长何德舫叫我组织并带领各工种人员,带上工具及汽车配件去完成抢修这几辆汽车,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抢修,圆满完成任务。
汽车连队安全离开此地,对方万分感谢,万幸的是当天敌机没有再来轰炸。
这是出国后第一次执行战地抢修任务,我心中无比自豪。
”王宗厚老领导接着说:“十号公路完工,部队转场进入十二号公路,从越西奠边府到西庄路。
奠边府是越西平原,四周环山,我团负责此段工程,地形复杂,有平原、山岭、河流、峡谷。
当时驻地有四多:敌机、蚊虫、蚂蟥、蛇多;此地段也是敌机重点轰炸的目标,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由于此地位于越老边界,是美军飞机的必经之路!
敌机从泰国机场起飞后,经过此地发现目标就开始狂轰乱炸,或是在其他地方当天没有投完的炸弹不能带回泰国机场,经过此段地域就全部投弹完毕再飞走。
部队施工任务异常艰巨和繁重,由于敌机的频繁轰炸,我们只能白天休息,夜晚施工。
战士们住草房,吃干菜,没有新鲜的蔬菜可吃,很多人得了夜盲症,司机靠吃鱼肝油来保护眼睛,以保障执行运输任务。
”王宗厚老领导回忆说:“我记忆中有两次大轰炸:一次是1967年6月23日,上午九点,美军飞机对三营工地回头湾进行轰炸,我连在三营执勤的五班被炸,炸毁汽车两辆,损坏四辆;战友被炸伤五人,炸死二人(他们是安徽繁昌籍毕世凡、江西抚州籍黎泉兴),怀念战友、痛恨美帝,依依惜别,让亡者安息,安葬在烈士陵园。
为抢修汽车,第二天晚上八点,在连长杨正泉的带领下,我们修理班,由我负责带领六人执行抢修任务。
刚走到距离抢修点不到二百米处,现场爆炸了四颗定时炸弹!
天空乌黑,飞沙走石,我们赶快跳下汽车躲在车底下,由于情况复杂,当时连长考虑是进是退?现场危险太大了,可大家齐声说,为了挽救汽车,前进!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进入现场,一看周围还有三颗炸弹没有爆炸,也不知道什么时间会爆炸,冒着生命危险,我们也要把汽车抢修出来!
大家立刻分工合作,齐心协力,修理发动机、更换轮胎、修电器设备、焊接切割等,务必在天亮前撤出阵地,防止美机再来轰炸。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四辆车终于抢修成功,天亮前开回了连队。
事后大家受到连队嘉奖和表扬,我获得了三等功的勋章!
这一年7月,我在战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是1967年9月19日,美国飞机对我三营回头湾段和炮兵630团三连阵地实行大轰炸,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多,美军战机共出动二百多架次,分期分批地轮番轰炸。
当时我在阵地下方和战友朱进喜正在修车,一颗炸弹落在我们修车点不远处,气浪把我和战友推出了七米多远!
万幸的是没有受大伤,但却留下了腰痛的病根。
这天敌机的轰炸使我们队伍牺牲三十多人,受伤五十多人。
而我们的战士也打毁美军战机八架,打伤多架。
战斗十分惨烈,伤亡惨重!
晚上我们强忍住悲愤的心情,掩埋完牺牲的战友们,让他们得以安息。
正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安葬完毕,我们又继续投入到残酷的战斗中去!
直到1968年8月,越美双方签订了和平协议,美军终于停止轰炸行为。
十二号公路在全体参战人员的努力下,于1968年9月胜利完成任务,交付越方,大受好评。
1968年10月,我们奉命回国,三年的浴血奋战,我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不辱使命,为取得援越抗美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贡献!
大家感慨万千,欢欣鼓舞!
从越西到越东横跨越北八省,我们终于到达祖国的友谊关,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王宗厚老领导说:“回想起援越抗美的岁月,虽然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那些经历过的战斗情景依旧刻骨铭心,时常在眼前浮现。
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是我无法抹去的思念!
那些长眠异国他乡的烈士们,是我心底永恒的怀念,每每想起,思绪万千,愿他们在天堂一切安好!

  辉煌的铁道兵生涯王宗厚老领导说:“在广西凭祥休整了三天,我们开始从南到北的大跨越,大转移。
部队的人员、物资等从凭祥上火车,经过五天的行程,来到山西大同市。
在南方穿单衣,到了大同穿棉袄棉裤。
部队进驻灵丘县,参加京原铁路工程建设。
驻地条件十分艰苦,可谓是:天上无飞鸟,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
工程施工任务重,运输十分困难,汽车连担负着全团的生活物资、工程物资、土石方运输任务,车辆使用频繁,损坏严重,汽车修理任务非常繁重。
此时,军委后勤部提出“汽车大修不出连”的口号,由本连自己修理。
连队为了落实这一号召,研究决定让我带领五位修理人员参加此次任务。
为保进度保质量,保安全,由我担任总负责,项目包括:发动机的大修、组装,底盘大修,电气设备更换检修,翻新车厢等。
经过我们六人加班加点、拼命抢工,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合作下,仅用六天时间完成了全连第一台汽车大修任务!
经专业人员和领导评定,各项技术标准合格,质量优良,车辆性能安全无误,团政委到连队祝贺并给予嘉奖,给我和李进曙同志荣立三等功!

王宗厚老领导介绍说:“1969年底部队接到修建襄渝铁路任务,部队从山西灵丘转战到湖北省郧西县胡家营驻地。
我团承担了从胡家营到陕西白河县交界处的工程任务,包含一个车站、其余几乎都是隧道桥梁,路基很少。
在此期间,我任排长时参加了武汉军区后勤部组织的汽车修理集训班,我们和铁一师的战友,共八人组成一个班,主要学习关于汽车的各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
在学习中,我们铁道兵四班各项成绩名列前茅,考核中要求两天内完成野外大修任务,我们四班八位同志铆足劲干,凭借过硬的技术,取得质量第一的好成绩,顺利通过考评,成为全队第一名,军区后勤部长在总结大会上表扬了我们,特别提到铁道兵思想过硬,干劲十足,质量第一,号召大家向我们学习!
为铁道兵争得了荣誉,为部队增光添彩!
”王宗厚老领导回忆说:“1969年,汽车连正式成立了修理排,我从班长提升为排长,后提升为副连长。
1972年2月,从六十二团汽车连调往师汽车营一连担任副连长(其中在师教导队任教员一年),1974年从师汽车营调入六十五团汽车二连任连长,对连队进行全面管理,保证车辆的完好率。
在此期间,我主要领导连队参加京通铁路建设,负责全路段的土石方工程,砂石料供应、工程物资运输等任务。
到1976年7月23日,驻地发洪水,把后勤四个单位、团直机械连全部冲毁,幸亏抢救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当天上级通知我到后勤处报到任副处长,因后勤处当时只有牛福顺副处长一人在岗,工作繁多,忙不过来,我到任后就立刻参加抗洪抢险工作。
牛副处长是我的老领导,老首长,我是新兵时他就是我的营教导员。
在抗洪抢险工作中,我承担外部工作,负责对外协调指挥等。
紧接着唐山大地震,我又立刻加入到抗震抢险指挥部,指挥并组织密云水库加固工程、金沟围堰工程,并按领导要求圆满完成任务。
”王宗厚老领导说:“1977年,我到长沙铁道兵军政干部学院后勤指挥系学习一年,以各科优秀成绩毕业。

1978年,我担任铁十三师六十五团后勤处处长,另外两位副处长都是老同志,我除了尊敬他们还关照他们的身体及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虚心向他们学习。
工作上也力求把后勤工作做好做扎实,对上服从领导指示,提出合理建议;对下多办实事,对上级下达的任务严格执行,保证顺利完成。

王宗厚在军校与学员们合影

生活保障方面:为提高全团指战员的生活水平,我们多方联系,仔细筛选,采购食品,下发到各级食堂,并号召各单位搞好养猪种菜的活动,改善生活。
当时在部队开展改灶节煤活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生活成本开支,都取得了成效。
工程任务方面:组织安排人员车辆,保障施工材料的及时供应和参与工程施工任务。
同时还要参与外委工程的联系。
沙通线完工后,当时部队在北京暂时没有铁路工程项目,部队为了在北京地区拓宽建筑工程市场,我们承建了北京玻璃六厂、橡胶十一厂、化工制桶厂、七机部一二四五院、101站的抗震加固工程以及同仁医院和蓝岛大厦等房建工程。
团里让我和李志刚副团长组成工作组,负责联系外围谈判签订合同,进行工程管理等工作。
在全团指战员共同努力下,虽然当时没有铁路项目,但全团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1978年8月,我参加了铁道兵后勤工作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华国锋主席等中央首长的接见,我感到无上荣光!
1981年,部队进行整编,撤销六十五团,合并到铁十一师五十四团,我仍旧担任后勤处处长职务”。

王宗厚和所在的后勤处全体人员合影

  积极当好配角王宗厚同志1984年,随部队兵改工后,整编成为铁道部第十六工程局,刚改工时,他担任保障处处长,后改任处长助理。
1990年改任中铁十六局第四工程处副总工程师。
1989年到江西参加向吉铁路工程建设,当时由副处长崔仕俊任指挥长,王宗厚任副指挥长。
他全力配合指挥长工作,积极完成指挥长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当时针对地方铁路单价低,施工战线长,任务重,他配合指挥长认真做好对职工的思想教育,调动职工们的积极性。
尤其是到了大桥施工阶段,由于大桥所在的位置,地质条件差,打桩施工遇到了断层和溶洞,打桩施工过程中发生坍孔,打桩、灌桩施工一度受阻,指挥部组织干部们现场值班,王宗厚同志坚持在工地值班,为段队出点子,想办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很多困难,最终攻克了难关,全部完成了打桩、灌桩任务,为整个工程的完成,赢得了时间。

王宗厚同志着铁路制服留影

王宗厚被评为双文明先进个人

王宗厚同志在向吉铁路工地合影(左起三:副指挥长王宗厚,右:时任总工马栋)当指挥长,作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1993年京九铁路工程建设,王宗厚同志担任江西峡江段指挥长,张开喜任副指挥长。
记得当时刚上场,也是遇到很多不利因素。
首先是职工思想不够稳定。
来这里的同志大部分是1989年就来到了江西(当时修建向吉地方铁路),已经6个春秋了,始终没有离开这块红土地,他们从“向吉线”到“京九铁路”,(新建向吉复线和既有线改造),长期野外施工,妻儿老小得不到照顾,并且远离机关和所在单位,很多同志是有想法的,谁不想在大本营近处工作,谁不想与妻儿团聚。
作为指挥长的王宗厚同志,针对这些同志的思想情况,主动与职工谈心,了解思想情况,同时分别召开党员会和职工大会进行动员教育,给大家讲了企业当时面临任务不饱满的严峻形势,讲向吉复线任务来之不易和肩负的重任。
通过深入教育,使大家认清了形势,明确了任务。
项目技术主管李献福、统计科助工王仕荣、机运二队助工韩清臻、一段项目负责人鹿长金等同志,纷纷表决心,坚决服从大局,安心干好本职工作,完成向吉线任务。
他们积极带领职工投入大干,在人员少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尤其是技术干部,白天跑工地,晚上还要查阅和整理技术资料,没有一个叫苦的。
其次解决好职工相互间的矛盾。
上场不久,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当时的某段领导与向吉线施工现场直接管理者发生了争执,关系闹得很僵,处指挥长王宗厚先后四次分别找当事人谈话,并征求该段所在工点职工意见,召集该段人员开会,统一思想,从而很快扭转了这一僵持的局面。
还有就是解决民工队工程质量管理不严的问题,提起民工队,人们便会想到,其特点:一会吹牛,二会要钱,三会偷工减料。
尽管这样,咱们施工单位,不用民工队还不行,京九铁路要创“国优”,也是不能含糊的。
怎么办?关键问题是在抓管理上下功夫。
当时项目部一上场,王宗厚指挥长就狠抓了这个薄弱环节。
具体做法:一是召开包工头和民工会议,给他们讲清京九铁路要创“国优”的重大意义,讲民工队的信誉与本企业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工程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二是分别做工作,强调队与队平等竞争,使包工头们感到是领导在关心他们,从而使各队之间形成一个相互竞争的局面,谁都想把工程质量搞得比别人好;三是开展工程质量、进度检查评比活动,凡是被评为局以上优质工程的项目,处指为施工队颁发《优质工程荣誉证书》,民工队对此很感兴趣。
对凡是有质量问题的,立即责令返工,严重的组织召开现场会进行曝光。
通过上述这一系列活动,从而调动了包工头搞好工程质量的积极性,树立起了质量意识。
以上这些工作,有些看起来似乎是行政手段,但实际上是扎扎实实的思想政治工作。
当时项目从上场,该项目部施工的5.04公里路基,27座涵洞,工程质量都搞的很好。
后来局指挥部和建设单位组织的检查评比中都分别被评为优质工程。
再次是解决与当地村民的关系问题,向吉线原来是地方铁路,当时在修建过程中很多群众工作是当地政府做,矛盾相对少一些,后来的新建复线和既有线改造工程,变成为“国家铁路”,当地有些人认为“国铁国家修,国家有的是钱,这样的便宜不占白不占”,因此,一系列影响施工的因素不断出现。
记得当时,项目管区分界村,想让我们利用他们采石场的覆盖土和弃土填筑路基,并想由他们自己直接承包这项工程,后因该处土质含水量大不能用,他们听说后很生气,村委会领导找到处指挥部说:“你们十六局不用我们的土是不行的,如果不用,我们让你们干不成,不让你们走我们的路”等等。
为尽快平息这场风波,王宗厚指挥长带领指挥部人员,主动找该村领导交涉,给他们讲清铁路施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道理,如果路基使用了不合格的土,将会给铁路造成病害,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通过讲道理,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认识;同时我们也积极帮助该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为了取走他们采石场的土,处指挥部同意出一台装载机,该村出车,把上面不用的土弃掉,剩余的好土(经试验合格),还是让他们填在路基上。
该村领导很满意。
不仅没有使矛盾激化,反而换来了该村领导和“老表”们的大力支持,自从工程上场到最后完工,从征地拆迁到便道使用等方面,他们都处处为施工提供方便,使施工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由于王宗厚指挥长指挥有力,项目部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促进了施工生产任务的完成。
该工点从1995年9月1日开工,到同年的12月中旬,仅用了100天时间,就胜利的完成了向吉线5.04公里线下主体工程和既有线换轨任务,工程质量创全优,安全无事故。
先后受到局、处和建设单位的表扬和奖励。

王宗厚同志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这些年来,王宗厚同志参加过长白山森林铁路建设、京原铁路、襄渝铁路、京通铁路、双怀线改造、大秦铁路、向吉铁路、京九铁路等多项铁路工程建设,还参加过国内很多其它工程项目的建设。
  王宗厚同志2004年退休至今,已经步入耄耋之年。
他光荣在党55年,他深有感慨的说:“回想自己戎马一生,接受党的教育、领导的培养、部队的锻炼;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参与了祖国的建设;把最好的时光献给了祖国、献给了军队、献给了人民。
回首往事,我问心无愧,心存满足!
在以后的岁月里,含饴弄孙,安度晚年”。

王宗厚同志光荣在党55年

王宗厚同志参加战友聚会近照

图片由王宗厚提供。

编辑:乐在其中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