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齿开始”重塑辉煌?(机床工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金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是大多数机械制造的源头工具,被称为“工业母机”,在国家战略安全和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工业机床也是金华的传统产业之一,其发展不仅可以满足重点行业对装备制造的基本需求,同时能助力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

作为金华十条重点产业链之一,金华工业机床产业的历史和前景如何?现状和问题有哪些?潮对此展开了调查。

如何“从齿开始”重塑辉煌?(机床工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金正)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位于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浙江汤溪齿轮机床有限公司,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

“因为国家‘小三线’建设,许多工业企业应运而生,汤溪齿轮机床厂就是其中之一。
”浙江汤溪齿轮机床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福明介绍,“我们公司的前身是由1958年建厂的宁波机床厂和杭州矿灯厂,于1965年内迁到汤溪。

汤溪齿轮机床厂不仅为金华带来了数以万计的产业工人,也成为金华工业机床产业的发端。

2009年搬迁到新址的汤齿零件制造车间,墙上依然贴着具有年代感的标语。
潮 石磊 摄

铸造、锻造、焊接、冲压、挤压……但凡属精度要求较高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较细的零件,都需在机床上用切削的方法进行最终加工。

作为浙江省经济型机床的标杆企业,汤齿的双端数控机床是代表产品之一。
与传统的单端磨床不同,双端磨床可以在同一台机床上同时对两个零件进行磨削,从而提高磨削效率和生产能力,很受市场欢迎。

郑福明说,在一般的机器制造中,机床所担负的加工工作量,占到机器制造工作总量的40%~60%,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因此,汤溪齿轮机床厂作为“母机厂”,也在一定程度上孵化了金华不少工业企业。

在2009年搬迁到新址的零件制造车间,墙上依然贴着具有年代感的标语: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效、品质成就辉煌。

“我进这个企业30年了,这还是我们当年拟定的标语。
”浙江汤溪齿轮机床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丰土说,人们习惯把汤溪齿轮机床厂称为“汤齿”,这不仅仅是一个简称,更是一种充满荣耀的历史勋章——传承着一代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创新的品质。

在金华,像汤齿这样的机床整机生产企业共有18家,此外还有机床配件企业130家,2023年规上工业产值81.6亿元。
这样的规模,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光伏及新型储能、电动工具等产业相比,并不算大。
但业内人士介绍,因为具有一定的人才优势和先发优势,金华的机床产业规模与产值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度位于浙江第二,仅次于杭州地区。

机床生产技术壁垒较高,企业要经过多年的技术沉淀,工业基础积累才得以缓慢的积累,其他企业难以逾越,因此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机床行业竞争格局。

但对于经过60年栉风沐雨的金华机床产业来说,由于人才流失、产业链集聚度不够等原因,产业已逐渐落于下风,被宁波、台州、绍兴等地赶超。

金华市政协委员、浙江金汤机床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晓伟曾做过调研:金华机床总产值占省比例不足10%,体量小,技术水平处中下游。
他认为,金华产机床与国内外先进品牌机床的核心差距体现在整机可靠性、精度、精度保持性、机床寿命、效率与智能化程度。
此外,金华在机床配套功能部件、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发面,也存有短板。

问题何解?我们试图从金华工业机床的龙头骨干企业——浙江杭机股份有限公司寻找答案。

潮在浙江金汤机床有限公司车间一线感受产业发展变迁的“脉搏”。
通讯员 徐敏 摄

在浙江杭机股份有限公司浦江工厂的生产车间内,机器人正精准地抓取零件进行传输,承担了物流搬运、上料、下料的工作;在技术人员的巡查和调控下,自动化的生产线和国内顶尖的生产设备正在高速运转。

杭机公司前身为创建于1921年的杭州机床厂,是国内公认的平磨行业龙头企业。
2018年,浙江杭机股份有限公司因杭州部分行政区域调整,面临整体搬迁。
在临安、安吉、浦江等备选城市中,最终杭机股份将制造基地选址浦江。

作为乡贤招商项目,杭机项目从签约到企业复产,仅仅用了短短一年半的时间。
2020年10月,浙江杭机磨床智能制造基地入驻浦江经济开发区。
新厂区总占地近150亩,厂房近7万平方米。

搬到浦江后,杭机启动了“未来工厂”建设,以数字化为引领,着力建设国际领先的高端精密磨床物联网工厂。

百年杭机正在打造数控机床的“智慧工厂”“未来工厂”。
潮 石磊 摄

“依托未来工厂,工厂内自动化设备、数控机床、恒温机床、立体仓库等生产要素,通过5G进行实时数据传输,售向全国各地的产品也通过5G网络把设备的运行情况传输到杭机管理平台,数据快速稳定‘跑起来’,带来了生产效率提升、人力成本降低。
”杭机股份有限公司浦江工厂总经理金正钢告诉,“以前,生产数据采集靠人工,效率低;生产设备采用有线联网,维护、排障存在困难,且缺乏远程运维能力。
通过5G技术,设备的生产数据能够实时回传到数字化驾驶舱;有了5G+远程维护,杭州总部的技术专家能对设备故障进行预判。
得益于此,目前我们一次性加工次品率降低了16%,重复劳动带来的物料和人工损耗降低了8%。

在“物联网”技术的加持下,杭机研发团队的研发周期会从原来的260天缩短到现在的180天。

值得关注的是,这两年,杭机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行业等金华主打产业中的订单量增长迅速。

2023年,浙江杭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集成电路装备用智能低温真空泵,入选浙江省首台(套)装备。
“申报浙江省首台(套)装备,要求我们自己应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要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方面对原有产品率先进行根本性改进,产品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取得重大突破。
”浦江县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技术创新,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未来主要方向。

除了杭机,调查发现,金华不少工业机床企业,这几年也加大了技术突破,积极开展自主创新,试图突破机床高端技术、占领技术高地,使产品逐步走出中低端处境。

工业机床一般分为通用型产品和定制型产品两类。

熟悉飞机结构的朋友可能知道,一架波音737飞机,至少需要3万个这样的零件。
一台高精密度级的工业机床,至少需要3000个精密零件;而普通的通用机床,只需要三四百个零件。

在杭机公司的装配车间里,就看到了数十台大小一样的通用机床,正在被大型自动化机械“雕琢”着。
车间调度员张曙光说:“这些是制造阀类零件的通用机床,生产周期较短,销量较好。
目前是第25天,再有10天就可以出厂了。

量身定做的数控机床。
潮 石磊 摄

到了重装车间,一群人正半包围着一台高大的精密数控机床,每个人都拿着电子设备在测试。
“这些是制造汽车应用领域的齿条用的高精密度级机床。
”一旁的车间主管叶笙积解释,“他们是来自浙江大学的验收人员,我们正按他们的具体需求来生产数控机床。

在这个明亮整洁的重装车间里,十几台标注着一排字母型号的“高精度数控立轴复合磨床”的设备,几个月后才能出厂,有的供出口有的供内销。

金正钢说,“从疫情期间的通用产品口罩机做量占比70%,到量身定做的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领域的机床做精度要求更高的‘工业母机’,这就是代表了工业机床未来发展方向。

在金华,不少机床企业把准了市场方向,也有各自的特色,但采访中发现,绝大多数机床企业均非行业内头部企业,整体体量偏小,影响力偏低。

其中,浙江杭机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机床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企业,主要生产数控高精度龙门式平面磨床、数控高精度龙门导轨磨床,规模最大,但销售额也只有4亿左右。
身后的金澳兰、汤齿、德孚机械、玛德机械、金汤等企业,销售额在1~2亿元之间。
机床配件企业如佛尔泰科技、涂拜股份、大川配件、人和配件等,虽市场份额位居国内相关企业前列,但总体销售额在3000~5000万元。

“目前我们销售的机床设备,既有几千万元的级别的,但更多的是一两百万元的。
”金正钢表示,虽然他们在磨床领域有较强实力和地位,但由于工业母机、机床设备企业的总体上都是技术积累型企业,研发一个新设备通常需要一两年时间,总体周期比较长。
因此,他们都是“按需研发”,产值无法在半年、一年内陡然增长。

2020年6月,浙江杭机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基地落户浦江,前身为创建于1921年的杭州机床厂。
潮 石磊 摄

“金华市机床产业的企业自身生产关键功能部件的能力不强,大部分企业所需的主轴、齿轮、钣金、模具、电控系统等依赖宁波、常州、苏州等产业相对集中地区供应,面临交货周期长、运输成本高等困境。
”金华市经信局相关工作人员说。

此外,同一个产业链上,金华机床企业相互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难以形成合力。
比如浦江作为杭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制造所在地,但上下游关联企业并不多。

“建议金华成立机床产业协会,加强金华政府产业规划部门与本地机床产业协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布局的优化。
”金正钢说。

采访中,多位机床企业负责人还坦言,当前培养周期长、技术含量高的技能人才尤为短缺。
“要求引进985、211的高端人才也不现实,我们更希望金华有关部门能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为上下游产业链培养、输送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职业技能人才。
”丁晓伟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