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全国建筑系缩招,取消所有无法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的建筑学专业。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具有强烈野心的人会选择法律金融,最后成为政客律师和银行家。还有另一种会选择建筑学,注定不会成为第一种人。” “除非你真的致力于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我不会推荐任何人(学建筑),这是一个糟糕的行业,除非你出于某些个人原因。我会建议进入商界,进入法律或医学领域,但不要成为一名建筑师。”——Peter Eisenman
快速城市化进程已经接近尾声,让专业回归市场补给人数,良性循环。对未来的从业环境和目前的建筑产业都是好事!

为什么大量院校在过去20年疯狂开设建筑学专业?
主要原因是就业率,保就业是国内大学与西方院校非常不同的硬性指标。建筑类专业说虚不虚,说实不实,介于文科理科之间。文科和艺术很难像建筑行业一样直接对口某一个巨大的产业盘量,消化毕业生投入生产。
但随着去年对房企的重锤,大量消化建筑生的民企设计院几乎都是苟延残喘。作为设计院扎堆的超级大都市今年年初又被疫情限制,找工作慢慢变成了玄学。今年高考直接透过供需关系影响到了招生结果,说明互联网和自媒体真的是在缩小信息差。
我们教的真的是建筑学吗?
建筑学体系是绑定在大学体系的一部分,本体研究的是TOTES:
ThesisObjectTransformationEvidenceSpeculation但是为了突出职业培养的“实用性”已达到就业即可用的目的,把学术研究部分精简到了极致,甚至直接模糊了标准,转向职业培训(还是一帮不在一线从事建筑师职业的师资),大学五年还在用布扎体系和包豪斯,然后123321的做没有业主和顾问的模拟功能房设计课题。
一切的一切就是为了培养工具人,标准化降低了培训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人才的不可替代性。这招在过去三十年里的市场增长中,让高校、企业、人才、市场其乐融融。只有少数建筑学院的老师们还在坚持培养一些有独立思考的人才。
而绝大多数情况是最后上不去也下不来,现在如果缩招了,没准是好事,大家能静下心来。愿意好好继续做研究和教学的继续做,想赚快钱的抓紧转向。
音乐哲学不需要保就业,为什么建筑学就要回本?
任何一个学科的开展本身,都是没有功利性目的。就像Jeff Kipnis在哈佛的讲座中给刚入学的建筑系新生说:“如果你想学怎么装修一个厨房,那你就来错了地方。”
人类就是这么功利的可怕,当一个行业遇到疯狂的风口,大部分人都会趋之若鹜,就算是刷马桶神学都可以被捧上神坛。但当一个专业退潮冷却,即便是曾经热门的建筑学和未来的计算机科学也都可能会变成“劝退专业”。
我们的社会发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周而复始,14年前我报考建筑学的时候,电脑客户端发展到瓶颈,计算机是当时的“劝退专业”,我听我东南学计算机的堂哥吐了一肚子苦水后,终于选择了不抄底而是追涨。
选择专业就像炒股,大学是证交所?
如果有一天,大学报考专业的分数线可以和股市的k线图那么直观,那大学就成了证券交易所。专业可以拆成很多支股票,每个人可以选择很多支股票投资时间学费与学分,会不会是更好的风险分散?
所谓专业比例和分配的矛盾,也会迎刃而解,大家用脚投票,爱学什么学什么。
让大学回归到它本身的属性和状态:一些更有专业知识和理论见解学者的交流平台。
最后,如何看待东南建筑系招不满
作为和东南还有些渊源的答主,这件事情是院系意料之中的事儿。大量东南同济土木建筑的前辈们都是“见过世面的人”,他们在上个世纪末就游学于欧美各大高校,当时那边的建筑学专业就是不瘟不火的状态,城市化停滞人口增量缩减,与当时红红火火的国内建筑院校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对于高校的前辈们来说,这是一种预见过的未来。
放眼中国过去三十年,有什么样的行业和专业能长期上涨三十年?
可能也就是基建狂魔类,现在终于迎来了狂欢结束,回归正常波动,倒也是种释然。